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的“老子养生”《道德经之科学演绎》--第四十八章
来源:当家网 日期:2022/9/19 14:48:48 浏览次数: 我要收藏
疯狂的“老子养生”《道德经之科学演绎》--第四十八章
原文: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这段话总有人说我是在教导人家不学无术,像前面说我提倡的“绝圣弃智”一样,他们总要把不同层面的东西混在一起谈,如果说他们真的不知道这种层面性的差别,那还有情可原,可问题是他们往往是别有用心地在混淆概念,目的就是要把我打入“消极无为”的行列。现在的人们更是奇怪,明明嘴上说的都是反对我,但私下里却又相信我的理论。因此,我们总能听到一句大家喜欢说的话,就是:不可不信,不可全信。其实,这就是混乱,而混乱就不是真信,就等于什么都不信,什么都不信,就是只相信自己,他愿意怎么做都行。当然,这里说的信是对前人思想和理论的相信,如果说他们不信,那是不相信前人总结出来的经验,但他们还是有相信的东西,他们相信自己,相信实用,甚至是相信自己的欲望。人们为什么会分裂式地看待《道德经》?是因为他们本身在分裂,他们的肉体与精神分裂,意识和潜意识分裂,甚至是各种欲望让他们在众多层面上都在分裂,这才是他们不相信美好和善良(一切宗教的核心)的真正原因。
“为学”与“为道”是两个不同层面的问题,为学用的是人体大脑的功能,而为道用的是人心的功能。我不反对学习,而且倡导要努力学习,“为学日益”就是这个意思,学习每天都要求有所进步,不能稀里糊涂,但学习毕竟是横向方面的事情,而修道才是纵向方面的事情,只有横向与纵向统一起来,才能称之为一个完满的人生体系。学习会使人的大脑越来越聪明,但过去很多人是“学而优则仕”,为了当官;“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学习是为了发财,为了娇妻美妾。现在更是如此,人们总是以正当或不正当手段,想获得越来越多的好处和实惠,达不到目的就产生妒忌、嗔恨、贪欲、痴迷、仇恨等,而这些都是破坏“人心”安宁的恶魔,是制造人生痛苦、人间悲剧和人类灾难的罪魁祸首。修道(为道),就是要清除这些魔障,保持心灵的纯洁,所以,“为道日损”,是要“损”些什么?就是要清除此类的污染。也许有人会说:学习得到的是知识,它就一定会带来心灵的污染吗?知识本身并不是污染,目的纯正,用的恰当,就不会带来污染,否则,也会带来污染。我们都知道,知识都是有前提条件的,它有时间上、空间上的限制,还有具体事物属性等方面的限制,用错了就不会有好的效果,这时的自我意识就会起作用,不仅会产生对知识的怀疑,还会产生着急、懊恼等情绪,甚至是怨天尤人,你的心不再安宁,这就是污染的开始。另一种情况是,现代科学技术的高度发达,知识大爆炸,使得个人对知识掌握总存在缺陷性,这种局限性为一些人弄虚作假和坑人骗人提供了便利,也为各种污染提供了滋生条件。这是从知识本身的特性来谈的,然而,人的意识也有它自己的特性,它同样会滋生出各种污染来。人类意识,特别是西方社会的最大特点是以自我为核心,个人是如此,整体也是如此。纵观人类的历史,各种灾难与战争,都是私欲膨胀的结果,当心灵被欲望蒙蔽的时候,再多的知识和方法都派不上用场,而且可能会为战争起推波助澜的作用。知识或科技的发展对改善人类的生活肯定会有好的作用,同时也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因此,我们学习知识或发展科技的时候,更加需要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这对人类的长治久安有着巨大的作用。我们不妨来看看人类近 300年的历史,这 300年来西方科学技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它一方面带来了人类社会的物质繁荣,另一方面却极大地破坏了自然的生态平衡,特别是对一些不可再生资源和能源的消耗,已经使得自然面目全非了。今天,地震的频繁发生,难道会与人类的过度开采使得地球表面应力平衡遭到破坏无关?温室效应难道会与极度的消耗能源无关?干旱与洪水难道会与工业化、城市化无关?人类现在已经意识到了,人类并不是自然的中心,自然才是人类赖于生存的母亲。人类如果想要长治久安地生存下去,就必须考虑如何保护自然生态的问题。说良心话,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天人合一”的文化,是可以让地球和人类长治久安的文化,它把人类放在自然的一个大系统内,而以文艺复兴为代表的西方文化是把人类放在自然系统之上,自诩为“上帝之子”。所以,他们不知道节制,不知道忍受,一味地去满足人类感官上的需求。他们无节制地消耗不可再生资源和能源,“寅吃卯粮”,挥霍子孙的财富。不仅如此,他们也在给自己制造麻烦,比如说发明了“空调”,房间内是凉快了,但外面大气温度高了;物质是丰富了,可用来享用物质的时间没有了。越是生活条件优越的地区,人们的生活节奏就越快,心理压力就更大,生病的几率就越高。所以,现代西方科学家也在倡导全新的世界观,就是整体有机论,这种世界观把人类放在自然的系统之内,而不是系统之外,人类不再是自然的统治者,人类是“自然之子”,人类为了长久地生存下去,必须顺应自然,懂得节制和忍受。
人类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还深深地根植于每个人的意识深处。纵然你的知识再多,学识再广,但是你永远以自我为中心,你就无法了解事物的本质,更不能悟道。人的本质在哪里?在身与心的和谐中,在人与自然的和谐中,在人与社会的和谐中,这种和谐并不是一种“人为”的关系,而是自然本来就赋予了的,是一种全方位、整体性的关系。修道绝对不只是学习层面的事情,学习很重要,那也只是横向层面的事情,与纵向不发生关系,纵向需要我们用心灵去体悟,这是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除宗教外的科技文化)的根本不同。需要指出的是,西方人不仅信仰科技文化,他们还相信基督教、天主教,可我们现在很多人只学会了科学文化,却变得没有精神追求。当然,不是说一定要有西方式的宗教信仰,我们民族有自己的信仰,现在因为各种原因,很多人没有信仰了,变成了彻头彻尾的物质主义者;即便有信仰,那“信仰”也变成了追名逐利的工具。长此以往,其后果比西方世界还要可怕。其实,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比西方更具真理性和科学性,因为中国传统的“三观”是系统性的,它并不把独立的个体作为评判价值的核心,因此,我们的民族更加强调集体主义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强调整体性,强调“天人合一”,所以更符合人类长治久安的发展规律。
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种种意识,违背了人的本质与人性,它就变成了心灵上的污染。所以,古人在修养的过程中,就有“吾日三省吾身”和“朝朝勤拂拭,莫使惹尘埃”的说法。这是一种反思,是一种心灵层面的深入。心灵本来是晴空万里的,现在出现了阴霾,出现了污染,就会让我们的生活与本质和本性相违背,人就会痛苦、就会受难,这是谁都不愿意接受的结果。正是那些有真正智慧的人发现了修道的妙用,它能让人享尽天年,让人幸福健康,让天下太平,这才是人和人类的长治久安之大道。然而,得道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因为还有各种自我意识的干扰,所以,在修道的过程必须要去除这些不良的干扰,这就是“损之又损”的道理。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损”是什么意思,我们已经搞清楚了,但是不要搞错了,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意识的时候,你不能走神,否则,会有灾祸发生的。所谓“为道”,那是一种专门的修为,是一种体道和悟道的行为,是要你坐下来,关闭你的感官,直到关闭你的意识,让“心”发挥作用。这一行为又叫静坐,在佛教方面又叫“坐禅”。现代心理学也研究静坐,并发现了静坐对身心健康的功效,在当今美国已经有 300多万人在练习“超觉静坐”。超觉静坐的发明者是印度教士玛哈里施,他是这样描述的:
超觉静坐不是一种宗教,也不是一种哲学或生活方式,而是改善生活的一种自然而不费力的技术,是一种使人生活顺遂的途径,是一种使人个性改变与自我成长的方法,也是一种使人摆脱精神压力与情绪焦虑,从而获得完美、和谐以至精力充沛的生活艺术。由于疲惫、挫折、焦虑以及诸多损害神经系统功能的身心异常现象,得以藉超觉静坐而消除,个体应当避免在上述情况下所引起的诸如失眠、头痛、高血压、气喘以及因吸烟、酗酒、吸食毒品等所招致的痛苦。练习超觉静坐,不仅可以消除焦虑与精神压力,以及避免因此而引致的各种疾病,更能进而产生促进生活情趣与提升工作效率的积极功能。长期练习超觉静坐者,可由之发挥个人的全部潜能,使其天赋性向得以充分发展,而自我的理想境界,也可得以实现。其实,静坐在儒释道三家都有广泛的应用,虽然内容各不相同,但目标都是一个,就是:走向心灵的深处,去体验和领悟人与自然的本质性的关系。这是心灵层面上的事情,有很多静坐过的人都会有体会,刚开始时是很难达到心平气和和舒适的状态,身体上的感觉会来袭扰你,杂乱的意识会来袭扰你,不良的情绪会来袭扰你,幻想会来袭扰你,幻觉会来袭扰你,这些东西你还没有“损”掉,你是无法恢复到原始的纯真本性的。所以,就要“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达到了无为,就是你的意识功能不再发挥作用了,而发挥作用的是你的先天本能,这就是“人心”层面上的事情。达到这种境界,不仅是你躯体的各个系统和谐了,你的身与心也和谐了,而且更重要的是,你可得到自然母亲的营养和直觉灵感,我在第二十章说过“贵在食母”,就是这个意思。
学习与修养可以用种植与土壤的关系来作比喻,如果把学习比作种植各种花草树木,那修养就像选择与维护种植所需要的土壤一样。意识(知识)就像花草树木,而心就像土壤。现在的很多人,只想多多种植花草树木,却不注意开拓和维护土壤,久而久之你学习的东西越来越多,而你的心胸又不去扩大,这些花草树木之间就会拥挤,就会去争夺营养,花草树木并不能茂盛,一些花草树木会枯萎甚至是腐烂。我们经常能看到一些知识多而心胸狭窄的人,他们身上总是会散发出一些腐臭的味道,就是这个原因,他们自己并不知道,他们的知识已经死了很久。对于人心来说,善良、仁爱、礼义、宽容等就相当于土壤里的营养,没有了这些营养,你种植再多的花草树木又有什么用呢?它们是不会开花结果的,也是不可能成为参天之木的。特别需要提醒的是,人的意识是会把自己独立于自然之外,就像用篱笆围起一个花园似的。其实,花园再漂亮,怎比得过大自然的美丽,我们何不把自己融入大自然之中呢?
“无为而无不为。”在第三十七章讲了“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道理,这里说的“无为而无不为”是修养者所达到的境界。“无为”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呢?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境界,是一种躯体内部和谐、平衡的境界,是一种身与意识和谐、平衡的境界,是一种意识与心和谐、平衡的境界,是一种思想与真理和谐、平衡的境界,这种境界是一种物我两忘的境界。这个境界对一般人来说,觉得很难理解,我们用简单的例子来说明一下就好理解了。当一个人身体很健康的时候,大脑并不会意识到某个肢体或器官的存在,他走路时不会意识到脚的存在,他呼吸的时候不会感觉到心肺的存在,相反,当腿脚有问题的时候,人才会感觉到走路的艰难或腿脚的不舒服,当心肺功能不好的时候,人才会感觉到呼吸困难。一些打坐好的人,能体验到这种物我两忘的境界,当他进入这种境界时,他不再意识到自己躯体的存在,甚至连自我意识都消失了。当他睁开眼睛的时候,可能几个小时过去了,这也就是达摩能面壁九年的道理,这不是意志能做到的,而是一种修养到高层次的功夫。儒家知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是一致的,他们很注意修身,这是对的。不过,他们说的“身”并不单单指人的躯体,而是一个人的整体,包括躯体、心理、思想意识和道德情操。当修养达到了这种“无为”境界的时候,你只要跟着“感觉”走,没有什么事情不能做成的,这就是“无为无不为”的道理!
“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这里的“取天下”,就是立足于天下,并使天下太平的意思。《道德经》不仅是为了个人的健康幸福而写的,而且是为了整个人类的太平和长治久安而写的,所以,整部书谈得比较多的是圣人的治国平天下之道。因此,我也总希望那些君王们能成为圣人,不要以自己的欲望和幻想去扰民。在中国各种传统的修养方法中,常把一个国家或天下比作一个整体的人,臣民就像一个人的躯体百骸,而君王就像是人的大脑,当大脑不清静时,人的躯体总是在劳碌着。看看现代人患的各种身体疾病,其实并不是身体本身带来的,而是来自于大脑,同样的道理,社会患的各种疾病,也主要来源于君王。君王要治理好国家,就要达到与社会的一种整体上的和谐,也就是现在人们说的政府不要瞎折腾百姓,这就是“取天下常以无事”的道理。
“及其有事,不足于取天下。”如果一个君王老是折腾老百姓,社会就会问题不断。就像一个人一样,大脑总是折腾躯体,身体肯定要出毛病,一旦出现了毛病,你就不得不去治疗,也许治疗能解决一定的问题,但你的大脑还在不断地制造疾病,疾病一多就再也无法控制局面了。一个社会也是如此,各种毛病多了,你想要再回到正常的轨道上来就难了!所以,君王们一定要加强自我的修养,以道来治国,而不要以自己的思想意识和才能去彰显自己的功绩,否则,天下是难以太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