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的“老子养生”《道德经之科学演绎》--第十六章
来源:当家网 日期:2022/9/19 14:48:48 浏览次数: 我要收藏
疯狂的“老子养生”《道德经之科学演绎》--第十六章
原文: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我们讲过中国人认识世界,除了用眼耳鼻舌身意之外,主要是依靠“人心”的灵感直觉功能,而“人心”在发挥作用时,要求外部感官都处于平稳或休息的状态,不对“人心”产生干扰,所以,修道之人都需要练静功,因为“静”能让人“浊以清”,能让人“安以生”。后来一些人根据我说的这一点,就说是练静功要练到“心死神活”才算达到了练静功的要求,这样说也有些道理,不过他们说的“心”,不是我说的“人心”的心,他们说的心,主要指的是人的意识功能,而他们说的神,才接近于我说的人心。你们现在可以用西方的一些心理学名词如意识、潜意识、无意识等来对人的精神进行分析,这要归功于弗洛伊德、荣格、弗洛姆等西方心理学家,但我认为现代计算机的发明,更能让我们很好地理解人的意识、精神等构成及功用。
为了更好地理解的肉体与精神的关系,我们不妨用计算机的知识来模拟(仅仅是模拟)人身与人性、及意识的关系,这样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人身就是计算机硬件,而人的意识情感就是软件,而构成软、硬件存在的结构与规则(前面说过的理),就可以看作是人性。人性是人心的根本功能,是自然赋予人的理,它是与生俱来的品德,正如孟子所说:“仁义礼智,非由外铄(shuò)我也,我固有之也。”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意识相当于计算机的应用软件,而潜意识相当于计算机的系统软件,而无意识则相当于构成计算机的硬件原理,包括其功能。当然,人比计算机远为复杂,这里只是类比而已,不能等同。人的潜意识,相当于计算机的系统软件,它主要表现在一个人接受的社会文化体系,是各种文化思想在一个人身上的沉淀。而个人的意识则是复杂多样的,就像当今电脑软件一样,各种用途、各种功能的软件应有尽有,而人的意识更是错综复杂。但不管它是如何复杂,它必须做到自己有序、合理,就像计算机应用软件一样,它要能执行,还要能算出结果来,不能老是死机,否则,就是程序本身有错误。程序的错误,一个原因可能是自身的错误,而另一个原因可能是与系统程序不相符合。
静,很多人的认识都只是停留于意识层面,但意识层面的静,并不是真正的静。如果你们大脑里仍然存在静的念头,那还不能算是真静,或者是你们意识到自己已经静下来了,这还不是真静。对于初练静功(打坐、坐禅)之人,一是身体上的感受很多,意识会被这些种种感觉所牵扯,想静,静不下来,二是意识本身不能静,闭上眼睛,白天发生的各种事情会浮现在脑子里,要是碰到情绪不好时,那各种想法就会在脑子里连绵不断。其实,这是练静功的一个正常现象,谁都需要经历这样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就是由“浊变清”的一个过程,等“静”到一定程度后,就会有一个“安以生”的过程。静功的静,并不是绝对的静,而是静中有动,动静相生。静功中,也会有很多幻影、幻象,正如佛陀在《金刚经》中所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所谓如来,就是如其本来,就是真相、真理的意义。从静功中,人可以看到世界的本质,但也可能所看到的是幻影、幻象,那什么样的静功状态,才能达到了解世界本质的境界呢?
“致虚极,守静笃。”这两句话,就是这种静功状态的描述,从字面来理解,就是说要达到极度的虚空,和保持绝对的安静。这样来理解并没有错,但这对众多的修炼者来说,往往会产生望而生畏的影响,其实,对任何修炼者来说,静功即使达不到这种状态,也都是有益的,就像一杯浊水,放置在那儿,它自己会沉淀一样,人在静功状态,身体的各种机能将得到恢复,这对身体健康是有益的。然而,人们对静功的理解存在一些问题,一是认为要环境绝对安静,另一是认为大脑里要什么都不想,这两点对还没有真正修炼到一定程度的人来说,确实有困难,但这不等于说练静功无效。静,也是相对而言的,也是有很多层次的,很多人想从静功中放松自己,但由于存在着认识上的问题,容易受环境的干扰,情绪反而紧张起来,这样练静功确实有问题,问题的根本在于对练静功道理没有明白。我们说的静,就是不要给躯体施加负荷,不要给精神施加负荷,如果仅仅是闭上眼睛静坐在那里,但思想上有压力、情绪上不稳定,这样练静功是会出问题的。所以,说练静功的要求是:思想上不要有负担,也不能有贪求,情绪上要安定,躯体上要舒适。日本医生博士春山茂雄,在《脑内革命》的研究中得出一种结论:人情绪好,躯体内能产生对身体有益的激素,反之,则产生对身体不利的激素。因此,练静功时最重要的是思想上要有利导思维的意识,情绪上要保持一种满意而愉悦的状态,这是从低层次走向高层次的最好方法。中国农业大学潘朝东先生提出的“开心保健”方法,以练微笑为入手之法,以练乐为入门之法,是很有道理的。
“致虚极,守静笃。”是不断进行静功修养达到的一种境界,所谓的“虚”就是心无所牵,心无所念,既没有平常所说的利导思维的意识,也没有来自于躯体和情绪上的干扰;“静”,也不是指外界没有声音,而是指“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不再接受外界的一般信息,就像计算机的那些外辅设备,它们都处于无任务状态。正是在这种状态下,我才能观察世界万物运行的规律。
“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当我虚静下来以后,万物与我一体,万物与我相通,在这种状态下,我再来观察世界万物的运行规律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就比较真实了。“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世界万物种类繁多,不仅形态各异,而且性理不同,如生物中有动物、有植物,动物中又有胎生的,有卵生的,有湿化的,还有无生命的,如此等等,以至于你无法能够了解清楚,但不论它们多么纷繁复杂,它们都有自己的根,它们所表现出来形态、行为等,也都要归于其根本。“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归根曰静,这是对静的深一层次的认识,就是人们常说“鱼儿离不开水,瓜儿离不开秧”的意思,静就是事物回归于其本质,这个静,已经不是动静的静了,是指其合符事物的本质,即命,命是指自然赋予事物的结构、功能、属性、成长规律及其寿命等,对人来说,命,既包含自然赋予的这些要素,也有社会赋予的各种要素。复命曰常,就是说万物按其自身的本质而生、而动,对人来说,我们不仅要按自身的规律行事,还要按事物的发展规律来行事,常,指的就是规律,包括事物的发展规律,人的生命运行规律、社会发展规律以及自然发展规律。知常曰明,懂得这些规律,就是真正明白了修道的根本。
“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不懂得事物的规律,不懂得人与事物之间的作用规律,就盲目地去做事,事情肯定做不好,而且可能会反过来伤害自己。只有懂得规律,才能有宽容之心,可是人们往往因为自己懵懂,既不容物,也不容人,凡事都按自己的喜好或标准来要求事物或他人,真有武大郎开店之风――个子高于自己的人不用。只有懂得宽容,才能够做到公正,才能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甚至是人与其他物种的关系。只有公正地对待世界万物,对待其他生命,才能够称得上掌握了天下之规律(王),掌握天下之规律后,才能懂得天的法则,懂得天的法则后,才能够接近于道,而只有合道,才能长久,即使生命消失后,他的所作所为,仍然会在历史上立于不败之地,永恒于天地之间。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规律,即人们常说的道理,是有层次性的,就像整个世界是一个大系统一样,规律也是一个有层次性的系统,我这里给出了一个梯次关系,即常、容、公、王、天、道。常,是指格物致知得到某事物的知识,有了这种知识,我们把它用到其他事物或人身上,这叫容,“容”比“常”在空间范围上又扩大了一些;公,是指更多的物和事相互作用在一起的道理,它在空间范围上再扩大了一些;王,是指天下之统帅,从空间范围上来说,也就是地球,这已经是人类能接触到的最大空间范围;再大下去,就是天,就是道。这跟我前面讲到的宇宙的组成是相对应的。小道理服从于大道理,但不是说不要小道理,在很多时候,大小道理是相一致的,但总有些时候,大小道理之间会产生冲突,特别是有人为的因素掺和进来的时候,情况就会更加复杂。比如,人们往往会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来看问题,一个单位内部不同的部门,都想维护自己部门的利益,所以在做事情的时候,往往会偏袒自己这一部门,在几个部门意见不一的时候,事情就很难办了,就会出现有功就抢,有过就推的现象,他们之间会互相玩弄“踢皮球”,“打太极拳”等伎俩,而最终得到的结果,就是单位利益受到损害。其实,单位利害受损了,各部门利益也会受损,这是人们的错误观念所致。这就是人们说的本位主义与全局利益之间的矛盾,那些本位主义者也认为自己做的是对的,但他们坚持的是小道理,而不懂得大道理。
规律,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客观事物中本身存在着规律,另一是人们通过实践认识总结出来的规律,我们现在能对很多事物有所了解,是因为前人不断总结后而积累下来的结果,但后人在用它的时候,不一定能用好。因为客观规律有时间上的节律性,和空间上的延展性,而我们认识上的规律往往只是一个观念,因而很容易忽视这两个方面的要素。就像人们跳舞一样,如果你的舞步跟不上音乐节奏,不仅自己觉得别扭,而且别人看着也别扭。所以客观规律要求我们做事情时,要“适时”,要“得位”。适时,就是在适当的时候做事,得位就是做到恰到好处,就像唱歌一样,一个是要节奏唱准(适时)一个是音阶要唱准(得位),否则唱出来的歌,一定很难听。做事,也一样,不适时,不得位,就一定不会有好的效果。这就是道,如果我们能做到这样,我们不仅可以健康长寿,还可以事业有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