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的“老子养生”《道德经之科学演绎》--第四十四章
来源:当家网 日期:2022/9/19 14:48:48 浏览次数: 我要收藏
疯狂的“老子养生”《道德经之科学演绎》--第四十四章
原文: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大道有着调节地球上所有生命的功能,包括人类。这种功能蕴藏在人与自然的天然关系中,但由于人类的意识存在着不少污染,对自然的反作用违背了自然本身的利益,所以,这种功能在人类身上慢慢地开始消失,人类能直接从自然中得到的东西也越来越少。人类意识的污染中,自私自利是最为严重的污染,这种污染来源于人类的自高自大,来源于对自然的错误认识,来源于对人生本质的错误认识,也就是你们现在说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出现了问题。人类把自己作为世界的中心,自然世界就成了人类的“奴隶”,人类就可以为所欲为,这显然是违背人类诞生和发展的根本规律的。在这种错误思想的影响下,不仅人类整体上变得自私自利,而且地球上的所有人几乎都变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私自利的高级动物。自私自利就是不遵守自然法则和社会法则,一心只为自己名利作想的为人处世方法,虽然人们为了各自的“自私自利”制定了相互之间的“契约”,但这种“契约”是被动的契约,所以总有那么些人不愿意遵守契约,因为这种契约是一种被迫,并不是发自内心的需求,因此这种契约的约束能力并不是很大。
人类与自然之间也是有契约的,只是人类或个人认识不到,或认识不正确而已。这种契约就写在人的本质与本性中,写在人的“命”与“数”里,写在人的情感体验上。就人的本质而言,马克思说: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是从人的社会属性来说的,如果把自然属性也加上,人的本质就可以说是一切关系的总和,包括人与社会的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这就是后现代科学说的整体有机论的观点,也是我前面说的“内我”与“外我”相统一的观点。这种观点承认:人与人之间,人与地球万物之间都存在着本质的内在联系,用俗话来说就是“相依为命”和“唇亡齿寒”的关系。而“平等”与“共存”是这种关系中的两个重要原则。从人类的本性来说,本性就存在于自然赋予人的生命结构之中,包括肉体与精神两个方面,而肉体与精神的和谐,以及人与他人的和谐,与自然的和谐,就是人的本性。和谐在系统理论中就是稳定、平衡和有序的概念,用古人的话来说就是“善”,用现代人的话讲就是“爱”。就人的“命”与“数”来看,自然诞生了人类,并提供了人类获得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从理论计算上来说,这种生态环境可维系人类以和平、健康及快乐地生存多少年,这就是人类的寿(数),为了人类能够寿终正寝,人类必须保持与生态环境的共同成长,这就要求人类必须有所克制,就必须遵守自然之规矩以及人类与自然之间相互作用的规矩,这就是人类的命。命在这里的意思,就是有所可为,有所不可为。对于个体的人来说,也是同样的道理,不是什么事都能做的,做了不可为之事就会有损健康、有损寿命。就人的情感体验上来说,遵守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契约,遵守了人的本质与本性,人就能体验到幸福与快乐,否则,就会痛苦不堪,悲剧连连。
世界上其他动物,几乎没有对自然界的反作用能力,因而也不会对地球的原貌及地球上生命的生存构成多大威胁。而人类则不同,人类意识的高度发达,特别是在这个时代科学技术登峰造极,使得人类对自然的改造能力越来越大,破坏作用也越来越大,而破坏了自然,其实也就破坏了人类自身。出现这一类的问题,其根源就在于人类的意识出现了问题:第一是没有摆正人与自然的总体关系;第二是没有摆正人与其他生物及整个生态的关系;第三是在以上两个错误的基础上,受到种种欲望的引诱而产生强烈的自私自利的意识。人类的意识走进了错误的胡同里,还茫然不知,这就更加可怕,这是人类一切悲剧产生的根源,个人也是如此。
“名与身孰亲?”这句话的意思是“名声与生命的存在,到底谁更接近于生命的本质?名,存在于人的意识里,存在于人类的历史文献里,中国有句古话对人生的意义进行了总结:“人过留名,雁过留声。”这充分说明了中国人对名声的重视程度。名声,是他人或社会对一个人言行及品德的评价。好的名声,是对一个人品德及言行的肯定与赞扬,是一种信誉,用现在的话来说,这是一种无形资产,不论对某个个人来说,还是对某个家庭,甚至是对某个企业、对某个国家来说,都是一种无形资产,它能让人或组织在与外界的互动中得到信任,得到更多的合作和共赢的机会,因而,也能更好地发展自己。同样,中国人还有句话就是:“老鼠过街,人人喊打。”也就是说人的名声一旦臭了,就会遭到人们的唾弃。所以说,人们注重自己的名声是很正常的事情。但也正是因为名声会给人带来利益或不利,它又会使人贪图名声,甚至是用各种办法获得好的名声而去掩盖不好的名声。从中国人的传统来说,为子孙留下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一直被当作是人的一种美德,所以,中国人更加注重名声。
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名声。对于一个人的综合评价,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评价标准。站在不同的立场上来评价一个人,得出的结论就会不同,甚至是相反如一个民族的“英雄”,在另一个敌对的民族眼里就会变成“魔鬼”;在当代是“好人”,未来可能经不起历史考验而变成了“坏人”,这种现象比比皆是。其实,对于一个人的评价有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评价标准问题,另一方面是谁来评
价的问题。评价标准一般来说,不外乎是用其当时所倡导的主流价值观念来进行,而价值观实际上是由世界观和人生观所决定的。如果社会上倡导的主流世界观和人生观出现了问题,那么这种评价标准也就必然会有问题。而由谁来评价也是一个关键的问题,不同的人(包括不同的个体、集体、单位),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标准进行评判会得出不同的结论。这是很正常的事情,因为在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之间,确实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矛盾。
其实,对人,还有自然的评价。有人会说,自然又没有意识,它怎么来评价人?我们在第二十五章讲过“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道理,人类发现和制定的各种法则,都要服从于自然法则,从这个意义上讲,对人或人类的评价最终都要回到自然的评价上来。自然的评价虽然人们用耳朵听不见,但用心去体会就会听到“天籁”之声,它会高兴,也会愤怒,它会通过自己的行为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地震、海啸、台风、干旱、洪水,等等,这些都是自然对人类
的咆哮。也许你会说,人类没有出现以前,这些现象都存在,为什么要把这些罪名强加在人类身上?这话不假,自然本身也会得“病”,它通过这些行为来恢复自己的健康,在人类没有出现以前,它没有这么多病,它的免疫能力还很强,但如今它已经病歪歪了,它的免疫能力在不断地下降,如果你用心去倾听,你会听到它低吟而伤心的悲叹声,这种悲叹声,就是对人类的评价。
“头顶三尺有神灵。”这是中国人对自然的敬畏,现在很多人以为这是迷信的说法。其实不然,人的所作所为不仅会在别人的意识中留下印象,而且会在自然中留下信息,在自己的心灵中留下痕迹。如果你做的事情对他人有利,他人会念你的好,你做的事情对社会有利,社会会念你的好,你做的事情对自然有利,自然也会念你的好。人们在关注名声时,往往只是重视他人的评价或社会的评价,而忘记了自然的评价,自然的评价是无形的,但又是最真实的。你可以欺骗人,而你欺骗不了自然,自然就在你的良心中,在你的本性里,你欺骗不了它,甚至是你自己可以欺骗自己,但你欺骗不了自然,自然会对你做出评价,这个指标就是你的健康,就是你的寿命,就是你幸福与快乐的人生体验。日本医学博士春山茂雄研究表明,人在高兴时(内心无所担忧),体内会产生十几种对身体有益的荷尔蒙,特别是一种叫 β-内啡肽(被称为“脑内吗啡”)的荷尔蒙,其药力是毒品吗啡的 5 ~ 6倍,但它对人体没有任何副作用,它使人产生巨大的快感,有减缓机体衰老之功效。春山茂雄博士进一步的研究表明,人只有心怀理想,情操高尚,脑内吗啡才能源源不断地产生出来。他在对人脑与动物脑进行对比研究后发现,动物在其生理需要得到满足时,脑内本能地产生一定数量的脑内吗啡,但维持时间不长。同样,人在饮食需要或其他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时,脑内也会产生脑内吗啡,它维持的时间也不是很长,数量也极其有限。这是因为仅有相当于动物脑的那部分人脑发挥了作用,而人脑中区别于其他动物脑的部分──丰厚的大脑新皮质层还没有发挥作用。人在较高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时,大脑新皮质层才会产生较多数量的脑内吗啡,而只有那些具有远大理想,心胸开阔,情操高尚之人,他们“在运用高级脑(前额联合区)为社会为他人作奉献的时候,会不断分泌出大量脑内吗啡,使人处于心情最佳状态”(春山茂雄,《脑内革命》)。
“名与身孰亲? ”“身”是指人的生命存在,包括肉体与精神,它存在于自然界的现实中,存在于社会历史的某个时段中,它会很快消亡,即使是人活 120岁,在历史的长河也只能说是短暂一瞬间。对于个人来说,人总是要死的,这是自然的规律,所以,在如何有限的生命中寻找生命的意义,便成了个人或人类的最根本目的。对于无意识或意识很少的植物和动物来说,它们只能按天性来活着,恐怕它们也没有“生命意义”之类的问题。但人不一样,人有意识,人会考虑生命意义之类的问题。对人生进行思考本身没有问题,但如何思考则是一个问题,由于人所在的世界相当复杂,有各种各样的物质存在,也有精神存在,所以不同的人对人生的意义有不同的理解。从传统的中国文化来讲,儒家立足于社会的整体发展和平衡,把人生意义建立于人的社会属性上,因而把人为社会发展、进步作出贡献作为人生的重要意义。佛教在它生命“轮回”理论的基础上,把人的灵魂进入更高层次的世界,直至“极乐”世界,并从此不再在“六道”轮回中受苦为人的终极目标。道教则把人可以修炼成仙,长生不老作为人生的主要目标。中国的老百姓很聪明,不管你是什么家、什么派,只要我认为有意义的都加以接受,所以,在老百姓的思想意识中形成了独特的价值体系,即“福禄寿”的思想。这是各派思想价值观的集合,是农业社会人们价值观的一种表示方法。“福”,是指
无灾无难,自己及家人都健康,有饭吃,有衣穿,有田可耕;“禄”,原指吃俸禄,即当差、有官位、拿俸银,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当公务员,端“铁饭碗”;“寿”,就是指健康长寿。
不管是什么样的价值观念,如果没有肉体的存在,精神也无从寄存,所以,人类有个共同的认识,那就是生命是一切人生意义的基础,也是一切社会意义的基础。因此,无论是什么样的人类文明,都必须把尊重生命放在第一位,即使要通过修炼来超脱“六道轮回”,那也要先保全好生命,没有生命的存在,修炼也无从谈起。如果把人的价值分成几个部分,即个人价值、社会价值和自然价值的话,那么,超脱“六道轮回”,也就是要实现最终的“自然价值”,即让生命回归于自然的本质,而这种自然价值的实现,也要在人的现实生活中来实现,有句修炼方面的警言,叫“欲尽天道,先尽人道”,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如果把一个人看成是一粒“仙”、“佛”的种子,这粒种子必须按自然(大道)赋予的本性去成活,去生长,才能开花,才能结果,若想去除这个生长和发育的过程,那恐怕是实现不了的幻想。而对中国人有着重要影响的三大宗教,它们能够解决人类意识中存在的不同问题,并没有谁重谁轻,谁对谁错的问题,只是它们解决的问题不在一个层面,儒家是要解决人生存中的现实问题,而道家是要解决人与(自然)大道相协调的问题,而佛教是要解决人死后的归宿问题,正是因为人的意识中有这些
问题,才会产生与之相对应的文化。
“身与货孰多? ”这句话的意思是:健康与健全的身体与身外之物,到底谁对生命的意义支持更多?上面我们讲了,生命的意义既不在名中,也不在身中,同时它既在名中,也在身中,它就是这么矛盾着,这就是辩证法,这就是大道。健康与健全的身体,对实现人生的价值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没有这个主体,人什么都干不了,那还谈什么生命的意义?人要生存,要健康地活着,是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作基础的,因此,人需要通过自己的劳动和智慧去获取维持生命的物质条件,但人们往往在获取物质条件的过程中,会产生对物质的占有欲望,特别是在你们这个以占有物质多少来衡量一个人的价值的年代里,人们只知道不断地去累积物质财富,而忘却了物质财富的真正用途,像买椟还珠一样,丢掉了实质性的东西。“货”字,在这里是指身外之物,即能够满足人正常生活之外的物质财富,这些身外之物有没有用?如果用好了,它会让你的人生更有意义,你可以用它去帮助他人,去支持社会经济的发展,就可以更好地提高社会全体成员的物质生活水平。可现实生活中,人们总是把更多的财富掌握在自己的手里,一是向世人证明自己的才干与智慧,甚至是去向他人炫耀自己;二是用来满足自己的各种欲望,殊不知,用物质条件去折腾自己的身体,身体也会受不了,现代人得的很多病,不是因为贫穷造成的,而是因为富裕后不知道节制造成的。一些人为了堆积更多的财富不懂得休息,而另一些人则是富裕后去拼命娱乐、吃喝、玩耍,只恨时光太短,结果是身体得不到很好的休息。这两种情况,最终都会把身体折腾坏。
“得与亡孰病?”这句话的意思是:名与利的获得与失去,到底谁对生命产生的危害更大?中国有个塞翁失马的成语故事,就是对这句话的一个最好注解,淮南王刘安在《淮南子·人间训》中是这么讲的:靠近边塞居住的人中,有位擅长推测吉凶掌握术数的人。一次,他的马无缘无故跑到了胡人的住地。人们都为此来宽慰他。那老人却说:“这怎么就不会是一种福气呢?”过了几个月,那匹丢失的马却带着胡人的良马回来了。人们都前来祝贺他。那老人又说:“这怎么就不会是一种灾祸呢?”算卦人的家中有很多好马,他的儿子爱好骑马,结果从马上掉下来摔断了腿。人们都前来慰问他。那老人说:“这怎么就不能变为一件福事呢?”过了一年,胡人大举入侵边塞,健壮男子都拿起武器去作战。边塞附近的人死亡的占了十分之九。这个人唯独因为腿瘸的缘故免于征战,父子俩一同保全了性命。
当然,我们不能把生命的意义完全定格在生命的保全上。人在社会中生存,总要经历很多事情,这就必然会有得有失,不论是在名声上,还是在物质利益上,都会有得有失,得之不喜,失之不悲,才是健康生活的合理心态。我们必须对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有信心,对人性本善的理论有信心,得失在总体上是由自然和社会去平衡的。而很多人在得失问题上过不去,就是不明白这个道理引起的。还有很多人,不是因为某些得失会对生活质量产生了影响,而是这种得失造成了心理的不平衡,他们认为自己少得或失去,就是不合理、不公平,就是他人对自己不尊重,所以就会仇视别人,或者埋怨社会。殊不知,这种心理上的不平衡以及由此产生的不良情绪,其危害往往比得失本身对自己产生的危害还大。据科学研究表明,现在社会上很多人患各种各样的癌症,就是因为心情压抑或情绪不稳定所致,而导致心情压抑或情绪不稳定的原因,一个是由于外界带来的压力,另一个则是来自于自己的思想观念,比较而言,后者是内因,是造成不良情绪的主要原因。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甚爱”,这里是指过于贪恋名声;“多藏”,是指过于贪恋(积攒)财物。这句话的意思是:过于贪恋名声,就必然会劳精费神;过于贪恋(积攒)财物,就必然会损失惨重,人财两空,古今贪官莫不如此。人要是过于贪恋名声,就不得不花心思、精力,甚至是用钱财去维护名声。还有些人为了保全自己的好“名声”,而不敢面对自己的错误与缺点,有时为了圆一个谎言而再撒更多的谎言。正是因为你不敢面对真实的自我,有人就会利用你的缺点来攻击你,设陷阱来害你,这种事情屡见不鲜。而过于贪财,也是如此。河上公在注解《道德经》时说:“生多藏于府库,死多藏于丘墓;生有攻劫之忧,死有掘冡探柩之患。”这是说人活着时,是把大量的金银财宝、古玩字画收藏在家里,死后就会把它们藏在墓穴里;财产藏在家里,就会有遭受抢劫之忧虑;宝物藏在墓穴里,就会遭受掘墓之危险。何必呢?太有钱反而生活得提心吊胆,而死后还可能遭受偷坟掘墓之害。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这句话的意思是:知道满足就可以不招来羞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带来危险和不安,这样就可以长久,就可以尽享天年。名与利对一个人的正常生活来说,是不可能没有的东西,它们是生活中的一种必需,但如果贪名贪利,则违背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违背了人与社会之间的作用规律,也违背了人与自然之间的作用规律,是不明智的表现。反之,在生活中回避名与利,也是没有智慧的表现。人要顾及自己的名与利,也就要顾及他人的名与利,即使你的智慧与能力比别人高,你也要懂得共同进步,共同发展的道理,要明白社会稳定对自己生存的重要性,否则,就会真的成了“为富不仁”了,为了身外之物而丢弃自己本来具有的“仁爱”之心,那真是得不偿失的事情。人若知足,就会懂得享受生命,懂得用已经拥有的物质及精神条件为自己创造快乐,为他人创造快乐。不知足之人,总是处在紧张之中,他们总在抱怨他人,抱怨社会,甚至是抱怨老天爷。为了满足其私利、私欲,甚至不惜以身试法。比如现在的一些企业老板,面对同行时总有种赶尽杀绝的想法与做法,使自己独霸市场,结果就会受到《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反垄断法》的制裁。在生活中,让别人处于活不下去的处境时,你自己也就处在了高度凶险之中。
相对于利来说,名对人的伤害则更为严重,因为物质财富的时空局限性是很容易让人们知道的,物质需求也比较容易满足,人的寿命再长也不过 100多年。然而名不一样,名可以留传千古。因此,有些人为了在世上留名,不惜“遗臭万年”。这就是有些人所谓“不为流芳百世,也要遗臭万年”的思想观念,这是一种可怕又可悲的错误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