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常电商”助推村民收入翻番
来源:当家网 日期:2022/9/19 16:40:13 浏览次数: 我要收藏
“秉常电商”助推村民收入翻番
秉常村位于吴中区金庭镇中南部,靠近太湖,全村以种植青种枇杷、碧螺春茶叶为主。2012年起,秉常村通过发展农村电子商务,颠覆了由农户挑担至苏州市区销售的传统渠道,增强了村集体经济实力,村民们的“腰包”也随之鼓了起来。2016年,全村人均年收入达21757元,比四年前翻了一番;村集体收入由2012年的43万元增加到2016年的325万元。
全村有三分之一农户从事
电商
夏娜是金庭人,学校毕业后在市区的一家影楼工作。从昔日进城务工的农家妹子,到如今拥有两个电商销售平台的成功创业者,夏娜说,是电子商务成就了她。2013年,家里的茶叶、枇杷等农产品一度滞销,为帮助父母销售,夏娜在秉常村租了门店,建起了网站和QQ群并开设网店。后来,夏娜夫妻俩干脆辞职,专心打理,如今网店生意越来越好。
目前,夏娜和老公一起,除了网上销售地产农产品外,还涉及农家乐、民宿、旅游景点等业务。夏娜说:“我们是沾了互联网的光,正好赶上了这个大趋势,还把村上的一些农户也拉进来一起做电商,也带动了他们农副产品的销售。”
像夏娜一样,目前,秉常村全村有三分之一的农户开网店或参与网络销售,村里的碧螺春茶叶、西山枇杷、太湖大闸蟹、银鱼等农副产品已基本实现网上销售全覆盖。不仅如此,秉常村还通过电商平台,大力推介村里的农家乐,实现互联网+文旅农商产业融合,也打响了秉常村的生态品牌。每年来这里旅游、住民宿、买特产的游客络绎不绝。村民黄培康2005年从采石厂下岗后,利用自家的老宅开起了农家乐。在互联网的带动下,他的生意越做越红火,旺季时还要聘请十多名村民帮忙。
秉常村地处金庭镇中南部,全村以种植青种枇杷、碧螺春茶叶为主,银杏、板栗、杨梅、桔子为辅,又得太湖之利,特产颇为丰富,一年十八熟,素有“月月有花、季季有果、天天有鱼虾”之称。同时,秉常村又是经济薄弱村,如何利用自身优势带动村民致富,发展集体经济,一直是村党委书记郑志勤努力的方向。
入围江苏省首批电子商务示范村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秉常村也找到了自己的富民模式。
2012年,秉常村响应发展电子商务促进农产品销售的号召,结合自身地理环境和产业实体优势,主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积极向村民宣传互联网对于搞活农产品销售的重要性和实效性,不断增强全村村民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意识,带领村民大力推动特色农产品网上销售,利用电子商务带队全村农民增收取得了显著成效。
2014年,秉常村被评为江苏省首批电子商务示范村,进一步拓宽了本地产品在苏州市周边地区的潜在市场。郑志勤介绍,电子商务的深入应用和快速发展,可以促进村经济、社会、文化、环境、资源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显著提升了秉常村作为中国青种枇杷之乡的品牌影响力。
随后,秉常村投资2000多万元建设罗汉坞千亩青种枇杷示范基地、毛公坞千亩生态碧螺春茶叶基地、消夏湾千亩太湖蟹基地,切实保障网络产品“标准化、设施化、产业化”,并通过光纤免费进户,保证村民网络通信畅通。针对鲜果物流要求的特殊性,村委会邀请顺丰进驻,同时与圆通、韵达等快递公司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满足本村农产品电子商务物流配送需求。
为了加快拓宽销售渠道,该村发展互联网+文旅农商产业融合发展,搭建百度推广平台。村民们灵活应用淘宝、百度、微信、京东、天猫等自建电商平台,同时在吴中产鲜、食行生鲜等第三方电商平台开拓线上业务。
在搭建基础配套设施和拓宽销售渠道的同时,秉常村还通过邀请专家讲座、举办电子商务沙龙,以及利用举办碧螺春非物质文化传承、青种枇杷采摘节等节庆活动,线上线下结合,大力宣传本村特色产品电子商务,营造发展电商良好氛围。
电商4年村集体经济增长6.5倍
作为省首批电子商务示范村,秉常村目前有近40家规模网店,3家电子商务龙头合作社,电商带动当地从业人员超过2000人,还有通过其它途径和方式直接进行网络销售的农户约100多户。秉常村通过发展“农户+基地+合作社(网店)+电商平台”的模式,直接或间接带动从业人员超过2000多人,占全村常住人口的50%以上。
郑志勤说道,“秉常电商”模式彻底颠覆了由农户挑担至苏州市区销售的传统渠道,不仅节约了当地农户的劳力,还提高了农产品销售转化率和附加值。近几年,秉常村的农产品电子商务取得了良好发展态势,2015年全村实现电子商务销售额超2500万元,2016年枇杷季全村网络销售枇杷超40000单。今年是枇杷大年,秉常村卖出了1200吨枇杷,光这一季就为村民带来约2.3万元的户均收入。
电商平台不仅带动了农副产品和农家乐的销售,也打响了秉常村的生态品牌。每年来这里旅游的游客络绎不绝,带动了当地农家乐和民宿的发展。“我们的收入比以前,肯定是翻了好几倍,同时也帮助一些乡邻,到店里来做工。对他们来说,也有另外一份收入。”阿康农家乐经理黄培康说。
得益于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秉常村的村民腰包更鼓,集体经济实力更强。2016年,村民人均年收入达到21757元,比四年前翻了一番;村集体收入由2012年的43万元增加到2016年的325万元,增长6.5倍。村容村貌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污水管网全覆盖、康居村庄改造,村民的生活条件和居住环境都变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