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传闻已久的Costco终于确认要在中国开店了——这一次不仅是线上开店(9月13日天猫旗舰店上线),而是要在上海开出实体门店。灵兽君从消息人士处了解到,Costco已经在上海选址了两处。而另有媒体报道称,Costco上海店的选址可能在浦东或虹桥地区,估计会在2019年开业。
对行业来说,这的确是个大新闻,因为它甚至被一部分业内人士和媒体赞誉为是“一家神一般的超市”,理由是:
Costco每天思考的不是多赚钱,而是尽可能少赚钱。据称,Costco的毛利率低得你无法想象——平均只有10%,如果高于14%就要经过CEO批准。
收到最多的投诉是排队太久,老板要经常出来道歉。退货从不问原因,吃过、穿过、用过的东西一个字,退!退!退!
看起来似乎很不错。不过,如果这样就能是神,那人家京东不早就已经超越神的境界了?你可知道,京东之家号称只有8%的毛利,而且还能保证盈利噢。
另外,这个无条件退货,貌似我们国内很多中小零售企业都已经实现了。
当然,作为世界上仓储会员店数一数二的企业,Costco确实有其市场制胜的可圈可点之处,但也绝不会像有些自媒体所宣扬的:这家超市来中国了,“沃尔玛慌了,家乐福坐不住了!”
Costco又不是一家突然横空出世的企业,在美国40多年了,它也没把沃尔玛干掉。怎么一进中国,沃尔玛就慌了,家乐福就坐不住了呢?
这才是神逻辑。我真看不出来沃尔玛慌在哪,家乐福怎么坐不住,除了你们替他们捉急之外——山姆会员店在中国市场已经玩了20多年了,这几年开始加速扩张,应该是市场成熟后业绩不错了,Costco初来乍到就能超越这个竞争者吗?
2
Costco有其过人之处。比如在商品价格上经常被人拿来举例的48颗费列罗榛果巧克力,最低只要$8.99,而同款巧克力在Amazon上面的价格要$19.00。
不过,这玩意这么好的价格你现在可只能在美国等实体店里找到,在Costco天猫店里是不行的——因为你根本搜索不到这款商品。
话又说回来,Costco在天猫国际的店业绩好象颇为不错。根据公开资料,2014年开业后,这家店每年双11都处在天猫国际销售额排名Top10的好成绩,SKU从最初的几十种扩展到了目前的400多种,由于目前这家店由美国总部授权给Costco台湾(刚开的天猫旗舰店也同样如此),大部分发自Costco台湾仓,也有部分从美国发货。新的天猫旗舰店变为一般进口贸易后,此前受限不能销售的商品也将陆续,品类还将扩充。
灵兽君仔细看了看Costco天猫店的商品和价格,一款科克兰1130g的盐焗综合坚果,售价是188元;3盒装的Lay’s熊本海苔味薯片(450g),正在开展聚划算活动的售价是59元……这样的价格可能谈不上多贵,但非要说它有多便宜,那我也只能呵呵了。
要知道,山姆会员店差不多的一款1.1kg咸味混合坚果,会员价才149块——尽管不能说Costco在质量上和价格上比山姆会员店有优势。但实话实说,在中国市场,Costco在价格上没有什么特别大的优势吧?
这一点也与阿尔迪入华的情况类似。灵兽君此前在稿件中表示,阿尔迪在天猫上的商品,价格上并无太大优势,与其在欧洲的第一食品折扣店的形象还是有一段距离的。而且每款商品还含有进口税。很多食品的价格在中国属于中高端。而且,要满159元才免运费——这个优势也不大。
所以,把此前评价阿尔迪的一段分析,用在即将在中国市场开实体店的Costco身上也似乎很贴切:某种程度上说,构成阿尔迪在欧洲长盛不衰(类似于Costco之于美国)的关键因素,其中之一就是商品供应链的把控能力,但在中国,碍于政策,如果将其在欧洲或美国的优势商品搬到中国,光是进口的税率就将大大冲抵掉价格优势。
灵兽君此前也曾分析指出,用实体店来落地也不是那么容易的。时过境迁,中国零售业早已不是20多年前沃尔玛、家乐福可以横冲直撞闯入的那个市场环境了。且不说人力、租金等成本的高企,光是选址就不是这么简单——好的网点早被其他企业占据了。而更重要的是,供应链可不是能直接复制到中国来的。
而如果在中国当地重建供应链,这怕是得用尽洪荒之力也难以短期内完成吧?至少进入中国已经一二十年的洋零售目前也还不敢说自己有这方面的竞争优势。
3
Costco并非没有自己的烦恼。
根据相关报道,Costco 2017财年第二季度收入就不及预期。而且,尽管Costco总体营收较去年同期上涨5.7%,但利润和去年相比下滑了5.7%。
灵兽君并不完全了解利润下滑的真正原因,但显然不会偏离于以下几方面的原因:技术对零售业的重朔、新兴购物渠道的逐步渗透以及其他同行的竞争。如果Costco真如外界宣传的商品、价格、服务水平都那么极致,那么传统同行竞争导致的压力必然不会太大,前两者对其影响就会更加突出一些。
所在,没有谁可以一直战无不胜,除非它从此不战了。
很多人特别喜欢把一件事、一个人或是一个企业人为地无限拔高,几近于神话一般。以前沃尔玛、家乐福进入中国市场时,三公里、五公里死亡圈,狼来了等等,好像中国本土零售企业随时随地都会灭绝。
而二十余年的发展事实却是,没有谁干掉了谁。现在,你在沃尔玛家乐福对面开一家店和沃尔玛家乐福在你对面开一家店,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竞争嘛,你行你留下,我行你倒下。就这么简单。
因此,Costco在中国开出实体店会怎改变行业格局,给中国零售业带来很大冲击吗?就如《灵兽》前不久在分析阿尔迪入华的文章中指出的:你想多了。换句话说,阿尔迪也好,Costco也好,离开了其生存的土壤和大本营,一切都只能重新开始。
有品牌知名度当然是成功的前提。但这决定不了根本。要知道,除了快消品,Costco在美国有汽车销售和维修业务,有自己的加油站(以低于市场价格出售来吸引客流),但在中国,这两项业务恐怕是不太好开展的。
更有意思的是,据说Costco的商品销售业务是亏损经营的,而其净利润主要来自于会员费——有数据称,2015年好市多商品销售亏损1.6亿美金,但是其会员费收入是25.3亿美金,最后净利润是23.7亿美金。因此,对Costco来讲,最核心的财务指标是每个季度的会员数量增长速度。
回到中国市场,那么问题来了。如果在中国,Costco也执行这样的会员收费价格,有多少人才是它的受众?这些受众里又有多少人会成为它的会员?另外,如果会员费大幅降低,比如降到与山姆会员店在中国市场的会员费一样,那Costco靠会员数量来盈利的模式,在中国市场还能行得通吗?显然,这些疑问都有待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