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的“老子养生”老子:中国古代先哲第一人
来源:当家网 日期:2022/9/19 14:49:20 浏览次数: 我要收藏
疯狂的“老子养生”老子:中国古代先哲第一人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时期楚国人,约生活于公元前571年至公元前471年之间。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主张“无为而治”,试图建立囊括宇宙万物的理论体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请看辽宁大学文学院教授毕宝魁解读老子(上)。
饱览古代文献
老子是周的史官,《汉书·艺文志》说:“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金德建《老聃学说出于史官考》认为:“老聃学说的来历,大约是因为做周史的缘故”。
其实,古之智者多是饱览古代文献以提升自己,老子和孔子都是极其勤奋刻苦读书之人。孔子说得清楚,“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论语·卫灵公》)这里的学无疑是阅读古代文献。就是从古代文献中通过对前代的经验和教训提炼总结出智慧来。所以在当时就一定有书籍流传和保存。
记载这种情况比较早的是《左传》:“左史倚相趋过。王曰:‘是良史也,子善视之。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 ’”楚灵王和大臣子革对话时,左史倚相在他们前面经过,楚灵王说了这番话。按照传统的说法,《三坟》是记载三皇事迹之书,《五典》是记载五帝事迹之书,《八索》即《周易》,《九丘》是记载九州物产及风俗之书。司马迁在写作《史记》时便看到了这些书。我们可以推测,楚国国家图书馆或档案室中便有这些图书,否则倚相怎么阅读?而且倚相一定是讲解或评论过这些书,否则楚灵王怎么知道他能读?楚国是后兴起的蛮夷之邦,尚且有这些图书,东周王室焉能没有?鲁国太庙中肯定也有,甚至老子和孔子所看到的这些书和倚相所看到的有可能都一样。孔子到洛阳访礼,是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明确记载的。孔子访礼的目的就是要验证鲁国太庙中关于礼的文献和实物是否准确和全面。老子所见之图书以及礼器、历史档案会更加丰富,因为那里必定是周天子的首都,西周的文物和档案以及礼器也都应该随着平王的东迁而迁移到了那里。
正因为老子有如此丰富的知识,对事物便有高屋建瓴的眼光,所以当孔子见到他时,老子说:“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既然其人骨头都腐朽,说明死亡已很久。但这些人的话还在,便肯定是文献记载,孔子说的这些前人的话,也一定是从文献上看到的,老子也一定如此,而两人所看到的内容必须一致才可以这么说。仅从老子这句话,便可以推定两人读了同样的书,两人都是勤奋好学的人。
被孔子喻为“神龙”
孔子对老子的评价是最高的。孔子对于当代人所钦佩的有卫国的蘧伯玉,鲁国的左丘明,这是他见过的人。而对子产和季札也非常敬佩,但他没有见过。孔子见过老子,出来 “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孔子对于老子的总体印象是“龙”,是不可捉摸的很神秘的人物。孔子平生阅人多矣,所有的人孔子都可以观察出其深浅和人格类型,但对于老子则是感觉高深莫测,故才会有这样的评价。值得注意的是孔子居然把老子喻为“龙”,而华夏民族的图腾便是龙,这更体现了老子是华夏文明重要的传承者。
而庄子也给予老子极高的评价,庄子说,“关尹、老聃乎,古之博大真人哉!”非常有意思的是,和老子思想倾向相近的一些人称孔子为“凤”。孔子周游列国时,受到许多奚落,而奚落的语言和味道居然和老子当年告诫孔子的话非常相似,而且孔子受奚落的地方基本在老子家乡周边。孔子在楚国时,“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日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他把孔子比喻为“凤”。和老子当年告诫孔子“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的话如出一辙。而其他的隐居者几乎都是同样的观点,都可以看做是老子思想滋润下出现的人物。
理论体系试图囊括宇宙万物
老子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完整宇宙观的哲学家,他试图建立一个囊括宇宙万物的理论。司马迁称,“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知。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无成执,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不为物先,不为物后,故能为万物主。 ”
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遵循这样的规律(道):事物本身的内部不是单一的、静止的,而是相对复杂和变化的。事物本身即是阴阳的统一体。相互对立的事物会互相转化,即是阴阳转化。方法(德)来源于事物的规律(道)。道是经常无为的,但它却能创造一切。老子“无为而治”的实质是要维护他所向往的理想社会秩序。一方面他反对统治阶级“有为”而治,反对各大国争霸和兼并战争,认为“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另一方面老子又进一步提出了“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蓝图。人们无知无欲,永不迁徙,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不满当时奴隶主贵族统治的残暴性,是有进步意义的,但他又看不惯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所作所为,向往人类社会的开端,开倒车也是行不通的。老子从“无为而治”到“小国寡民”社会的描绘,是他所处时代与现实环境的产物,难免有时代的局限。他认识到事物的转化,却无视事物转化的条件与质的区别,事物的发展和转化只停留在循环往复上,最终为相对主义大开方便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