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的“老子养生”老子在甘肃临洮凤台飞升
来源:当家网 日期:2022/9/19 14:49:28 浏览次数: 我要收藏
疯狂的“老子养生”老子在甘肃临洮凤台飞升
在我国春秋时期,公元前571年诞生了一位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说创始人,李姓先祖老子。据《史记·老庄列传》记载:“老子者,姓李氏,名耳,字伯阳,又称老聃 ,周藏室之史也”。老子具有朴素辩证的思想,认为各种事物都有对立面,如有和无、生和死、贵和贱等等,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所以他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的学说,记录在《道德经》一书里。
老子《道德经》是在西出函谷关后所写,他为什么要出函谷关西行呢?老子讲学传道后飞升于何处呢?
东周时期,周平王东迁洛邑以后,领地由原来的一千余里缩为六百里,且因赐予诸侯,被诸侯抢夺、被戎族攻占和给王侯公卿大夫做采邑,日趋减少,方圆只有约一、二百里。政治上诸侯不听周天子的命令,诸侯召天子,召之即来,天子成了傀儡,依附于大诸侯。国家军队由原来的“八师”十四万人减少到不足一个大诸侯三军三万人和小诸侯两军两万人。经济上,王室的朝聘贡献这个主要来源几乎断绝,相反周天子有事还要向诸侯屈躬下求。平王去世后,继位的桓王曾向鲁国国君乞求财物办丧事。特别是周景王、敬王在位的六十九年,王室内部发生了嫡庶子之间争夺王位的长期激烈斗争。周王朝国力已“衰”,大势已去。
老子“居周已久”,以卓越的哲学家智慧预示这场斗争的残酷性和复杂性,他说“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王侯无为,将恐蹶”。天朝将不久于世,故决定隐去。
老子的祖籍在楚国,而他为什么要离开洛邑向西隐去?因为秦国位于楚国西部,在这之前老子曾经对秦地作过一次短期游历,对秦长期无战争,政通人和,社会安定,劝励农桑,爱人治国的良好环境比较向往。特别是秦地黄帝陵、苍颉墓、伏羲庙、周公庙、首阳山、鸟鼠同穴、大禹导弱水至流沙等“圣迹”甚多。春秋时期朝廷把以洛邑为中心外的西部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统称“夷狄”。狄道地处洮河下游,依山傍水,风景秀丽,农耕与游牧在这里汇聚融合,民风纯朴,正好是老子常说的“道法自然”的理想隐居之地。并且,在远古时,这里就是李氏远祖伏羲后裔采食的古陇西邑。古陇西邑的先人们开发治理了这片沃土,五千年的灿烂文化——马家窑、辛甸、齐家、寺洼等古文化遗址就是明证。奔腾澎湃的洮河,在这恬淡的田园中流淌,哺育了世世代代勤劳而智慧的古陇西先民,润泽着一代又一代临洮英雄儿女。洮河,是临洮的血脉,是生命,更是文化,也是临洮的性格。老子李耳,出关西行,在这块风水宝地上访“圣迹”遗风,寻“远祖根”是情之所系,理之所在。
老子晚年在狄道居住了多长时间,无据可考,但他生活的年限大致在公元前571年至前471年左右,寿数超过了一百岁。临洮民间至今流传着老子挥笔点太极的动人传说。在临洮城西五公里的洮河西岸有一座山,老子每天在东山讲学,发现河西面山上早晨太阳出来东面光明,西边阴暗;傍晚又西边明亮,东边昏黑;讲完学后老子拿起大笔朝西山点画了几下,山上的光线顿时东西交换了方位,神奇地变成了一天任何时候都能看得见的太极图,此山现在人们还叫太极山。
老子点罢太极以后,把笔插在院中就飞升了!这天正好是农历三月二十八日。《庄子·养生主》载:“老聃死,秦佚吊之,三号而出”。秦佚也是老子的好道友,他听到老子在凤台逝世的消息,嚎啕大哭。弟子们在老子插笔的院子里建起了一座七层宝塔叫“笔峰塔”。这就证实了《后汉书》所述:“或言老子西入夷狄为浮屠”的历史事实。
有关老子寻“远祖根”,访“圣迹”,飞升狄道“凤台”的依据是:一 四川成都龙泉驿《李氏源流族谱序》说:“李公,讳耳,字伯阳,谥聃,生二子。长居陇西郡即陇西本支祖,次居赵郡,故赵李自此分矣,以上二宗讳今莫能考。”“太上玄元皇帝李耳 生二子,吾祖行一居住陇西郡,叔祖行二居赵郡,故吾李姓后来有陇西而赵郡,此乃二郡之分。盖其本源由乎。”二 《福建李氏源流》云:“世祖之出云,娶姬氏太君夫人,葬曲仁里。生六子:长曰宗,次曰室,三曰宋,四曰宝,五曰究,六曰宇。”“李宋,伯阳三公子,同父游于流沙,隐于昆仑。李宝,伯阳四子,同父入秦过函谷。”这就说明,老子西行时,身边还有一、二子相伴随,“父母远游,子必相随。”而其中一子居家于古陇西。三 东汉时,古陇西人封衡,崇慕骑青牛出关后“飞升”于狄道今临洮 东山凤台的老子,自号“青牛道士”,承袭老子炼气养生术,进入鸟鼠山采药修炼多年,为民治病,药到病除。以后被曹操召进洛阳,与华佗等名医一起为曹操医疗保健,封衡的养生术,被曹操采用后很有效。隋朝时,炀帝杨广于大业五年公元609年 三月起西巡河右今河西走廊 。四月乙亥大猎于陇西郡境,乙驻跸于狄道城,写了《西征过渭源》诗,其中两句是“长林啸白兽,云径想青牛。”这里的“青牛”,就是指骑青牛沿渭水西来过关山到狄道的老子,或崇慕骑老子承袭了老子炼气养生术的青牛道士封衡。因为这两位历史名人都在狄道一带生活过,民间一直广泛地流传着他们的美谈。四 明朝初期,临洮府狄道县人李弼,字士佐,任过工部员外郎,永乐中,为楚雄知府和南康知府。历任有善政,致仕回家时,“囊橐萧然”,是位清官,他作的《超然台》诗中,有这么几句:“此台曾以凤凰名,至今凤云台益旷。老君曾此炼金丹,遁老於斯排仙杖。超然之号自谁传,古往今来徒想象。幽谷野草尚依然,多少英雄成孟浪。”诗中提到的“凤台”、“超然台”二名,今日依然。“炼金丹”应是气功中的炼丹田之气。老子生活的东周时代,尚无冶炼上的炼丹术,炼丹术是在魏晋时期才出现的。“遁老”就是隐居的高人名士。这是说,老子在凤台炼内丹气功时,当地的许多隐居的高人名士都来向老子学练气功。五 明朝嘉靖年间,兵部侍郎杨椒山贬官狄道后,在《自序年谱》中写到了建超然书院时说:“此台,相传以为老子飞升之处。盖过函谷西来,所传或不谬云。”杨椒山《自序年谱》被载入清乾隆时的《狄道州志》中。六 北宋元丰年间,熙州今临洮 知府蒋之奇改凤台为超然台。杨培林老师认为,“凤台”是与古人把明君贤相高人隐士喻为“人中龙”和“人中凤”的传统说法有关。古朴遒劲的楷书“凤台”二字,至今仍存于岳麓山超然台东面崖壁上,临洮先民把老子飞升地名为“凤台”,正是对老子的最高赞誉和深情怀念。宋代蒋之奇按凤台形势和附近有一大道观太平观 及老子道学中“超然物外”的思想,将“凤台”改名“超然台”。明代杨继盛在台上建立书院,命名为“超然书院”,意切道学,是对老子的尊崇。
外地学者对老子飞升之处的看法是,原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泉州市政协文史委副主任李少园在他写的《陇西衍派》一文中写:“由于史记对老子的记载语焉不详,故民间广泛流传着老子骑青牛,西出函谷关,后莫知所终的传说;又一说称老子‘西入夷狄’,最终在陇西狄道羽化登仙,现今狄道东山的超然台古迹,相传为老子飞升之所。”又据福建李氏历史研究会理事长李祖启写的《李氏祖籍根在古陇西今临洮》一文中写:“老子为寻远祖家于古陇西,带着三子李宗、四子李宝,乘青牛入大秦过函谷。关令尹喜见周已衰弃职随老子出散关游流沙。后来其子李宗隐居昆仑。李宝游蜀而隐居嵋山。惟尹喜与老子在其远祖故土临洮传道并著道德经五千言,后老子飞升于临洮岳麓山‘凤台’。”以上论据,充分证明今临洮岳麓山“凤台”为老子飞升处的说法。
[分页符]
老子隐迹谈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始祖,我国哲学史和思想史上的大家巨匠,世界公认的中国古代第一位文化名人。据司马迁《史记》载: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时期楚国人,曾任东周王朝守藏史。“见周之衰”,离开东周去了秦国,“自隐无名……莫知其所终。”
自汉初尊崇老子开始,研究老子隐迹的人不少。应当承认,这是一项非常困难的工作。只要我们把握打开老子行踪秘密的两把钥匙:文献学和考古学,复原老子的隐迹是可以做到的。
何谓隐君子?
司马迁评道:“老子,隐君子也。”隐君子,或称隐士、隐者。隐姓埋名,不使外人知道他们的行踪,退居乡野,或凿岩穴居,不出来作官。“隐居以求其志。”隐士的定义,众说不一。可以认为,他们是一批有文化有知识的人,以追求学问为乐趣,而不肯为当政者无原则的卖力;他们并不是消极避世,而是采用一种旁敲侧击的讽喻形式,对现实社会施加影响。通常并不强迫世人接受自己的观点,更反对用暴力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其实,自古以来我国的士大夫与失意文人就有隐居山林的传统。如许由、伯夷、叔齐等。隐士的生活,大多清苦,然亦有其乐。这种乐趣,不同于权势之乐、富贵之乐、名声之乐;那是一种自然之乐、随心之乐、求索之乐。这些隐居之人,远离尘世,摆脱了政治的羁绊、世人的干扰,又得山川之灵气,受日月之光华,因此往往能够延年益寿,还能提出一些与世人不同的独到见解。于是人们往往称他们为贤人甚至仙人,受到社会的崇拜乃至朝廷的尊崇,成为我国古代的一种风尚。春秋之际,隐士居多,差不多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隐士文化。
老子为什么选择西行秦地作为自己的归宿?
《庄子·寓言》记载老子对秦国有过一次游历。此去秦地绝非贸然前往。秦之先,居今甘肃礼县地,亦帝颛顼之苗裔,地处中原之西,在周平王东迁以后才发展起来。秦的祖先非子善于养马,得到周孝王的赏识,赐给他一小块土地,地名秦(今甘肃清水),处在戎狄中间。孝王赐非子姓赢,称为赢秦。到周室东迁时,秦襄公曾派兵护送,平王封他为侯,许以收复关中失地即归其所有。经历代开疆拓土,至秦穆公时强大起来,用由余之谋,先后灭掉12个戎人国家,开地千里,称霸西戎,与晋、齐、楚并列为大国。比之晋齐楚国,秦国社会安定,长期无战争,爱人治国,劝励农耕;往来民众,豪爽热情,不拘礼仪,甚易相处。在秦地古风犹存,颇多圣迹,黄帝陵,仓颉墓,伏羲庙,周公庙,首阳山、鸟鼠同穴山、大禹导弱水,以至流沙等等。老子上次西游于秦,对秦地风情有所知晓,这就是老子“见周之衰”选择归宿于秦地的缘由。
尹喜是个什么人物?
《汉书·艺文志》载:老子西行“喜去吏而从之。”尹喜是个什么人物,为历代所关注。尹喜的身世,史书无载。在《庄子》中总是尹喜、老聃并提,且尹喜在前,老聃在后,似乎尹喜要年长一些。在庄子眼里,尹、老同属一个学派,有共同的渊源。尹喜的思想,史书记载甚少,只是称“关尹贵清”。应该说,他与老子有共同的政治倾向,交谊甚笃,否则老子不会应他的请求而著述,他也不会对老子西行“去吏而从之”。《古今图书集成》说他既是建观修炼的道家,又是观星望气的天文学家,可以认为他亦属于隐士者流,所以,庄子称他和老子是“两大真人”。
老子入秦后的踪迹
关于老子入秦后的踪迹,《后汉书》载:“或言老子西入夷 狄为浮屠。”此系“或言”,有可信性,亦有无稽之处。
何谓“浮屠”?佛教名词,梵文音译。有称佛教徒、佛经或佛塔为“浮屠”的。东汉、西晋时期,盛传老子西去化胡,称老子出关投胎天竺维卫国夫人净妙口中,即是释迦牟尼。老子“为浮屠”,实不可信,可称荒诞之言。
关于“夷狄”,《公羊传》云:“春秋内诸夏而外夷狄。”它既是泛称,又是实指。春秋时期把居住在边境地区、除华夏族以外的所有民族泛称为夷狄。大抵居于西北和北方的多被称为戎狄,这既是泛称也确实是指一个单独存在的古代民族。西戎或戎狄居住地区在渭河上游、洮河中游以及湟水一带。老子入秦时,这一带戎狄地区已属秦国辖区。
老子入秦后,在渭水、洮水、湟水和居延泽一带有踪迹。今陕西周至县城东南二十公里的秦岭山麓高岗上有老子“说经台”,今日尚存大量名胜;在槐里更有老子衣冠冢。今甘肃天水市的《秦州新志》有老子过羲皇故里的记载。据地方史志及传说分析,老子沿渭河至今甘肃渭源县首阳山古隐士伯夷、叔齐墓,渭水之源的鸟鼠同穴山,以至于今临洮。
今临洮,属古九州之一的雍州。早在炎黄之世就开发过临洮,伏羲后裔采食的古陇西邑,即今临洮县所在的洮河下游两岸。许多古文献所指的陇西,即今临洮。考古发现,此地马家窑、辛店和寺洼等处的古文化遗址,即是五千年前灿烂的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文献所记,此地也正是古代民族杂居区,或称“夷狄”区。这一方土地历史悠久,地灵人杰。南有白雪皑皑的南屏山;北有终年云雾飘绕的马啣山;西有卧龙洮滨,峰坪水映;东峙岳麓,翠峦掩城。洮河奔泻城西,纵贯全境,农耕与游牧在此汇聚、融合,这正符合老子所倡“道法自然”的理想之地。
西汉刘向写道:尹喜“与老子俱之流沙之西”。古流沙,即今甘肃武威、张掖北,沙漠中的居延泽,周围多为绿洲,为东西交通之冲。崇尚游牧之无拘无束,亦喜小国寡民之淳朴,老子西行寻访过流沙。陕西昭陵博物馆藏《临川郡公主墓志铭》称:“真人(即老子)播迹于流沙。”是为老子寻访过居延流沙之确证。
老子的逝地
老子逝于何处?《庄子·养生主》载:“老聃死,秦失吊之,三号而出。”其注曰:“失,老子之好友。失,一作‘佚’。”这个记载,表明老子确属逝于秦地。这个秦地当是“夷狄”之区的今临洮。其注说秦佚和老子是好友,能在秦交结为好友,可料老子在今临洮生活时间不会太短。既是志同道合的好友,且为隐姓埋名的“佚者”,可想秦佚亦为隐者。老子之逝,表明老子修身养性,已达道家的最高境界,故秦佚只是“三号而出”,不甚悲痛,因他知道老子隐去不欲世人所知,不得不如此而行,以绝众人之念。
直至明代嘉靖年间,杨椒山贬官狄道(今临洮),作为典史有考究当地史迹之责。他在《自叙年谱》中述及狄道东山超然台时写道:“此台相传为老子飞升之所。”其后的清《狄道州志·古迹》中也有相同记载。杨椒山既写明“相传”,后又判定“盖过函关西来,所传或不谬云。”更可说明老子确属逝在今临洮超然台上。所谓“飞升”,乃东汉以来,道教兴起之后的道教术语,即羽化而升仙之说。
今临洮的先民们敬重老子,在他住过的地方建了老子庙,把“飞升”的地方建了“凤台”(后又称超然台),在“凤台”之上更留有“老子说经台”。到三国时,道教信徒更在临洮老子“飞升”处的北面修建了宏伟的“太平观”供奉老子。相传阴历三月廿八日是老子忌日,多年来举办庙会三天,以资纪念。近年,更将老子遗迹所在的东山(又称岳麓山)辟为公园。近期,其后裔为悼念先祖,特在逝地竖巨型花岗岩老子雕像,供人民瞻仰游览。 (作者系原临洮师范校长,陇西·李氏祖籍临洮联研究会常务理事、副会长,临洮老年书画协会会长)
《道德经》中揭示的宇宙万物七大规律
儒家的子思在《中庸》一书的开篇写道:“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将子思的话翻译出来,便是先天赋予生命的灵魂叫做性,统率性命的宇宙叫做道,遵循宇宙规律叫做宗教。这是子思对性命、宇宙、宗教的非常正确的见解。要遵循宇宙规律,首先要认识宇宙规律。那么,宇宙到底有哪些规律呢﹖
任何宗教,都在探索和揭示宇宙万物的起源、存在方式及规律。截至目前,任何宗教都还没有揭示出宇宙的起源,我在破泽《道德经》的过程中却发现道家创始人老子在《道德经》中揭示了宇宙万物的七大规律:一、宇宙有无同在律。二、宇宙有无作用律。三、宇宙万物相依律。四、宇宙圆满混同律。五、宇宙自身调节律。六、宇宙无限循环律。七、宇宙无极存在律。下面将分别予以简要阐述。
一、宇宙有无同在律。《道德经》第一章中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老子所说的“道”,佛陀所说的“世界”,耶酥所说的“上帝或神)”穆罕默德所说的“真主”,其实都是对同一宇宙的不同称谓,名词虽异,实质则同。老子所说的“无”,便是我们通常说的虚体存在或阴性存在或隐态存在;老子所说的“有”,则是我们通常说的实体存在或阳性存在或显态存在。“有”、“无”两种存在,其实是同时出现的,只不过陈述时用了不同的名称而已。为了让我们更好地领悟“有”“无”两种存在同时出现同时存在的现象,老子则用白昼、黑夜举例说明:我们习惯上认为白昼只是白昼,黑夜只是黑夜,老子却认为白昼黑夜同时出现同时存在,白昼就是黑夜,黑夜就是白昼。只不过我们看到白昼时,黑夜隐藏在白昼之中;我们看到黑夜时,白昼隐藏在黑夜之中。不仅白昼黑夜这样存在,宇宙万物都这样存在。实中有虚,虚中有实;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生中有死,死中有生。这就是我们认识各种存在的窍门儿。哲学家喜欢下定义,老子却说,对宇宙万物的存在,只能陈述,无法定义,因为定义总是片面的。
二、宇宙有无作用律。《道德经》第十一章中说:“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在这一章中,老子用车子、容器、房屋这些我们熟悉的事物,形象地揭示了宇宙万物“有”、“无”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老子说:“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就是说“有”依靠“无”创造利益,“无”依靠“有”发挥效用。佛陀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佛陀说的“色”,就是老子说的“有”,是我们所谓的身体;佛陀说的“空”,就是老子说的“无”,是我们所谓的灵魂。生命存在时,身体离不开灵魂,灵魂离不开身体,身体就是灵魂,灵魂就是身体,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密不可分。不仅人的“有”“无”,“色”‘空”这样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万物的“有”“无”,“色”‘空”,都这样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三、宇宙万物相依律。《道德经》第二章中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老子所说的相生、相成、相形、相倾、相和、相随,便是宇宙万物相互依存的规律。我们常说万物生长靠太阳,这话虽然有一定道理,从真理的高度看,却不是这样。万物生长虽然要依靠太阳,太阳生存也要靠万物,万物之间总是相互依存的。我们认为相互矛盾的事物,其实并不矛盾,而是相互依存、相互和谐。
四、宇宙圆满混同律。《道德经》第四章中说:“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在这一章中,老子揭示了宇宙圆满混同的规律:宇宙既虚空又盈满,既混沌又清澈,顿挫万物的尖锐,调解万物的纠纷,谐和万物的光芒,混同万物尘埃。佛陀所说的菩萨不住人我相、不生分别心,耶稣所说的太阳照好人也照坏人,其实都是觉悟者重新回归圆满混同的宇宙境界。
五、宇宙自身调节律。《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中说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其实就是宇宙自身调节律。老子所说的“法”,就是依法或归依的意思。因为宇宙有其自身的存在、运动规律,并不以任何人甚至神的意志为转移,不仅人类,而且万物,都必须归依宇宙,顺应宇宙规律。顺道者昌,逆道者亡。
六、宇宙无限循环律。《道德经》第四十章中说:“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所说的“反者,道之动”,其实就是宇宙的无限循环运动;“弱者,道之用”,其实就是宇宙之“无”生生不息的作用。万物虽然产生于实有的天地,天地却产生于宇宙的虚无子宫。实有的天地万物虽然会停止运动、循环,宇宙母亲却会以其无法毁灭的“无”创造出新的“有”,无限运动、循环。
七、宇宙无极存在律。《道德经》第三十二章中,老子先说:“道常无名之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意思是宇宙永远隐藏自身地纯朴,即使微小地存在着,天地之间谁也不能使它臣服,这便是宇宙存在的无极之小。接着,老子又说“道之在天下,犹谷川之于江海。”意思是说宇宙虽然存在于天地万物之中,天地万物对宇宙却又像百谷百川之水永远向江海汇聚,这便是宇宙存在的无极之大。所以,宇宙存在,即是极小存在,又是极大存在。这种存在的实质是其小无内,其大无外,宇宙即万物,万物即宇宙,便是极好的说明,因为万物都是宇宙的化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