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的“老子养生”先哲老子鹿邑生
来源:当家网 日期:2022/9/19 14:48:33 浏览次数: 我要收藏
疯狂的“老子养生”先哲老子鹿邑生
开篇语 老子的世界
没有老子,世界将会怎样?
无缘《道德经》,少了很多庙,不知何为道……喧嚣的世界里,将会多了枯燥和烦躁。
2000多年前的老子以一纸五千字的《道德经》扬名千古,受众生供奉膜拜,在肉体凡胎中,还有谁能享此殊荣?
也许正因为这样,老子总不能给我真实感。在我眼中,他和天庭的太白金星、玉皇大帝一样,只是一种幻想出来的人物,而且,有关他的诸多故事与神话无异。因此,每每驻足在老子行迹处,我都很难迸发出在孔子像前的敬重之情,只当他是一个神仙,甚至心头还夹带着些许玩味。
但老子确实有其真身,姓李名耳,生于鹿邑,官于周朝,著经于函谷关,后隐身修行于栾川的老君山,或另有去处。从东汉以来,历代皇帝为其御制的碑石成林、所修庙宇“如帝王居”,莫不显示老子引领万世的过人天分、非凡卓见。
老子的大能从《道德经》中即可管窥:养生,修德,或治国之术,若专心观之,必有所悟;行文之朗朗上口,黄发小儿或白首老者皆能信手捻来几句。
老子主张“小国寡民”、“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其景如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令人心向往之,但当世界各地因频发的自然灾难毁城毁国亟待援手时,人们才发现:理想国根本无法存在,哥写的只是传说。
世人供奉老子,是因为他不仅能挟学济世,亦能悬壶医人,人们到祠庙里祭拜他,求命达天下,更祈身体康健,百病不侵。
在某些时候,老子的某句话,往往会令人混沌顿开,迅速成长。
这些,都是我追随老子脚步的理由,并惊艳于他的世界。
□文/本报记者 杨万东 图/本报记者 王天定
鹿邑县城东5公里处的太清宫,是老子出生之地,在此建庙祭祀老子已经一千多年。
一个先生仅仅写了数千字就名垂千古,被众生当神供奉,这实在是人类文明史进程的一个奇迹。古今中外,万千奇才中,除了老子,谁还能享此殊荣?
皇帝的青睐
2月20日,我前往鹿邑,那里是老子诞生之地。
到达鹿邑县汽车站时,已经是上午11时,阳光暖暖地照着这个县城,空气里弥漫着乡村气息,混合着油炸食物发出的特有香味。在我眼中,这是一个普通的豫东城市,屋舍,车流,穿梭其间的民众,虽然陌生,但感觉是那么熟悉。
享受于这种熟悉的味道,向城东走5公里,就是老子的诞生地――太清宫,后人在这里建立了祭祀老子的祠庙。
进入祠庙,一个石碑引起我的注意,据鹿邑县委宣传部的工作人员介绍,此碑系宋真宗1014年拜谒并重修太清宫所敕立。碑高3.60米,宽1.50米,下为龟形碑趺。碑额篆刻“大宋重修太清宫之碑”9个大字。碑身文字已因石质风化剥蚀不清,但往往是这样的“无字碑”,更能震撼人心。
来鹿邑之前,我专门对太清宫的来历做过功课,发现太清宫与很多皇帝都有密切联系。
据《后汉书》和《鹿邑县志》记载,建太清宫的就是皇帝,为汉桓帝。始建于东汉,初名是老子庙。当时汉桓帝两次派大臣到鹿邑朝拜老子建老子祠,并立老子祠碑。
老子生于公元前571年,汉桓帝派人建庙时,是公元165年,经历700多年后,一个皇帝怎么忽然对先前的贤人如此尊崇?这是一个难解之谜。
也许是因为当时最高统治者如此重视,老子的名声才历千年而不绝。
接下来,唐、宋、元、明、清等都有皇帝亲谒或派大臣拜谒此庙。唐朝帝王对老子更是尊崇有加,自称是老子后裔,尊老子为圣祖,以老子庙为家庙。唐高祖李渊在620年封老子为“始祖”,建造宫阙殿宇“如帝者居”。高宗李治于666年到老君庙,追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创建祠堂,称“紫极宫”。唐玄宗李隆基曾两度亲谒老子庙,加封老子为“高上大道,金阙天皇大帝”,还为《道德经》作注,并立《道德经注》碑。公元743年,李隆基下诏改“紫极宫”为“太清宫”。
太清宫与太多的皇室扯上关系,所以这里的碑刻数量多、规格高。自建庙起,在太清宫一带,御制碑代代有增;立碑不是皇帝的专利,历代的豪绅、文人学士,甚至普通百姓也纷纷在此立碑,以至于太清宫内外碑石如林,不过后来毁者甚多。
在这里,我所见到的存时最早的帝王御碑是唐代《道德经注》碑。碑高3.7米,宽1.2米,碑身两面刻字,字迹清晰可辨,每面22行,每行51字,隶书撰写。刻工精湛,非常有气势。
看到这些石碑,我恍若随太清宫一起穿越时空,回到古代,领略万民在此朝拜的盛况。所幸游人“咔嚓”的拍照声又将我从遐思中唤回。
殿前的“宝贝”
太清宫内的主要建筑是太极殿。
太极殿坐落在几百米神道的尽头。殿顶覆黄色琉璃瓦,南龙北凤,中置兽驮葫芦宝瓶。整个建筑在古柏的掩映下,显得庄严,殿内塑有老子像,供后人祭拜。这是我第一次真正留意老子的模样,他慈眉端坐,目光深邃,打量着来来往往的香客,接受膜拜。
太极殿前的铜铸八卦炼丹炉,香火很旺,到此的游客往往在里面焚香烧纸。
殿前有两件令人难忘的“宝贝”:古柏、“赶山鞭”。
两株古柏据说为唐代所植,分列太极殿两侧,枝干遒劲上旋,奇特的是一株向左旋,一株向右旋。这种长势是不是象征着太极图中的阴阳二气?自然界往往给人们带来玄妙的暗示。
“赶山鞭”是太极殿前的一根铁柱,传说是老子赶山时铁鞭震断,一段落于此。其实为纪念老子曾为周王“柱下史”之官职。周朝规矩大,朝廷议事只有皇帝一人坐着,百官只能肃立阶下,为了让记录议事的老子书写方便,周天子便允许他倚在殿内的柱子上记事,因此后人称老子为“柱下史”。在鹿邑另一处老子遗迹老君台上,也有一个类似的铁柱。
母以子贵,为纪念老子母亲的功德,人们还在太极殿后建造了圣母殿。据说这里的香火极为旺盛,许多人到这里祈福求子,并许下愿望。我来的时候,看到一些香客带着香油之类的供品前来上香“还愿”。
道士的困惑
太极殿和圣母殿内,均有道人在守。太极殿里全是男道士,圣母殿里全是女道士,熟悉道士规矩的老师告诉我,这些道士最乐意被称为师父。
出家于此的师父各自有传奇经历。
太极殿的石勇田师父已经70多岁,身体非常健康。我留意到一个小小的细节:当一个游人和他面对面走过时,他提前移步到一侧,主动让出道路,等对方过后,他才迈步,举止施施然。
石勇田少时出家,当时新中国尚未成立,家贫子多的石家将石勇田送进道观,以求温饱。上个世纪50年代,道观活动取消后,石勇田还俗回家,并娶妻生子。
1986年,道观活动又得以开始,当地政府将石勇田召回太极殿主持活动。
虽然出家多年,石勇田并未将供奉多年的老子当成神,他认为老子是一个大能人,有学问,有操行,而且能医治百病,善于修身养性。他和同道每天做的功课就是念《道德经》、《八方神咒》,这些能让他们“内心清静”。
石勇田很遗憾地说,年轻一代虽然对老子有兴趣,但愿意出家信奉的却非常少,太极殿最“年轻”的道士已经60多岁。
圣母殿女师父们都在40岁以上。我访问的郭诚荣师父出家已经10年,她到此的际遇是身患大病,多处求医未果,便来这里拜老子。师父容她在这里半个月,每日练经打坐,并辅以食疗,病有好转,后来她索性留在这里,大病竟痊愈。之后,她接受仪式,成为道士。“把家忘了,一心留在这里。”郭诚荣认为,老子是能给她带来健康的神仙。
这是一个颇有意味的现象:老子的名声得益于他的经天纬地之才和洞悉万物的智慧,而现在追随他的人却是出于饥荒或疾病之故。
在太极殿前,我遇到一个鹿邑本地的女孩,正在河南大学读研究生。出于对《道德经》的着迷,她数次来到太清宫,与这里的男女师父交谈,留意这里的一草一木,希望能借此完全读懂老子。
据这位女孩说,鹿邑当地人都供奉老子,此俗沿下多年,“是敬重,也是一种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