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中国投资网 > 焦点新闻 >疯狂的“老子养生”古代伟人:老子

疯狂的“老子养生”古代伟人:老子

来源:当家网  日期:2022/9/19 14:49:20   浏览次数:    我要收藏

疯狂的“老子养生”古代伟人:老子
  老子的《道德经》,自汉以下失读。德,直也。正也,政也。道,导也。“道德经”,即“导政经”,由天道而导言政术之经也(详说见下文)。
  序(1)
  “道德经”一名,古无达诂。
  道字从首从走。首,甲金文字象人张口叙说,即今语“说”也,首、说一音之转。首古音与道近通。道,端、颠也,头也。道从寸(手、肘){1},滋乳为导。导字象人之初生,首逆出即以手引产之形(《说文》记道之古文为“導”。道、導同源字)。因知“道”之本义,动词也,即導/导,导产之术曰“導”。引产之路曰“道”。又,導之省体即道。导而顺行之,“道”也。
  古希腊大哲苏格拉底称自己的哲学方法为“引产术”。老子称自己的哲学为“道/导”。老子经中多见“玄牝”、“婴儿”、“玄牝之门”及“天下母”之文{2}。老子认为,顺天而行,犹如引产之术,乃顺势引导之术,故曰导,曰道。战国文字道异体或从行、人作“”,象人行于四达之衢。然而天道或反出,或逆行。故在“道”这一词语的运用中,也综合着矛盾的语义。
  德,其字根为“直”。金文作“惪”、“徝”、“”。从直,从行(省体作彳)。或从直从心。直者,治也。又,直,正也。直、正二字在上古汉语及文字中音义相通。正直、正视、正行、正心曰德{3}。又徝即循字,德、循乃同源字。循者,顺也。顺行即正行,即直行。逆行则为悖行,为“不徝”。德之字根为“直”,即“正”。“政者,正也”(孔子),正者,纠正也。“正直”乃叠韵双声联绵词。德的本义就是正直。正借为政,直借为治,即政治,治理。老子之德经,即政治之经,治国之经也。
  综上:从中国上古语言及文字之初义析论之,所谓道即导引,顺天道而行乃曰道,曰有道。正行、正心、正直、直行、中正不倚曰德。道是普遍性无所不贯通的天道,德是人主行事之道,亦是君子自我内在的正直之性德。“夫人事必将与天地相参,然后乃可以成功”。老子书之甲篇“道经”言天道,兼言治心修身之术;乙篇“德经”言政事及施政之术,即治人之道。这是《道德经》一名的正诂。
  近人江泉《读子卮言》中有《论道家为百家所从出》,“上古三代之世,学在官而不在民,草野之民莫由登大雅之堂。唯老子世为史官,得以掌数千年学库之管钥,而司其启闭。故老子一出,遂尽泄天地之秘藏,集古今之大成。学者宗之,天下风靡。道家之学遂普及于民间。道家之徒既众,遂分途而趋。各得其师之一遄,演而为九家之学,而九流之名以兴焉”。
  司马谈论六家旨归:“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无常势,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
  序(2)
  老子之所谓“道”,并不是一个抽象无实体的虚拟性概念。
  道的观念的先型,是商周书中所谓“常”的观念。德的观念的先型,则是“行”与“循”的观念。传说尧舜时代的民谚:“日月有常,星辰有行。”(《古谣谚》引帝载)日月之“常”,即“天道”;星辰之行序,即“循”与“天德”。
  在汉语中,“道”有四种语义:
  (1)天道;(2)道理;(3)道路;(4)言说(说道)。
  道是道理,是道路,也是秩序。作为哲学本体论的“道”这个概念之发生,首先建立于一个前提,即确信宇宙中的万象虽然是变动不居的,而其运动服从于某种不变的秩序(即所谓“常”,常即不变者)。这种秩序好比一种固定的路径,这路径就是“道”。{1}
  由于万象之运行皆有“道”,且万物莫不服从于恒常不变的秩序(常),因此道,乃是变动不居的大千世界中的不变者。但这个秩序究竟是什么呢?这种秩序又是如何被观察和理解到的呢?
  先秦道家所言之道,首先是天道(所谓道教,实际本义正是“天道教”)。战国楚地道家学派著作《鹖冠子·泰鸿》云:“日信出信入,南北有极,度之稽也。月信生信死,进退有常,数之稽也。列星不乱其行,代而不干,位之稽也。天明之以定一,则万物莫不至矣。三时生长,一时煞刑,四时而定,天地尽矣。”(此言并见马王堆帛书《经法》)
  老子曰:“不究于牖,以知天道。”(帛书)“不窥牖,见天道。”{1}(通行本)究,稽,见也,计也。王充《论衡》:“夫天道自然也无为。黄老之家论说天道,得其实矣。”天道是指宇宙的秩序,即天体运行的周期性。古天文学认为,日行九道(曰“黄道”),月行九道(曰“白道”),五星运行亦各有其“道”(曰“黑/青道”)。
  所谓天道,在古天文学的意义上,主要是指黄道,即日、月、行星在天空中有秩序运行的路径、轨道{2}。由天道的概念,引申而又有“地道”、“人道”(女人的月事周期、人生的成长周期),进而形成了普遍性的“道”的哲学范畴。实际上,反映这种周期性认识的老子哲学之所谓“道”,与印度婆罗门之所谓“梵”,希腊哲学之所谓logos,含义都是颇为相近的。
  天体运行的周期性、规律性,《易经》称之为天道,天地之道,或“天则”、“天叙(序)”,《尚书·皋陶谟》称为“天秩”。
  在天地的整个大自然环境中,有时序季节。天道或天地之道,都是讲天地现象的内在理序与轨则,所谓轨道或规道。
  序(3)
  在大自然中,最直观的周期性首先是每日太阳的东升西落,其次是春夏秋冬。古代历法对“天道”的观察与记录,正是起源于对天文和自然现象周期性及天体运行规律的观察和认知。
  太阳是人们所见到的最大最明亮的自然天体。它的一出一落造成了白昼和黑夜的循环交替以及季节的变换。根据太阳在每个朝夕的周期出没规律,人类产生了“日”的周期概念。太阳的朝出夕没,是由于地球的自转。而由于地球公转形成的周期性季节循环,就是“年”。这种周期就是“道”。
  月亮是人们见到的仅次于太阳的明亮天体,经过长时期的观察,人们了解了月亮圆缺盈亏及其与太阳分、合关系的周期规律,于是又产生了“月”这个周期性的时间概念。这个周期中也有“道”。
  “年”的概念是观察物候的周期建立的。年,季也。季字象人首顶禾之形。收禾之时,曰“季”,曰“年”。收禾每年一次。寒来暑往、草木枯荣、江河之冰封解冻、花开花落、燕去雁来等,根据物候的周期形成了上古的物候历。进而,依据长期“观象于天”(《易·系辞》),人们逐渐认知天体的周期规律,而发明了观象授时的天文历。
  古人认为:“天地之道,贞观者也。日月之道,贞明者也。天下之动,贞夫一(理)者也。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法象莫大乎天地。”(《汉书·元帝纪》)。
  《周髀算经》记“日复日为一日”,“月与日合为一月”,“日复星为一岁”。小的周期是日、月、年,大的周期就是古人所谓“运”。道是一个动的概念。这种周期律的不变性,就是所谓“命”。正是从这种循环往复、变而不变的大自然周期性中,古人意识到了“天道”的存在。
  孔子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
  “哀公曰:敢问君子何贵乎天道也?
  “孔子对曰:‘贵其不已。如日月东西相从而不已也,是天道也;不闭其久,是天道也;无为而物成,是天道也;已成而明,是天道也。日月运行未尝闭塞,天地似无为而万物并有,人人皆见,所以人贵天道,法自然。’”
  “阴阳万物,各有纪纲;日月星辰刑德,顺之有德,逆之有殃。圣人能明其刑而虚其乡,从其德而避其衡。”(《范子计然·内经》)
  《礼记》云:“天道垂教,著于阴阳;圣人之德,著于礼乐。”
  “列星随旋,日月递照,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无形,夫是之谓天。”
>> 更多相关信息:
在百度中搜索疯狂的“老子养生”古代伟人:老子 在好搜搜索疯狂的“老子养生”古代伟人:老子
在必应搜索疯狂的“老子养生”古代伟人:老子在搜狗搜索疯狂的“老子养生”古代伟人:老子
>> 关于企业公告的相关资讯
推荐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