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此,原告出具了一份公安机关对同行小伙伴刘某的笔录,显示刘某曾表述称,他们骑行ofo小黄车系自行打开了机械锁,没有进行手机扫码,也没有获取到相关密码。ofo小黄车公司认为该证据在内容上没有明确提到受害人高童的开锁过程。
专项调查:ofo车辆未锁的比例普遍较高
在原告的证据中,还有一项调查结果值得注意。证据显示,在2017年3月30日,由北京等地的一些共享单车志愿者发起的针对ofo机械锁漏洞问题专项调查中,发现车辆未锁(包括未挂锁、未打乱密码)的比例普遍较高。以上海为例,在所调查的240辆ofo车辆中,未锁的有55辆,占22.9%。
原告代理律师还搜集了部分未成年人使用共享单车发生事故的案件报道,并做了相关统计,结果如下:仅2017年1月到2017年7月,媒体公开报道的23例未成年人骑乘共享单车安全事故的案例中,因车锁未锁及儿童自己解锁的有9例,占39.13%;开锁原因不详的有10例,占43.48%;涉及ofo品牌的有19例,占82.6%。
“大量存在于公共场所使用机械锁的共享单车,对儿童造成了巨大的诱惑。”原告律师师表示,儿童身体和智力尚未发育完全,风险防范能力较弱,没有锁好的共享单车对儿童的使用误导和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对于上述这组证据,ofo小黄车公司当场表示不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