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的“老子养生”《道德经之科学演绎》--第五十一章
来源:当家网 日期:2022/9/19 14:48:47 浏览次数: 我要收藏
疯狂的“老子养生”《道德经之科学演绎》--第五十一章
原文: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人能修养到不入“死地”的境界,是因为自然提供了相应的条件,并非完全是依仗于个人的努力,如果个人的努力脱离了人之根本——自然之道(就像植物离开了土壤),那么,你的一切努力都是穷折腾;而越折腾,就越容易陷入危险之中。故修道之人必须追根溯源,“明道而后起修”。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世界万物都是由道生成的,而道在生成宇宙后仍然存在着,并通过宇宙体系衍生出我们熟悉的世界万物。通过现代科学的发现,我们知道我们居住的“世界”在整个宇宙中小得可怜,日月星辰的含义已经走出了传统意义上的那些概念,其实无数看起来很小的星星要比地球的个头大很多,人类所居住的地球更非宇宙的中心。关于宇宙与宇宙生成理论被科学界定后,统一了人类的很多认识,在整体上与中国传统哲学也就更加贴近了。而道的思想正是现代整体有机论的思想,是现代系统理论的根源。从当代物理学的视角来看,宇宙的井然有序,具有整体性和进化性。但宇宙在变动,或者说在变动中进化,生命也是如此。失去了整体性、进化性,世界万物也就失去了赖于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道对宇宙来讲,并不是超脱于宇宙之上的事物,而是存在于宇宙的整体性之中,虽然有些学者认为道是超越时空的存在,但对于我们来说那是远之又远的事情,要超脱时空的约束去认识这部分存在,恐怕只有纯然的精神才能达到,因为只有精神才有穿越时空的能力。这个存在是宇宙的母体,也就是第一章所讲的“常道”,其难以被认识,但可以“悟道”,或以哲学的思维去推导其存在。对人类而言,有时空显现的道,对左右我们的生存和生活更为重要。道在这个层面,就是整体性和规律性。它既不是纯物质性的,也不是纯精神性的,而是宇宙万物及其法则的总和,既包含宇宙万物又超然于宇宙万物,这就是道 !
德是什么?德是在整体性上与道相对应的概念,是道在宇宙中的显现,相对于道而言,更偏重于有形。在古人的概念中,道是无形的,“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而德是有形的,所以又有“天之道”、“地之德”之说。古人说的“世界万物”用现代科学语言来说,就是指太阳系内的事物,特别是指人类居住的地球上的事物,“厚德载物”指的就是地的品质。当然,这并不是说“地”就是德,而是指太阳系中整体性的实体,就如人体这个小宇宙一样,躯体相当于德,而决定机体结构及功能的信息、规律则相当于道,但两者是不可分的。可以说世界万物都是由德蓄养的,所以说道德是宇宙整体的根本所在,万物没有不尊道而贵德的。不过,道德一词后来被用在了各个层面的事物上,特别是指人的品性上,但其核心内容没有变,指的是事物的整体性、平衡性以及与外物乃至上一级系统的协调性。现在人们所说的道德,主要是指与人、与社会的协调性,遵循人们达成共识的约束,可称之为有道德。德还有一层意义,就是人们遵道而行所得到的结果,德者,得也。它是用来评判一个人言行是否合道的标准,所谓的合道就是三个和谐,即与生命运行规律相和谐,与社会发展规律相和谐,与自然规律相和谐。
“物形之,势成之。”此“物”字不是指万物之物,而是指“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的物,就是形成世界万物的基本物质。现代科学中耗散结构理论的研究表明,世界乃至世界万物都是开放体系,都要与系统外的事物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才能得以生存,特别是有机物。2010年 11月 27日新浪网报道,美国科学家通过哈勃望远镜发现,一些老的星体通过吞噬小行星而获得新生。万物成形,没有物质、能量的吸收是不能成的。如果没有阳光、水和土壤中的营养,我们很难想象一粒种子是怎样形成参天大树的。当然,动物也一样,没有水和食物也是不能生存的。“势成之”的势,指的就是生态环境,有什么样的环境才能产出什么样的事物。科学研究表明,地球有 40亿年的历史,其早期只是一个滚烫的球体,产生生命现象是很晚很晚的事情,而人类的历史更短得可怜,只不过几百万年而已。这个“势”是大势,对于某一事物来说,势就是它所处的环境,任何事物都有它生存和生长的环境,如春暖花开,冬飘雪花一样,都是由于四季的气候所决定的,而四季气候的不同是由地球绕太阳公转所处的位置不同而造成的。由此可以说,势是从运动中和事物的相互作用中产生的。对于现代人来说,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一定范围内的势是可以“造”出来的,人们吃的反季节蔬菜,就是“造势”造出来的。顺便说一下,人类的社会行为,就是相互造势的结果。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道与德的尊贵,在前面基本说清楚了。道与德的尊贵,是一种天性,并不以人类的意识而改变,而是其在整个自然体系中的地位所决定的,完全不以人类意识为转移。人类无法改变,也无法支配,只能顺应。不管人类能否意识到这一点,它都会按照自己的运行法则行事,这就是“莫之命而常自然”的意思。因此,不论世界万物 (包括人类 )如何对待它,它仍然一如既往地生养它们,即生之、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这几个“之”字,比较容易理解。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在第二章讲过“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那是说圣人应效仿大道无私的精神。而第十章中讲过的“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为玄德”,跟这一章讲的意思基本上是一样的,那一章是讲到人要修到“功成身退”境界时提出的,而这一章是讲到要修到 “不入死地”境界时而提出的。所谓的玄德,就是与道浑然一体、淳朴自然、无为之德。
玄德,是大道之根本,是天地之灵魂,是天长地久之原由。因此,人欲修健康长寿之道,就必须培养自己之玄德。而玄德的三个特点就是三个“不”字,即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可人的意识却总是相反,不仅是生而有之,而且是不生也想占有;不仅是为而有恃,而且是不为也想恃功;不仅是长而宰之,而且是不长 (养育 )也想主宰,问题的关键在于意识的个体性,这种个体性的突出,往往会忽视整体性。当然,这并不是否定个体意识的积极性,而是要人们通过修养回归于整体性,并达到整体性与个体性的统一。玄德之重要性,是要贯穿于一个人的整个修养过程之中的,修身离不开它,齐家、治国、平天下也离不开它。需要说明的是,所谓的修道,就是把个体融入整体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