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的“老子养生”林牧“德”道--六步读懂《道德经》(二)
来源:当家网 日期:2022/9/19 14:49:22 浏览次数: 我要收藏
疯狂的“老子养生”林牧“德”道--六步读懂《道德经》(二)
二、知局限
这个局限是说,我们所有人认识事物,思考问题的方式中,存在着一道坎儿。
老子越过了这道坎,因此老子进入了众妙之门,我们没有突破这道坎,因此我们读不懂老子的《道德经》。
怎么来理解这个局限呢?这得从我们人类认识世界和思考问题的本质性说起。
众所周知,我们人类的文明始于我们对世界万物的观察和思考。我们是怎么观察的呢?是通过我们的眼等感觉器官。人眼等感官如何感知世界呢?是通过感知世间万物的边界。也就是说,我们是因为看到了各种事物边界的不同而加以区别,再依据这些区别,对不同的特性加以限定并命名。这就是我们眼中的万物。
同时,也因为对“区别”的感知,我们发现了自身与万物的不同,又因此产生了自我意识,开启了自我意识的觉醒。这“自我”的意识一觉醒可了不得,我们开始了思考世界是什么?我是谁,怎么来的,要干什么?这便开启了我们人类文明的总进程。几千年间,所谓的人生观、社会观、世界观,所谓的科学、哲学、宗教等等,便都是在这个认识基础上开始的文明进程的成果。
这些文明的成果对于我们人类来说无疑是辉煌的,但这些辉煌的成果也不可避免的带有了我们认识本身存在的一些本质特性。
一、人眼等感官感知到的,我们认为是有,感知不到的,我们认为是没有。但我们感知的范围是有一定限度的,因此,我们对世界的整体认识是有一定限度的。
二、我们能感知到边界的,我们认为是存在的,是实在。我们感知不到边界,或根本没有边界的,我们认为是不存在的。换句话说,人只能感知有边界的事物。没边界的,即便是存在,也是不真实的,是虚的,是抽象的意识存在。也就是说,我们对世界万物认知的彻底性,根本性是有局限的。
三、人认识和感知世界是站在自身立场上的,每一个人有每一个人的立场,一群人有一群人的立场,整个人类有整个人类的立场。立场不同,视角和视野也不同,那么看到的区别也是不同的,因而事物也是不同的。比如说,我们站在一堵墙的横面,这是一堵墙;而站在纵面,它就成了一个柱。
而立场是能够转换的。当我们纵横都看过后,这个墙原来是横宽纵窄的一个立体。
立场也是能扩大的。当我们站远一些看,原来这个墙是个院子,而且还有楼房;再站高一些,原来是个城市,而楼房不过是城市的一部分。还可以再高一些。高到太空上,原来我们的城市不过是地球上像牛皮癣一样的东西。但扩大是有限度的,再高我们上不去了,上去也无法看见了,成了没有。
立场也是能超越的。当我们超越了一个人的立场,就进入了一群人的立场。一群人就有认为这房子好,因为我们住在里面;有人认为不好,因为妨碍了他们的住房。因而我们又会超越到整个人类的立场。我们对城市做一些规划,尽量让人都感觉好。
但到了整个人类的立场,便难于超越了。尽管我们从太空看,城市和牛皮癣差不多。但我们人类仍然觉得这是文明的辉煌,因为,人类就住在这里面。因此可见,人乃至人类的立场都是有局限的,因此对世界认识的立场性也是有局限的。
从这些特点上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我们人类的认识能力,在本质上就是存在缺陷的。正是这些缺陷,成了我们的认识成果的难以突破的一个桎梏。
毋庸置疑,在几千年的文明发展中,我们一方面是依赖于这些有局限的认识能力在不断认识世界,一方面我们也在不断地努力张大并试图突破这些局限。比如现代科学对于宇宙边际的搜寻和对基本粒子的发现和探求,无疑就是这样的努力。科学的发展也确实令我们人类观察世界的立场和视野张大了不少。但遗憾的是,老子时代又过了2500年,不要说在各个学科领域,即便在哲学这个统领的领域都没有实现根本突破。为什么这么说呢?
其一、因为感知能力和范围的有限,我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仍然局限在一个以人为中心的世界里。所谓世界,不过就是周边与我们产生关联的万事万物,以及我们目力所及的一个有限范畴。世界之外是什么?我们不知道。虽然现在也有了宇宙的概念,但宇宙是什么?我们并不是很清楚,似乎是世界,也似乎不是。因为我们无法看见边界。这就决定了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在哲学上的最高境界上仍然不过是“世界”观。所谓世界观,就是要看明白世界是什么?这也等于说,世界非什么。这仍然是在肯定我们所能看到的,而排除掉我们看不到的,因此,在这个立场上,我们永远不可能知道世界是什么?
二、因为我们能够认识的事物都是有边界的,我们认识某物就要对其边界进行限定。也就是所谓的定义或命名。比如说一个苹果,我们一说苹果这个名称,那么就会跟着一大堆的定义和限制才能确定这是一个叫做的苹果东西。
但问题是,这个苹果并不是独立和绝对存在的,仔细去思考,这个苹果其实是个很难定义的事物。首先它是一个过程,是由小到大生长来的,其次是个系统,它是树的一部分。因此我们的纠结来了,一个苹果,它可以是小苹果,大苹果,青苹果,红苹果,涩苹果,甜苹果,可以叫烟台苹果,陕西苹果,等等等等;纠结还不止于此,范围和系统的扩大,还可以是水果、果实、植物、细胞结构体,营养品,商品等等等等;围绕这些名称,我么又会形成不同的学问。如种植学、植物学、营销学,营养学甚至物理、化学等等不同的学问。一个角度一个范围就是一个限定一个名称,一个名称又有一套学问,学问越做越多,越做越深,越做越细。
但这么多的名称和学问,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必须在一定的立场和范围的条件下才能成立。也就是说,这些概念和学问在一定的角度和一定的区间范围内是对的,是真理;超出了其界定的范围,便是不成立的,是错的,便不是真理。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下一个结论。我们现在所有的认识和学问,都既是真理,又是谬误。因为它们是有限的真理,不是绝对的普遍的真理。
三、因为人本身是一个由生到死的区间,我们感知到的万物也莫不如此。只不过由生到灭的过程区间有前后长短而已。
人本身也是个由小到大的轮廓,我们感知到的万物也莫不如此。只不过大小的空间不同而已。
这一人类有识以来的天然局限使人觉得万事万物都是有大有小和有生有灭的。因此人的思维便以大小为对立形成了一条空间轴,以始终为对立形成了一条时间轴。也就是说,我们认为,万物既然都有大小,那么世界一定有大小;万事万物既然都有始终,那么世界或者宇宙一定有始终。
这些以两点对立而形成的线性模式已经成为固化在我们意识中的一种思维定式。而这一思维定式带给人们的纠结是:要想了解世界万物的全貌,就必须寻找到最小的物和最大的物是什么?也必须找到万物从哪里开始又最终成为什么?
这种寻找扩展了人类认识的范围。但也正是这种不断的扩展,使这大小和始终两点间的直线距离越拉越大,而这种无法终结的拉大,令我们至今无法完善起我们的思维体系。换句话说,我们认为世界万物肯定有大小和始终四个顶点,我们又无法找到这些顶点,而如果我们无法找到大小和始终的顶点,我们就无法判定世界万物到底是什么?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截至目前,这些纠结依然在困惑着我们。因此科学仍然在苦苦寻找着这些顶点;哲学仍然在苦苦思索着这些顶点。但无论是科学还是哲学,因为仍然没有找到这些顶点而无法解决这一困惑。
而宗教比较省事,直接在顶点安置了一个上帝或佛祖什么的了事。但上帝和佛祖却也并不那么容易让人们在这些困惑的问题上得到自圆其说。
十八世纪的德国出了个高人,叫黑格尔。它提出了一种叫做辩证法的学说,揭示了万事万物间的普遍联系性,从而把这些对立放大到万事万物间的普遍联系中而使其统一了起来。因而差一点就使哲学解决了这一问题。但可惜的是,他最终因为没有在顶点把有限和无限实现客观的统一,却只是把有限的具象(所谓实际存在)和无限的抽象(所谓的理性本质)在概念的范畴里做了简单的糅合,而使这一千古命题的解决功亏一篑。也给自己戴上一顶唯心主义者的大帽子。但黑格尔是伟大的,他虽然没有最终使“真理得到完全解放”,但毕竟已经解决了人类的许多困惑。使人类的认识跃升了一个大台阶。
但是,要想真正认识世界,认识宇宙,我们还是需要从根本上去突破这些局限。
老子的《道德经》突破了这些局限,因此也彻底解决了这个问题。是不是这样呢?我们就先来对老子的道德做个初步的认识,看看其到底是何道何德。那么,我们进入第三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