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中国投资网 > 焦点新闻 >疯狂的“老子养生”老子文化小辞典【老子其人】【老子其书】

疯狂的“老子养生”老子文化小辞典【老子其人】【老子其书】

来源:当家网  日期:2022/9/19 14:48:45   浏览次数:    我要收藏

疯狂的“老子养生”老子文化小辞典【老子其人】【老子其书】
        

     【老子其人】
    老子,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姓李,名耳,字聃,公元前571年的农历2月15日,诞生于楚苦县厉(又作赖)乡曲仁里,即今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镇,其出生地汉时即建有老子祠。老子仕于周,久任守藏室史(柱下史、征藏史),即王家图书馆馆长、国家档案馆馆长。公元前520年,周景王崩,王子朝作乱,历时18年,期间老子见周室衰落,遂去职归居沛、陈,聚徒讲学。后西游,出函谷关,为关令尹喜所请,著书上下篇五千余言即《道德经》而去。老子修道而长寿,大概活了百六十余岁,或说二百余岁(见《史记·老子传》),与孔子(前551—前479)同时,长于孔子20余岁。东汉后,老子被道教神话化,尊为太上老君、老君天尊、道德天尊。被唐玄宗奉为玄元始祖,封为“太上玄元皇帝”。被宋真宗封为“混元上德皇帝”。
    【老子其书】
    老子自著,是文明的“轴心时代”第一部原创性作品。始称《老子》,汉以后称《道德经》,司马迁认为出于老子亲著。全书系统性、贯通性极强,叙述语言与艺术风格极一致,是道家的主要经典。老子著作先秦时只称《老子》,分上下,篇不分章。汉景帝改子为经,后人各以篇首一字名篇,合而称为《道德经》。西汉河上公《老子章句》分称上下经,上经37章,下经44章,合81章;并冠章题,上经首章章题“体道”,下经首章章题“论德”。魏王弼注本亦81章,去章题。《道德经》建立了以“道”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并产生广泛影响,战国前期已有多种传抄本,《墨子》、《战国策》、《庄子》、《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尹文子》、《列子》、《淮南子》、《韩诗外传》等先秦汉初典籍颇多引述其言,对儒、墨、名、法、杂、兵、农、纵横、神仙诸家都有影响。最为流传的《道德经》注本, 是河上公本、王弼本。最古的传抄本,有郭店楚墓竹简本、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本。道教奉老子为鼻祖,将老子著作宗之为主要经典,称《道德真经》。《道藏》中收有注释本50余种。
    【老子其时】    
    老子生活的年代在周灵王(前571—前545)初至周元王(前475—前469)末,为春秋晚期,进入物质经济大发展、社会政治大变动、大转型期。其时铁器普及,农业发展,手工业百工俱兴,商人成群结队周流四方,城市规模扩大,货币经济繁荣。南夷北狄,交战中国。周室衰微,政在霸主。贵族没落,政治动荡。“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史记·太史公自序》。大国争霸,小国争地争城,兵连祸结,侵伐取灭不绝,周初的一千八百多国,只剩下一百四十多国。士阶层崛起,巨商大贾得与国君分庭抗礼;官师失守,私学出现,庶民议政,拉开了百家争鸣的序幕;诸侯骄奢淫佚,加重剥削,庶民疲惫,民力凋尽,道殣相望,盗贼公行,各种政治社会矛盾日趋激化;郑铸刑书,晋铸刑鼎,由礼乐教化走向刑法之治,封建贵族共和政治转向了集权专制。
    【孔子问礼于老子】
    孔子问礼于老子,史有明载。两位历史文化巨人的会晤,是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史上的一大盛事。
    公元前535年,孔子随老子助葬于鲁地巷党,这是两位历史文化巨人的第一次相见。《礼记·曾子问》载:“孔子曰:昔者吾从老聃助葬于巷党,及  ,日有食之。老聃曰:‘丘!止柩就道右,止哭以听变。既明反而后行。’曰:‘礼也’”。
    公元前527年,周王室发生王子朝之乱前,孔子赴洛阳专门就周礼再次求教于老子。《史记》的记载凡两处:《史记·老子传》:“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网,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  。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史记·孔子世家》:“鲁南宫敬叔言鲁君曰:‘请与孔子适周。’鲁君与之一乘车,两马,一竖子俱,适周问礼,盖见老子云。辞去,而老子送之曰:‘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贵,窃仁人之号,送人以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
    公元前515年,王子朝之乱后,老子免官归隐故里苦县。孔子想通过老子的介绍藏书于周王室的守藏室。《庄子·天道篇》载:“孔子西藏书于周室。子路谋曰:‘由闻周之征藏史有老聃者,免而归居。夫子欲藏书,则试往因焉’。孔子曰:‘善,往见老聃。’”这也是孔子第一次亲往老子故里请教。
    公元前501年,孔子为了向老子求教天道,在沛地拜见老子。《庄子·天道篇》载:“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闻道,乃南之沛见老聃。”
    公元前486年前后,孔子在经历卫、宋、晋、郑、蔡、叶诸地长达十二年之久的游说后,于公元前486年来到陈国,又前往苦县拜见老子。《庄子·天运》载:“孔子谓老聃曰:‘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自以为久矣,孰知其故矣;以奸者七十二君,论先王之道而明周、召之迹,一君无所钩用。其矣夫,人之难说也!道之难明耶?’……老子曰:‘性不可易,命不可变,时不可止,道不可壅’”。
    【道】
    老子哲学体系的主体范畴,贯穿涵盖《道德经》的中心观念。又称常道(第1章)、大道(第18、34、53章)、天道(第47、79章)、谷神(第6章)、玄牝(第6章)、大象(第35、41章)、一(第39章)、大(第25章)、朴(第32、37章)。所表述的基本意义:(1)宇宙万物的根源、本体,第1章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2)万物的宗主,第4章说“道”、“渊兮,似万物之宗”。(3)万物的奥体,第62章说:“道者,万物之奥”。(4)生成宇宙万物的实现原理,第42章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第41章说:“夫唯道,善贷且成。”(5)宇宙人生的总法则、总规则,第25章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第22章说:“圣人抱一为天下式。”(6)超越的绝对的最高价值,第21章说:“孔德之容,惟道是从。”(7)宇宙人生的大道正路。道的语义学本义、通用义即道路,《释名·释道》:“道,道路也。”《左氏桓公六年传》;“行不失正,名之曰道。”“道”的基本特征:(1)以冲虚玄德为体,第4章说:“道冲而用之,或不盈。”(2)道兼有无。(3)道体元一。(4)道体独立,第25章说道:“寂兮寥兮,独立不改。”(5)道无所不在,第34章说:“大道泛矣,其在左右。”(6)道体至大至小。(7)道体不朽,第6章说:“谷神不死。”(8)道循环运行永不止息,第25章说“道”,“周行而不殆”。(9)道的体用皆自然,第25章说:“道法自然。”(10)道即境界。
    【德】
    老子《道德经》的另一中心观念,指万类的本性。分言之:(1)道的本性,亦可说是道的用,道的本性即玄德。(2)天地万物与人得于道、根源于道的内在本性,第6章王弼注:“德者得也,常得而无丧,利而无害,故以德为名焉……何以为德,由乎道也。”第51章王弼注:“道者,物之所由也。德者,物之所得也。”德与道的本质为一。
    【无】
    无名、冲虚、虚无。与“有”同为老子哲学中的一对重要范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此两者,同出而异名。”(第1章)同为道的两个形上性格和两个层次。“有无相生”(第2章),浑然为一。而无的层次比有更高故更根本,“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第40章)“道隐无名,”(第41章)“道常无名,”(第25章)故无又为道之别称。
    【有】
    名有、实有,道的徼向性、终成性。老子说:“常有欲以观其徼。”王弼注:“徼,归终也。”牟宗三说:“徼性即向性。向性即有也。”
    【玄】
    道混同有无的形上性格。有、无混同之同,即称为玄。第1章说:“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原义为黑色、阴色、水色、天地之色,衍生而有幽、幽寂、深隐精微、幽深高远难测知之意。道兼有无,有无异名,同出于道,浑然同一,幽深高远,精微奥妙,“不可得其形而名之,”(王弼注)故老子乃以玄称之,而玄亦为道的别称。
    【谷神】
    道的别称。谷有两义:(1)空旷虚无,第15章:“旷兮其若谷。”(2)毂有假借字。毂,生也,养也。神有多义,这里当有三义:(1)无形无方。(2)无穷无尽的变化。韩康伯《易·系辞上传》注:“阴阳不测之谓神。”尹知章《管子·内业》注:“神,不测者也。”虚空无形、生养万物的道,变化无穷无尽,不能测知,故老子又以谷神称之。
    【玄牝(pìn聘)】
    道的别称。老子认为,道生育万物的德性与作用,是恒久长存、永不止息的,故又以玄牝称之。第6章说:“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为形上性,牝是雌性、母性。玄牝即称道为幽深微妙、恒久长在的不可思议的万物之母。
    【玄览】
    《道德经》第10章说:“涤除玄览。”据帛书乙本与高亨之说,“览”当为“鉴”。“鉴”与“监”同。鉴,原为古代青铜容器名,盛水于鉴,用来照影,战国以铜镜亦名鉴。老子所谓玄鉴,意即能无远匆届、凌虚观照天地万物的大光明心镜。《庄子·天道》说:“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万物之镜也。”《淮南子·修务训》说:“清明之士,执玄鉴之心,照物明白。”高亨《老子正诂》说:“玄鉴者,内心之光明,为形而上之镜,能照察事物,故谓之玄鉴。”老子以(玄)镜譬心,意在说明清虚玄德的观照智慧和妙用。
    【玄德】
    自然无为、为而不有之德,幽寂高远、深隐微妙之德,即大道之性与有道圣人觉识大道法则、顺应自然的德性。第10章说道:“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生育万物而不占有、不恃功、不作主宰,是道的玄德。第65章说:“古之善为道者”:“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有道圣人长久地觉知大道法则,就是玄德。玄德深远,与物返璞归真,顺应自然。
    【玄同】
    与万物混同一体的玄妙境界。第56章说:“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关闭(超越)一切偏执外物的感知、认知器官,无知无欲无言;磨去锋芒,消解纷扰;收敛光耀,使自己的光暗与尘世齐同,这就叫玄同。
    【一】
    “一”的含义有三:(1)道的别称,即第22章所说“圣人抱一以为天下式”、第39章所说“万物得一以生”之“一”。(2)指道体为整全之一,即第14章描述道的本体是夷、希、微,“此三者不可究诘故混而为一”之“一”。(3)指道的双重性格中的“无”,即42章“道生一”之“一”。(4)指说现象界中事物的数词,即第11章“三十辐共一毂”之“一”。
    【朴】
    道的别称。第37章说:“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河上公注:“无名之朴,道也。”缪尔纾说:“朴者,未斫器之木也。”(《老子新注》)释德清说:“木之未制成器者,谓之朴。”(《老子道德经解》)老子以朴譬道,意在说明道的本真素朴。
    【大象】
    无象之象,第41章说:“大象无形。”指称道,第35章说:“执大象,天下往。”奚侗注:“大象,道也。道本无象,强云大象。”(《老子集解》)
    【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语出第36章。据《韩非》、《战国策·魏策》、《史记索隐》所引及范应元《老子道德经古本集注》、彭  《道德真经集注》,“夺”作“取”;流行的成语亦作“取”。有两种意思:(1)老子对“取”“与”关系的辩证思考,认为社会人事的发展有其吉凶祸福倚伏的变化之机:已经发生的“给与”,是将要发生的“夺取”之先兆;将要发生的“夺取”,虽然隐蔽,其实已从已经发生的“给与”中透露出明显的消息。(2)处世行事的谋略。韩非视之为外交的谋略,认为晋献公预谋袭击虞国,先送宝玉璧马给其国君;智伯将要袭击仇由,就先送大车给仇由国君,即是运用老子“将欲取之,必固与之”的成功范例。(《喻老》)
    【大器晚成】
    语出第41章。原意为大的器具最后才能完成,后指有大才能的人成名得较迟较慢,又意为大才能者总是晚成,还有是对成才成名较晚的人的赞誉。
    【大巧若拙】
    语出第45章。意为真正心灵手巧的人,不自炫耀,不好表现,外表好像很笨拙。后来引申为大智若愚,有大智慧的人,表面样子却好像很憨很愚笨。
    【知白守黑】
    语出第28章:“知其白,守其黑。”意为内心光明行为洁白,却要沉默昏暗自守而做到和光同尘。
    【知足不辱】
    语出第44章。意为自知满足的人欲望低,不贪求,随遇而安,就不会受到侮辱。
    【出生入死】
     语出第50章。人从生开始,以死亡结束。《韩非·解老》说:“人始于生而卒于死。始之谓出,卒之谓入”。故曰出生入死意指人的生命是个从出生、成长到死亡的过程,现指冒着生命危险,不顾个人安危。
    【和光同尘】
    语出第56章:“和其光,同其尘。”意为收敛缓和自己的光芒,以齐同尘俗,但不改变本真。王弼注:“和光而不污其体,同尘而不渝其真。”后指不露锋芒,不标新立异,不显山露水,与世无争的处世态度。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语出第58章。意为祸福循环,互相倚伏,相因相生。祸中倚存着福,福中潜伏着祸。
    【根深蒂固】
    语出第59章。意即牢固长久,老子说:“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成语“根深蒂固”由此而来,以喻一切基础牢固、不能动摇的东西。
    【报怨以德】
    语出第63章。意为用慈德来回报怨恨。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语出第64章。意为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的。说明第一步对远行的重要性。后人引此成语,亦在强调做任何事情,都要开一个好头。
    【被褐怀玉】
    语出第70章。意为身披粗布陋衣,但怀揣宝玉。后用以比喻:(1)出身贫寒却身怀奇才绝技,曹操《求贤令》:“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溪者乎?”(2)有德有才的人,但才德深藏不露。《晋书·庚峻传》:“山林之士,被褐怀玉;太上栖于丘园,高节出于众庶。”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语出第73章。意为天道的范围(罗网)至广至大,虽然网孔疏稀,但无所不包。后人以为天立禁网或天道如法网,虽疏而不密,但不漏察善恶,一切作恶的最终逃不出它的惩罚。河上公注:“天所网罗,恢恢甚大,虽疏远,习察人善恶,无有所失。”喻法律如天网,不会放过一个坏人。
    【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语出第80章:“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对“小国寡民”的自给自足的理想社会的描述,意为邻国之间虽然近得相望得见,鸡鸣狗叫的声音互相听得到,但人民互相之间却一生一世不会往来。后以此成语来比喻住得很近却从不往来、从不沟通的人际关系。
>> 更多相关信息:
在百度中搜索疯狂的“老子养生”老子文化小辞典【老子其人】【老子其书】 在好搜搜索疯狂的“老子养生”老子文化小辞典【老子其人】【老子其书】
在必应搜索疯狂的“老子养生”老子文化小辞典【老子其人】【老子其书】在搜狗搜索疯狂的“老子养生”老子文化小辞典【老子其人】【老子其书】
>> 关于企业公告的相关资讯
推荐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