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中国投资网 > 焦点新闻 >疯狂的“老子养生”《道德经之科学演绎》--第四十六章

疯狂的“老子养生”《道德经之科学演绎》--第四十六章

来源:当家网  日期:2022/9/19 14:48:48   浏览次数:    我要收藏

疯狂的“老子养生”《道德经之科学演绎》--第四十六章
   
  原文: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道,是客观存在的,怎么会有“有道”与“无道”之说?这里主要是指人类掌握客观规律、遵守客观规律的水平,也包括人与自然之间的作用规律,人与社会之间的作用规律。那怎样才算“天下有道”呢?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天清地宁,没有战争,所以说“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走马”,是指跑得快的马,这里是指好马,这句话的意思是:天下有道时,好马都用来给田地拉粪去了。而“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戎马”,是指打仗用的战马,这句话的意思是:天下无道时,战马生小驹的时候都得生在郊外。这是两幅不同的画面,当你看到战马用来拉粪时,你感觉到的是一种安宁、一种幸福,当你看到战马在硝烟弥漫的战场边生小驹的时候,你感觉到的是一种紧张、一种恐惧。这虽然只是社会中的一个画面,但从这个画面中我们就能看到一个社会的道德水平、社会风气和人们的生活状况。清朝大修养家黄元吉先生在注解《道德经》时说:“天下有道,君民皆安,征伐无用,放马归林,开田辟地,以期粪其田而已。……呜呼!安得君正臣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朋诚友信,夫唱妇随,行仁讲义,敦诗说礼,长安有道之天乎哉?”黄元吉这段话高度概括了天下有道的各种表现及要求,当然,这是针对当时封建社会而言的。“君正”,就是指君王能够摆正自己的位置,制定合适的律法,加强自身的修养,以德服人,从而使天下百姓安居乐业;“臣良”,是指官吏能够忠于朝廷,秉公办事,清正廉洁,维护天下的稳定;“父慈子孝”,指做父亲的要有爱护子女之心,并承担养育子女的责任,而做儿女的要孝敬父母,要承担赡养老人的义务;“兄友弟恭”,是指兄弟之间要相互友爱,团结协作;“朋诚友信”,是指朋友之间要讲诚信;“夫唱妇随”,是指夫妇之间要和谐,这里不仅指妻子要听丈夫的,而且指一个家庭不能总闹矛盾。这些内容,虽然有其时代的局限性,但却反映出每个人在社会各种角色中的要求,也就是人们平常的行为规范,人们如果真能按照这些行为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不仅家庭能够和睦,民风可以纯正,而且可以国泰民安,直至天下太平!
天下有道,不仅仅是天下没有战争,即便在和平年代,皇帝昏庸,官吏腐败,照样让百姓深陷入水深火热之中。而战争年代的无道,就是从平时无道的行为,一点一滴地发展起来的。所以,要防止无道的出现,就要求社会全体成员都要从自己的行为开始,遵守社会的法律和社会公德。当然,一个社会有没有道,首先要看其制度与法律是否符合人类社会的规律,是否符合人的本质与本性。而这些社会精神文明方面的东西,不仅要看制定法律和引导社会舆论的人的认识水平,更重要的是要看掌握大权的统治者是否替天行道,做到清心寡欲,以正自身。很多统治者能够在思想意识上辨别是非好坏,但在行为上却被欲望所控制,往往说的是一套,做的又是另一套,这就是腐败的开始,如果大道在他们身上开始消失,社会上各种无道行为就会盛行。纵观历史,“君正臣良”的时代屈指可数。并不是“君王”不想走正道,但什么原因使他们达不到君正臣良的境界呢?其一是因为,君王的特权太大,如果他们不愿意进行自我约束的话,别人是很难约束他们的行为的,加上他们又掌握着生杀大权,臣子们若对他有什么不恭的话,动辄就贬职、发配,甚至是杀头,诛灭九族,在这种权威之下,哪个臣子敢不迎合君王的喜好呢?这就叫“伴君如伴虎”。其二是因为,至高无上的君权对任何人都是一个诱惑。野心家对君权的觊觎与夺取始终存在,包括君王身边的臣子和皇子、皇孙,他们为了要夺取或继承君权,是会不择手段的。他们总盼着“皇帝轮流做,今年到我家”。如果在一个君王不正的朝廷,又能指望有多少良臣呢?当然,历史上也有不少君正臣良的美谈,但其根本源于君王的修养和掌控能力,越是经历过艰难困苦的君王,他们越是知道自我修养和掌控能力对维护政权稳定的重要性,所以,那些开国皇帝,从总体上来说,其自我修养都比较好,其掌控能力都比较强。相反,那些没有经历过多少磨难的君王,则容易放纵自己,忠奸不辨,是非不分,进而导致整个国家社会秩序混乱,人伦颠倒。父不慈,子不孝,兄不友,弟不恭,朋不忠,友不诚,长此以往,天下危矣!
“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天下有道,百姓安居乐业,人与自然和谐;天下无道,天灾人祸,百姓遭殃。“罪莫大于可欲”,前面第三章讲过“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的道理,可欲,不仅是使民心乱,而且同样使君臣们的心乱,它扰乱人们的心神,让人们背离清静无为的本性,这是一切罪恶产生的根源。这一章中的可欲,是指纵欲、贪欲。“祸莫大于不知足”是说,贪得无厌(不知足)的心理,是产生一切灾祸的根源。“咎莫大于欲得”是说,人的占有心是产生一切过失的根源。从字面看“可欲”、“不知足”与“欲得”这三者,没有什么差别,指的都是人的欲望,何必要用三个句子来讲呢?这里不仅是强调,而且是有层次性的。“罪”、“祸”、“咎”都是不良行为的结果,但“罪”比“祸”严重,“祸”比“咎”严重,而从它们产生的根源上来说,虽然它们都是思想意识和心理方面的问题,但在程度上也是有所不同的。纵欲最为严重,不知足次之,而占有心居尾。占有心也许只是思想观念上的轻微错误,不知足除了认识上的问题外,还有心理方面的问题,而纵欲却是在认识上、心理上以及肉体上都出现了问题,它让人失去理智,自己无法控制自己。这是一种连自己都不知道的身心综合征。
占有心恐怕不能简单地说它本身就是问题,人要生存,就必然需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特别是在当今世界主流文化中保护私有财产条例的作用下,要让人们没有占有心恐怕不可能。占有心是私有意识的产物,而私有意识是怎么产生的?这跟“人类的意识是如何产生的”、“人类从何而来”等这类问题一样,是难以说清楚的问题。就像“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我们虽然搞不清楚,但我们仍然可以养鸡生蛋,可以孵蛋生鸡,我们可以吃鸡蛋,也可以吃鸡肉。对于私有意识问题也是一样,如果能够正确处理私有意识与共有意识的关系,人们就能很好运用意识来为健康快乐的人生服务。可意识本身也会成瘾,当私有意识太重,共有意识太弱时,人们只会过重地关注“内我”,只看到个人私有财产对自我人生所起的作用,而忽视“外我”的存在,忽视共有财产对人生所起的作用。同样,当共有意识太重,而私有意识太弱时,又会产生另外一种失衡!可真实的情况是:很多东西只能是共有,像太阳、月亮、空气、地球生态等,而另一些东西私有则更有利于人们的生活,像人们生活所需的基本生活条件。这就是道,它在任何事物中都有两个方面,只有两个方面做到协调、平衡,才能有利于健康发展。
为什么要说“咎莫大于欲得”呢?因为“欲得”总是想着“得到”,想着“索取”,而不知道满足,更不懂“舍去”,不知道“奉献”。“得”与“舍”也是一对矛盾,要维持平衡,但如果一个人整天只想到“得”,这就是因为私有意识成了瘾的原因,有了这种瘾的头脑,就不能正确处理公与私的关系,凡事只会站在自己利益的立场来说话、办事,他的所作所为必然会偏离规矩,不得人心,这样岂有不犯错之理?这样的人整天想得到金钱、权力、名誉等人们称之为美好的东西,可结果往往是收获了碰壁、失败、挫折等他自己根本不想得到的东西。原因何在?他的思想意识不符合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根本规律。想得到本身也许没有错,但必须摆正它应该处的位置,一个人应该得到他应该得到的部分,如果他想不劳而获,或者少劳而多得,也许一次两次他可以通过他的“聪明才智”能够实现,但长期下去,“狐狸终究是会露出尾巴的”!有人说,现实生活中那些靠弄虚作假或搞阴谋诡计来获取的人,他们的大脑也在劳动,而且是高智商的劳动,他们得到了很多,也是合情合理的啊!这纯粹是诡辩,因为他们的劳动并没有创造财富,他们的劳动只是在巧取豪夺,他们欺负的都是弱者、善人,中国不是有句古话:“人善人欺,天不欺,人间自有公道在”吗,他们也许在身外之物方面有所收获,但他们将失去内心的安宁,如果东窗事发,不仅遭人们唾弃,还会受到法律的严惩。
反对“欲得”,并不是要求人们连自己应该得到的东西也不要,而是要告诫人们不要指望不劳而“多得”。得,要得自己应得到的,而不抱非分之想。有人问什么是自己应该得到的?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付出了多少劳动,就应该得到相应的收获,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还有一句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就是说财富的取得要符合道义,符合法律法规;另外,取之于社会,要回馈于社会,即富有以后,要想到对社会、对他人的责任,这就是待人处事的“义利”原则。然而,现在总有一些人,老是想着不劳而获,或少劳多得,偷工减料,弄虚作假,像豆腐渣工程、地沟油、红心鸭蛋等,他们为了多获取很小的一点利润,却造成了他人和国家的大量损失,这就是“欲得”过头而昩了良心的结果,最终害人者必将害己。
“不知足”,是对那些能够有机会“多得”的人来说的,这种机会有时候是正当的,而有时候是不正当的。那些有权有势的人,总有各种机会去做一些自私自利的事情,一旦他们没有建立正确的心理机制,心理上总是处于“不知足”状态,那么他们做出违法乱纪的事情就是一种必然。看看贪官们的纷纷落马就是一个印证。其实,他们并不是生活所迫,只是他们有种“不知足”的心理在作怪,当官的嫌自己官小,当大官的又嫌自己钱少,有钱的嫌自己没有地位,年龄大的又嫌自己老婆长得丑,如此等等,他们总是想得到“额外”的东西,并且为此而不择手段,如以权谋私,索贿受贿,花钱买官,个人生活作风败坏,等等,最后因触犯党纪国法而断送前程。“不知足”是一种心理疾病,它是“欲得”意识的进一步膨胀,一旦患上了这种心理疾病,做出一些违法乱纪、损害社会公德的事情就不可避免,最终是自己掘墓葬送前程,这就是“祸莫大于不知足”的根本。
而“纵欲”是“不知足”心理的病态发展。纵欲是精神上的疾病,它比心理上的疾病对人更有害。纵欲是有条件限制的,无权无钱无势的人,是很难纵欲的,即使他们纵欲,也是“有贼心,没有贼胆;有贼胆,没有贼力”,想纵欲也纵欲不起来。而那些帝王将相们,他们有纵欲的条件,一旦他们纵欲就会祸害老百姓。 “上梁不正下梁歪”,帝王将相们如此,下面的官吏也是如此,老百姓哪能经得起如此的重负,老百姓只能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甚至连生存权利都被剥夺,这就是纵欲给老百姓带来的灾难!故此说,“罪莫大于可欲”!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人生要想平安,无咎、无祸、无罪,也并不是一件难事,知足就可以了,治国平天下也是如此,知足就可以达到。知足是一种意识,是一种心态,是一种境界,也是一种智慧。“知足”一词,在一些年轻人的头脑里是不思进取的意思,他们还理解不了“知足”的深刻内涵。这不奇怪,一是因为他们的阅历少,没有经历过多少人生的坎坷;二是因为他们所获得的知识,还没有经过实践的检验,很多知识是从书本到书本;三是因为他们的思想意识还没有走出“自我”的范畴。所以,孔子才说“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 ,不逾矩”,看来,圣人的智慧也是需要时间和实践来磨砺的,何况是普通人。因此说,要领悟“知足常足”的道理,不仅需要不断地学习知识,而且还需要生活的不断磨炼。生活中我们总会听到老人们教育孩子时说“吃亏是福”的道理,因为他们是过来人,经历了种种事情,明白了自然与社会中的公平、公正的道理。为什么说“吃亏是福”呢?能有意识的吃亏,是一种礼让,是一种施舍,是一种奉献。当一个人自己的需求基本满足后,能做到礼让、施舍和奉献,就是有意在吃亏,可这种吃亏其实自己并没有亏,自己也许少得一点利益,可这并不会因此而影响自己的正常生活,相反,他可以得到更多的友谊、感情,他的精神世界可以更加丰富多彩,可以生活得更加充实和快乐。当周围的人认识到他的风格后,人们也不会总让他吃亏,因为人心都是肉长的。中国人还有一句话:“投之以木瓜,报之以琼瑶”,人们总是有知恩图报之心的。当然,谦让、施舍和奉献,并不是以获取更多为目的。人们在有意吃亏时,往往是为了大家和睦相处,为了大家更长远的利益,这是一种智慧,一种境界,一种超越。有个故事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有个皇帝决定要奖赏臣子们每人一只羊。但那些羊有大有小,有肥有瘦,要怎样分配才不至于导致争议呢?皇帝把这个“难题”抛给了手下的臣子。第二天早朝时,百官们各抒己见,向皇帝提出了很多的分羊办法。正当百官争论得脸红耳赤时,宰相默默地来到圈羊的地方,把其中一只最瘦、最小的羊牵走了。于是大家在互相谦让中很快地就把羊分了下去。
按理来说,宰相官最大,威望最高,理应得到最大、最肥的羊,但他却牵走了一只最小、最瘦的羊,其他人也就只好效仿了,谁也不会有怨言了。这就是一种智慧、一种境界、一种超越“小我”的情怀。同样都是奖品,不会因为得了一只大的羊,生活就得到了质的飞跃,也不会因为得了一只小的羊,就生活不下去。生活中很多事情并不关系到生死存亡,礼让一分又有何妨。故能知足的人,才能常满意于生活,满意于别人,满意于社会,才能总保持心满意足的快乐心态。只有持这种心态的人,才会把心思和精力用到创造财富和创造快乐上。所以说“知足之足,常足矣”。
>> 更多相关信息:
在百度中搜索疯狂的“老子养生”《道德经之科学演绎》--第四十六章 在好搜搜索疯狂的“老子养生”《道德经之科学演绎》--第四十六章
在必应搜索疯狂的“老子养生”《道德经之科学演绎》--第四十六章在搜狗搜索疯狂的“老子养生”《道德经之科学演绎》--第四十六章
>> 关于企业公告的相关资讯
推荐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