疯狂的“老子养生”修身为民乃道行
来源:当家网 日期:2022/9/19 14:49:18 浏览次数: 我要收藏
疯狂的“老子养生”修身为民乃道行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三严三实”的作风建设要求,强调党员干部要“既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将严以修身放在首位,突出了个人道德修养在从政素质中的基础地位。“三严”的基础是修身,“三实”的核心是为民。结合当前正在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我们在高州开展了“修身为民”主题活动。老子说过:“修之于身,其德乃真。”笔者对群众路线的精神实质与老子《道德经》进行联系思考,发现两者在很多方面存在异曲同工之妙,不难看出,修身为民乃道行。
一、民本思想是群众路线之根
老子在《道德经》第四十九章指出:“圣人常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有道的管理者不以自己的意志和欲望作为施政的出发点,而以百姓的意志、利益作为施政的最高准则。在第六十六章老子指出:“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圣人要想成为百姓的领袖,其言行就要更加谦逊;想成为百姓的领头人,就要把自己的利益置于百姓利益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可见,我们党的群众路线与老子的民本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在高州也有一位古人是道家民本思想的忠实践行者,他就是被誉为“岭南道教第一人”的潘茂名。西晋年间,他潜心炼丹制药,在粤西一带救治百姓,扑灭了瘟疫,最后殉于治病救人中。他的行为生动诠释了道家的百姓情怀。
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来,我们组织党员干部学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诵读《道德经》等国学经典,修心养性、完善人格。党员干部深入到基层去,召开“板凳会议”,和群众坐在同一条板凳上听意见谈发展;发扬“板凳作风”,能办的事情“马上办”。
二、不争之德是作风建设之本
老子在《道德经》第八章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近于道。”最好的善,就像水一样的品格。水虽然润育了万物却不要求得到任何好处,还栖息在沟渠等人们所厌恶的地方,这种品德最接近道的境界。在第五十一章老子则说:“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能长。”不固执己见,方能明辨是非;不自以为是,方有真知灼见;有功而不炫耀,方是真正的功臣;有能力而不骄恃,方能立于不败之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定要牢记“奢靡之始,危亡之渐”的古训,对作风之弊、行为之垢来一次大排查、大检修、大扫除。要解决作风问题,最根本的是党员干部要做到对名利不争不抢,谦虚内敛、淡泊名利。
1400多年前,高州有一位民族女首领冼夫人,她常训导子孙:“我事三代主,唯用一好心。”历经梁、陈、隋三个朝代,她始终怀着对百姓的一颗好心,不称霸,不割据,避免了战乱之扰。冼夫人的不争作风,赢得了世世代代民众的尊敬和颂扬。
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我们教育党员干部及广大群众领悟冼夫人的“好心”精神,内化为对党忠心、为民全心、做人讲本心、做事讲良心的自觉行动,打造和擦亮“良心秤”、“良心薯”、“良心橙”、“良心肉”等一系列“良心”品牌,干部队伍形成了“用心做事、真心为民”的良好风气。
三、清静无为是实干为民之道
老子在《道德经》第五十七章指出:“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如果治国者能以清静无为的政治方略治国,对民不施搅扰之政,不举严酷之法,不播重苛之税,百姓就会自我教化、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纯朴。老子的“无为”思想,不是不作为,而是以人为本之为、实事求是之为和按自然法则之为。《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如果人们能按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办事,就是人道、地道与天道的和谐统一,就是天人合一。习近平主席指出,中华文化崇尚和谐,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蕴涵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
我们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突出问题导向,坚持实干为民。高效启动和推进“七路一桥一中心”、“六路一河两公园”建设,大力发展水果电子商务销售,带领群众植树造林,绿化工作受到省政府通报表彰。
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我们可以从传统国学精粹中找到契合点。修身实干为民,这是共产党人的道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