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的“老子养生”老子的前世今生
来源:当家网 日期:2022/9/19 14:49:21 浏览次数: 我要收藏
疯狂的“老子养生”老子的前世今生
放眼世界,国际国内形势风云变幻、纷繁复杂。虽然大国之间的战争短时间内不会发生,但战争的阴霾依然存在,大国欺负小国、小国之间的纷争一刻也没有停止过。而且,商战——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人们无时无刻都可以感受到它的存在。
展望未来,人与人、群体与群体、国家与国家之间对名利欲望的追逐不仅不会停歇,激烈的对抗随时都会发生。虽然,人类和平共处、和谐共赢的曙光若隐若现,美好的蓝图依旧是:路漫漫兮其修远兮,任重而道远。
后来之事,当有后来者居上。考虑到做为一个已经退出工作岗位的老同志,家事国事也没必要操那么多心了,打算到世界各地走走看看,好好享受一下自然的风光。
没想到在函谷关,遇到尹喜你这个好学上进的有志青年,还真有股子犟劲,非得让我谈谈什么出生入世的道理。好吧!也许是缘分,我就从你老祖宗尹伊哪里开始,随便说道说道吧!反正我姑且说之,你姑且听之。大可不必太认真,假如,你以后用得着有所作为,那也都是你个人努力的结果,一切与本老头子无关,没有误人子弟,老夫此生足矣。
老朽我生逢乱世,一辈子没取得什么大的成就,世事阅历倒是蛮丰富的。尤其是在国家图书馆工作期间,有幸接触到较为全面的思想理论,上至伏羲、炎黄,下至姜尚、周公......他们在衣、食、住、行、安身立命、经世济民、文治武功等各行各业均留下了丰富的经典智慧。其中“治大国若烹小鲜”就出自于你老祖宗伊尹,据传说,他老人家被国君成汤发现之前,一直从事于厨师的职业。以前我从老师们那里学习到为人处世的道理,今天传授给你,也希望你负责人地传于后人(“人之所教,我亦教之”——节选自《道德经》四十二章)。因此,五千言虽出之我口却并非个人之见解,实乃对老前辈们集体智慧的总结。
以上是鄙人依据太史公关于老子著书五千言来源记载,演绎的一段道白。
然而,依据太史公的记载,老子所处的历史年代,天下战乱纷争、狼虫虎豹四处出没、路途崎岖陡峭。可以想象,纵使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单人独骑又如何能够完成这艰难之旅。况且,这个年逾百岁的白胡子老人,仅凭青牛一头,老酒一壶,岂可如此逍遥西游。难道真是传说中的“太上老君”?
无独有偶,史记中还有另外一则令太史公自己都难以置信的传奇故事。
大概有那么一天。张良从容信步于下邳桥上,迎面过来一位老人,穿着粗布黑衣。走到张良跟前,故意把他的鞋子甩到桥下,看着张良对他说:“小子,下去把鞋捡上来!”张良有些惊讶,想发火,因为见他年老,勉强地忍了下来,下去捡来了鞋。老人说:“给我把鞋穿上!”,张良思忖,既然已经替他把鞋捡了上来,就好事做到底吧!于是跪着替他穿上。老人把脚伸出来穿上鞋,没有丝毫感谢的意思却诡秘地笑着扬长而去。
这让张良十二分惊讶,目送老人远去的身影,傻傻地呆在原地,半天没有明白过来味。老人大概离开了约有一里多路,又返回来,对张良说:“孺子可教也。五天以后,朦胧时分,你我在此有个约会。”张良觉得这件事很奇怪,想必是遇到了世外高人,于是连忙跪下来说:“中、中、中。”
五天后的拂晓,张良来到下邳桥上。老人已先在那里,一脸不高兴地说:“跟老年人约会,反而后到,为什么呢?”老人拂袖而去,又说道:“五天以后早早来会面。”五天后鸡一叫,张良匆忙赶到下邳桥上。老人又先在那里,颇为生气地说:“又来晚了,这是为什么?”老人甩脸而去重复说:“五天后再早点儿来。”五天后,张良想,我干脆也别睡觉啦,天一黑就在桥上等待。半夜午时刚过,老人也来了,高兴地说:“年轻人如此才是好样的。”言毕,老人拿出一部书,说:“小伙子,读了这部书就可以做帝王的老师了。十年以后就会发迹。十三年后你到济北见我,谷城山下的黄石就是我。”说完便飘然而去,没有留下一句多余的话,张良从此再也没有见到这位老人。
天明时分,一看老人所赠送之书,原来是《太公兵法》。张良因而觉得这部书非同一般,便认真研读、熟记以心。节选自——《史记·留侯世家》
两则故事,貌似风马牛不相及,一个东方下邳圯上,一个西域函谷关下。可我们不难发现,故事所讲述的内容基本一致,主题更是完全吻合——授书:一老汉偶遇一谦虚好学的青年,小伙子谦虚再三,老人授书传道。不知是巧合或者是有人故意而为之,故事这么精彩传神,竟然都是仅有两个人物,连个看热闹的人都没有。前者,老人(后人称老子)自此不复见、莫知所终。后者,老父(后人称黄石公)“遂去,无他言,不复见”。这分明就是一个故事的两个版本。不过,故事皆出之太史公一人之笔,不存在抄袭之嫌。也不会产生知识产权的纠纷。
无怪乎,太史公也又觉得不可思议,于是又继续言道:“学者多言无鬼神,然言有物。至如留侯所见老父予书,亦可怪矣。”——节选自《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序。
令人费解的是,读《老子》的哪个尹喜,从此没有了下文;而读《太公兵法》的哪个张良,却不曾带一兵一卒直接指挥过一场战斗,反而是将老子的“道”运用至出神入化、登峰造极的境界。又把“名”演绎为名垂千秋、万古流芳的佳话。更加奇怪的是,张良的人生轨迹明明与《老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且功成身退的智慧人生与《老子》中的“功成弗居”思想如出一辙。而偏偏史记中却找不出任何张良与《老子》有关联的任何蜘丝马迹。
依据太史公严谨的治学态度、高超的文学造诣,除非受人误导或有人后来篡改删节,否则,断不会如此不负责任地贻误后人。反正是司马老先生的著述,不管你信不信,我姑且还是相信了吧。估计是又一次上当,既然是上司马迁老先生的当,也算是人生一大幸事吧。
好奇所致,把两个故事叠加重合,再仔细观察,更有惊人的发现:两个故事涉及到三个重要的历史人物:尹子(暗指尹伊后人)、太公(姜子牙)、张良。此三人历史地位、王师称号、重要思想一脉相承。恰恰是老子思想的主要源头与老子智慧完美体现者的杰出代表人物。
关于老子其人、其事,连太史公都含糊其辞不能确定。况且,主要人物老子尹喜师徒俩后来都去“天宫”做了神仙。凡夫俗子实在是无从追寻,可见,是故事的原创者出于某种原因故意隐瞒真相。而今我们就无需多余的考究了。
然而,孺子可教的典故中,老父“遂去,无他言,不复见”,留侯张良的确有史可查,而且无论当时还是现在都称得上大名鼎鼎、家喻户晓的人物。此事,如果张良本人不说又谁人能知,除非本故事纯属虚构。由此可见,孺子可教的典故,虽出之司马迁之笔,始作俑者显然是张良本人。再者,老父授予张良的那本书究竟是《太公兵法》,或是后人辩疑的《六韬》、《三略》,也有《素书》之说。
实在佩服留侯智慧之高、太史公文采之妙。如此轻描淡写,恰恰掩盖了一个弥天大谎。其实,大家都上当了,我们(包括太史公本人)都被张良给蒙了。那书原本就是为世人所推崇的《老子》或者《五千言》亦称《道德经》。
依据有三
之一.帝王之师与帝王之书
1.无论史书记载或是民间传说,汉朝以前,唯有伊尹、姜尚、张良三人能够称得上帝王之师的名号。
2.古往今来,被誉为帝王之书的经典只有《老子》亦称《五千言》或《道德经》,古称“黄老之学”。
3.张良被汉高祖授予“太子少傅”之职,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帝王之师。那么,帝王之师传授帝王之书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只不过,张良含糊其辞不愿意承认罢了!
之二.功成弗居与留侯退隐
1.张良封于留地(今开封东南二十余里陈留镇)称留侯。
2.张良功成名就后托病不出,早有退居山野的念头,汉高祖封留侯极尽挽留之意。
3.“功成身退、功成弗居”,留侯张良的言行与老子思想显然一脉相承。
之三.弥天大谎与智慧化身
1.史载,《道德经》得以流传是因为函谷关关令尹喜恳求老子所述。人们不禁要问,老子为什么不传于他人,偏偏传于和伊尹有某种内在联系的“尹喜”呢!想来绝非偶然,这正是对《老子》(道德经)的原创者、完善者、集大成者,一个不便明说而又负责任的暗示。其正是,充满智慧的《老子》最终以智慧的方式大白于天下。
2.韩非子作书《解老》、《喻老》并以法家思想《韩非子》向秦皇进帝王之术。那么,韩非子与张良、韩信同为韩国公子。虽不能妄下结论三人是否有血统关系,推测是校友关系应该是成立的,如果说他们接触到相同版本的《老子》,也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
那么,张良、韩信皆号称韩国贵族,却避而不谈《老子》,为什么呢?大概有三种可能:
一是其中一个人身份有假(赝品)。
二是防止汉王猜忌才假装不认识、不知道。
可以想象,张良如果承认与韩非、韩信是老乡,又共同习读过《老子》,简直就是自寻死路。由此,故意抹黑自己。我张良原本就是一位不良少年,那运筹帷幄之计也只不过是无名老汉所传《太公兵法》,此书“市面上很流行”,很多人都读过。我也曾经给项羽、韩王卖弄过,可他们是“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如果说大汉功业有我张良一点绵薄之力的话,那也不过是鹦鹉学舌而已。主要是汉王您睿智,我略加提示您就了然明白。说我“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真是受之有愧呀!老前辈,我们今天不会怪您。鉴于当时的历史环境,形势逼人,声东击西、瞒天过海之计,您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三是姜太公传世经典《太公兵法》本来就包括“人生哲学”、“兵法战策”、“治国方略”等思想内容,大约在传抄的过程被人为地分开了,而韩非子、张良、韩信皆拜读过姜太公的大作,只是各有偏重罢了。因为历史记载姜太公本身就是集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于一身的人物:周文王拜军师、周武王尊相父、后世称武圣人(宋代之前)。民间老百姓传说“封神”,无论何方神圣只要“姜太公在此,诸神退位”,也就是说世人敬畏神仙,而姜子牙是众仙的总管。
3.《老子》在汉代以前已经普遍作为诸侯各国王公贵族子弟必修教材,而且历来为王侯(官方)读物。那么,道教遵奉的《道德经》从何而来?据历史记载,张道陵原本就是张良之八世孙,因此,把自己老祖宗的传世之作《老子》供奉起来,顶膜礼拜,完全符合中华民族奉立“天地君亲师”的传统文化。而且道教教主皆以“张天师”自居,直白一点说,我们的老祖宗张良是“天子”的老师,我们自然是“帝王之师”的正宗嫡传。所以,道家经典——《道德经》实乃张良家传之物,也许为掩人耳目的缘故,公开宣扬是修道成仙的“教科书”。但无论如何,真的还要感谢“老道们”为后人保存下来的智慧宝典。
由此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老子”乃国人自古以来对先祖、父辈、老师们的亲切的尊称,并非一人之名。
2.《老子》起源于远古的黄帝时代,是中国古代老人集体智慧的结晶,而非一人之作。
3.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开创者:伏羲、炎黄、尹伊、姜尚、李耳、黄石公等都是老子的人物原型;张良尊称师父为“老子”,后世尊称张良为“老子”。张良不仅是老子传人的杰出代表人物,更是《老子》思想的传承者、践行者、集大成者。
老子——智慧老人的化身。他可以是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各个历史时期的智慧老人,也可以是小有成就的老师傅,亦或是不名一文、终老一生的田舍翁。岁月的沧桑、人生的阅历,老子们或多或少都会给后人留下有人生的感悟、独到的见解。最起码他们曾经拥有过、尝试过,对道的探索没有成功的经验,必然会留下失败的教训。这对于后来者都会起到借鉴的作用。毕竟他们过的桥比我们走的路还要长,并且一直深深地爱着我们。
老子不是神仙胜似神仙。追溯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中国的神仙从来就是人封的(封神榜),民间供奉的神仙大多是各行各业的祖师爷或者是幸福生活的守护者,如:伏羲、炎黄、尹伊、姜尚、张良、孔孟、兵圣、书圣、医圣等。就连名分最高的“老天爷”,原本也来之一位乡里之间道高望重的凡夫俗子。当代,恢复中华的孙中山、当家做主站起来的毛主席、改革开放富起来的邓小平,以及各行各业有名无名的老一代共和国的开创者与建设者,无不是中华传统文化孕育出“老子”的化身。
老子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老子》博大精深、充满辩证思维的观点理念,早已为西方哲学家所推崇,而且,“治大国如烹小鲜”的名言,已经写进了美国总统的国情咨询里面。事实上,东西方文明的代表人物:释迦牟尼、耶和华、柏拉图、哥白尼、达尔文、黑格尔等,也正是异国他乡的“老子”,意思大致相近,只不过称呼有别罢了。
老子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起源而诞生,始终与人类文明进步一路同行。日常生活中,我们身边的爷爷、爹爹、老师或者三叔二大爷,说不定就是老子派来的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