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的“老子养生”帛书《老子》的密码
来源:当家网 日期:2022/9/19 14:49:20 浏览次数: 我要收藏
疯狂的“老子养生”帛书《老子》的密码
帛书《老子》从1972年长沙马王堆西汉古墓群中出土以来,海内外学者间对这部被认为最接近于老子原著的作品的研究一直没有间断,并从多方面多角度证实了今天通行本《道德经》“多后人所改”,“与古《老子》相远”,“谬误实多”的推论。旅美学者肖钢新著《道论——帛书<老子>破译报告上部》给读者系统全面地展示了一个与众不同的《老子》。
《道德经》对《老子》改动700多处
经过精确对比帛书《老子》与《道德经》的文本,肖钢发现,后者对前者的改动多达700多处,导致原文350多句话中有160多句发生了重大改变。其中仅因避讳从汉高祖刘邦到汉昭帝刘弗5个皇帝的名字而产生的变异就达100处之多。
这些改动,包括几个大段落的前后大挪移,导致《老子》原来的主题、思想和叙述逻辑支离破碎,面目全非,人们才感觉《道德经》违背常识,逻辑不畅,费解难思。大文豪白居易为此还写了《读老子》一诗——“言者不知知者默,此语吾闻于老君。若道老君是知者,缘何自著五千文”,表达对《道德经》“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说法的怀疑。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帛书《老子》原文为“知者弗言,言者弗知”。肖钢解释,“弗”,据《汉典》,为甲骨文字形,中间像两根不平直之物,以绳索束缚之,使之平直。其本意是“矫枉、校正、有所约束”。“弗言”指“有所约束地阐发言论或观点”,这当然不是“不言”;“弗知”指“言者的认知和知识都是有局限性的”,并不是指“言者完全不懂不知”。
《老子》不是“無为之学”
更值得注意的是,帛书《老子》中有83个“无”,5个“無”,而《道德经》把83个“无”全改成了“無”,彻底湮没了老子区别定义、使用“无”和“無”二字的深意。
肖钢认为,帛书《老子》中的“無”,表示的是虚拟的“没有”。而对于“无”,帛书《老子》以“无,名万物之始也”作出了专门的定义,指明“无”字专门用于描述“万物初生萌始的状态”。“初生萌始”有两种情形,一种是单向的开始,也就是开始后就再也回不到从前了;一种是循环往复、周而复始的。
而“无,名万物之始也”,到了《道德经》变成了“無,名天地之始”,将定义的主体由“无”变成“無”,再将“万物”改成“天地”,不仅使“無”应用于“始”的范围极大地缩小了,原著中83个“无”字的消失,也彻底使“无”的概念及其所讨论的内容令人无从知晓和分辨了。
了解了“无”的定义,就能理解老子主张“无为”的真谛了。“无为”,不是“不作为”,而是有两层含义,一是“探寻探索事物起始状况的作为,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作为,是一种科学研究发现的作为;二是“清零复位,使生命巨系统清零复位,使系统恢复到初始状态的行为”。这样再去读帛书《老子》里的这句话——“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就可以正确理解了。“无知”指“打破砂锅问到底或使生命内环境清零复位的知趣”,“无欲”指“探索未知的愿望”,“无不治”指“把可能造成不可收拾局面的问题消灭在初始状态”,这里所描述的方法,是一套“通过科学的生命实践而使人脱民入圣的积极方法”。
再看《道德经》,它把这句话改成了“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無为,则無不治”。历朝历代直到今时,人们对它的解释几乎都是“常使人民不执成见、不生贪欲,使那些智者不敢为所欲为。从事于无所作为的作为,即可以得到全面的治理”。难怪朱熹要义正词严地批评“老子所谓無为,便是全不事事”,老子的思想是愚民和消极的了。
《老子》不是“不争之术”
影响更大的是,肖钢指出,《道德经》把帛书《老子》里的“有争”“弗争”“不战”统统改成了“不争”。
帛书《老子》里如下三句话——“水善利万物而有争……”“故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弗争”“天之道:不战而善胜……”到了《道德经》里,它们则分别变为——“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天之道:不争而善胜……”
肖钢指出,“水善利万物而有争……”这一段文章的主题是借对水的自然属性的探讨,引导读者沿着人人都熟悉的水,去思考天之道和人之道的属性。水往低处流、水火无情、洪水猛兽、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水固然可善利万物,但怎么会“不争”?
“弗争”是指“有规则地展开竞争”。“人之道,为而弗争”是对个人积极参与社会竞争的正面鼓励,也是社会发展的文明方向,“为而弗争”是健康的正能量。“不争”是一种消极的态度,也是一种自寻烦恼的愿望,因为人类的本能就是怀疑、挑战和竞争。宣扬“为而不争”既是自欺欺人,也是对人性的摧残,察看历朝历代的注释,除了拐弯抹角、令人眩晕的自圆其说,看不到任何积极的力量。
把水“有争”的自然属性、人道“弗争”的社会属性和天道“不战”的客观规律,一并变异为“不争”,不仅使《老子》原文中四处“不争”的探讨,失去了深刻的发现和思想价值,也使《道德经》中的老子成了“不争之术”的代表,以至于朱熹不无刻薄地指出:“老子心最毒,其所以不与人争者,乃所以深争之也,其设心措意都是如此。闲时他只是如此柔伏,遇着那刚强底人,它便是如此待你。”
陈荣捷先生在《中国哲学文献选编》中所说:“假如没有《老子》这本书的话,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的性格将会截然不同。事实上,连作为中国历史和思想主流的儒家,也会不同。因为它并没有逃过道家的影响,佛家的情况也是一样。”由此足见《道德经》畸变《老子》所带来的危害有多深多大。
帛书《老子》的作者把他所用文字发挥到了极致,简练精准。全文为5467字,其用字以不重复计算,共用790余字,其中常用字约占95%。比如“不”字,全文共使用了194次;“以”字,共使用166次;“其”字,共使用149次,也就是说,仅这3个字,就使用了500余次,约为全文字数的十分之一。
但这却是一篇有密码的著作。根据肖钢的研究,包括上面谈到的“不与弗”、“无与無”在内,帛书《老子》共有17组、50多个具有密码性的词,如“恒与常、毋与勿、国与邦、吾与我”等,都是在围绕着生命在探索宇宙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