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中国投资网 > 焦点新闻 >疯狂的“老子养生”《道德经之科学演绎》--第十八章

疯狂的“老子养生”《道德经之科学演绎》--第十八章

来源:当家网  日期:2022/9/19 14:48:49   浏览次数:    我要收藏

疯狂的“老子养生”《道德经之科学演绎》--第十八章
   
   原文: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这段话很简单,表面意思是说:当大道不能在天下实行的时候,仁义就显得很重要;当投机取巧、争名夺利的智谋出现的时候,弄虚作假就会很流行;当六亲之间关系不和睦的时候,孝慈就被人们所推崇;当国家君王昏庸的时候,忠臣就会得到人们的敬仰。“仁义”、“智慧”、“孝慈”、“忠臣”,这些都是褒义词,是人们很推崇的品行理念,但我是要说,当这些理念实质上是“不和谐”的结果,当天下和谐的时候,人们皆按本分行事,“仁义”被隐藏了;当一个人品性(仁义礼智信)和谐的时候,“智慧”被隐藏了;当家庭和谐的时候,“孝慈”被隐藏了;当国家君臣关系和谐的时候,“忠臣”被隐藏了。在整体和谐的时候,部分并不突出,如果某个部分太突出了,肯定是系统出了问题。因此,我这里是要告诉大家,不要被“美好”的词语所迷惑,要看到它们背后的真实情况。下面,我们来对这些理念作一些分析。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阴阳五行理论,不仅用在对客观物质世界的解析上,也用在人的精神领域的解析上。天地有五行,人性有五常,即仁义礼智信,这五个方面组成了人性之整体,也即人性之道。大道是整体性的,是无形的,而且是活的,它是不能被人所把握的,人们只有与它合而为一,才能真正得到它,其实,所谓的“得道”,也并不是像我们得到一件东西那样的得到了它,而实质上是我们把自己融入了道中,“得道”,就是失去你自己。“大道废”,不是说大道不存在了,或者大道已经不起作用了,而是说没有人能够正确认识和运用它了。仁义礼智信,是构成人性的组成部分,相对来说,它们好把握些,所以,对那些还算是高明的而又未得道的人来说,以仁义来修身齐家治国,也算是上策,但不是上上策,离我说的道有很大的差距。

我们不妨来看看仁义的真正含义。《中庸》开篇:“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天,指的就是自然,天命指的是自然赋以人的气质,包括其构造及功能。朱熹注曰:“命,犹令也。性,即理也。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犹命令也。于是人物之生,因各得其所赋之理,以为健顺五常之德,所谓性也。率,循也。道,犹路也。人物各循其性之自然,则其日用事物之间,莫不各有当行之路,是则所谓道也。修,品节之也。性道虽同,而气禀或异,故不能无过不及之差,圣人因人物之所当行者而品节之,以为法于天下,则谓之教,若礼、乐、刑、政之属是也。盖人之所以为人,道之所以为道,圣人之所以为教,原其所自,无一不本于天而备于我。”

周敦颐《太极图说》对人性的由来作了推论:

“无极而太极。

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

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

周敦颐把“阴阳”说成是立天之道,“刚柔”说成是立地之道,“仁义”说成是立人之道,好像是从“天地人皆一理”的理论中得出了这一结论,但跟前面说的人性五德中的仁义有矛盾,他这里的仁义层次要高了一级,所以造成了一定的混乱,后来儒家的学说中,又强调忠孝,有人还提出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之说,整个体系就更乱了。如果让我来给它们归位,应该是:忠孝相当于阴阳,仁义礼智信则相当于五行,这样也许能更好地理解儒家思想。不过,我们还是从孔子、孟子他们那里了解一下,仁义到底是什么。

“仁”的第一意思,就是爱别人。《论语》:“樊迟问仁。子曰:‘爱人。’”樊迟向孔子问仁是什么,孔子告诉他就是“爱别人”。《中庸》:“仁者,人也,亲亲为大。”意思是说,所谓仁就是爱别人,以爱自己的亲人最为重要。这不是一种自私的表现,他说的是爱人要从身边做起,有一个由内及外的过程,正如你们现在所说的,连自己的亲人不都爱,或者是不会爱,他还会有心去爱别人,或者是有能力去爱别人。

 “仁”的第二个意思是克己复礼。“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已,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问孔子究竟什么是仁。孔子说:“约束自己,使言行都符合礼的要求,这就是仁。只要哪天做到这样了,天下的人都会认为你是仁人了。由此看来,要做到仁全靠自己,哪能靠别人呢?”颜渊说,请问具体内容。孔子说:“不合乎礼的事不看,不合乎礼的话不听,不合乎礼的话不说,不合乎礼的事不做。

“仁”的第三个意思是庄重,严肃。“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论语》)仲弓问仁。孔子说:“出门就像接待贵宾一样庄重,役使百姓就像承当祭典一样严肃。”

“仁”的第四的个意思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说,自己不喜欢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仁”的第五个意思是无怨。《论语》曰“在邦无怨,在家无怨。”,意思是说,在诸侯之国做官无所怨恨,在卿大夫家管事也无所怨恨。就是说不论在什么地方做事不要有怨恨。

“仁”的第六个意思是不忍人之心、恻隐之心。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仁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孟子》)孟子说:“人们都有一颗不忍看到别人蒙受灾难的心。古代帝王由于有这种怜悯别人的心,这样才实施了怜悯下面百姓的仁政。拿这种怜悯别人的好心,去施于怜悯下面百姓的仁政,治理天下就可以像把一件小东西放在手掌上运转那么容易了。我所以说每个人都有一颗不忍看到别人蒙灾难受痛苦的心的缘故,譬如人们突然看见无知的小孩将要跌到井里去,都会立即产生一种惊恐、不忍的心情――这不是为了想跟这孩子的爹娘攀交情,不是为了要在邻里朋友中获得好名声,也不是厌恶孩子的啼哭声才这样的。”

怎样做才合乎仁呢?能做到恭宽信敏惠五德就算是仁人了。“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论语》)子张向孔子问仁。孔子说:“能在世上实行五种品德,就可以说是仁人了。”子张说:“请问是哪五种?”孔子说:“庄重、宽厚、诚信、勤敏、慈惠。庄重就不会受人侮辱,宽厚就得民心,诚信就会受人倚仗,勤敏就会工作效率高,慈惠就能够使唤人。”

樊迟问仁。子曰:“居外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论语》)孔子说:“平时生活严肃庄重,处理事情严肃认真,与人交往忠心诚意。这几种品德,即使到了外族国家,也不能丢弃。”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乎仁?必圣也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论语》)子贡问:“假如有这样一个人,广泛地对人们给予好处,并帮助别人渡过难关,这人怎么样?可以说是仁了吗?”孔子说:“岂止是仁呢!那一定达到了圣的境界了。即使尧舜也难以做到!所谓仁,就是自己要成功立身,也让别人成功立身;自己要通达,也让别人通达。能够从身边的事例做起,这就可以说是仁的路向了。”

“义”的第一意思是合适,适宜。《中庸》曰:“义者,宜也,尊贤为大。”所谓义,就是分别事物的大小轻重并以适当的方式、方法去对待和处理事物,其中以尊敬贤者最为重要。这是君王治理国家而言,推而广之,就是不论做什么事,能按照事物本身的实质,并与正确的方式、方法去处理,使之达到适宜、合适的程度,此谓义也。宜者,宜仁、宜礼也!推进一步说,就是按照仁、礼的要求所必须做的。

“义”的第二个意思是羞恶之心。《孟子》曰:“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这是从心理方面来讲的,人生来就有做错了事而后悔之心,做了对不起人的事而自责不安,此乃所谓天良是也。

“义”的第三个意思是人生的正确道路。《孟子》曰:“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 又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义,就是要按照仁的要求去待人做事,不仁肯定就不义,心歪了,行还能正吗?

“义”的第四个意思是听从、服从兄长。《孟子》曰:“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又曰:“亲亲,仁也;敬长,义也。”

“义”的第五个意思是公正、公平及正当之举。《论语》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动。”孔子说,行不正当、不公平之举得来的富贵,在我看来好像天上的浮云一样,是不值得去考虑的。

“义”的第六个意思是做要有利于天下的事情。《礼记》子言之:“君子之所谓义者,贵贱皆有事于天下。”君子所提倡的义,就是不论你地位高低都要从事于对天下有利的事情。

仁义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你们不要怪我啰嗦太多,是因为总有一些人心中派系之别,不容易看到他人的优点与长处,不理解我对儒家思想的欣赏与互通共鸣,所谓儒道相争更是可笑。其实,如果真正从仁义入手,把“仁义”纳入到大道中来,也是可以得道的。我这一章要反对的是:那些只讲仁义而不讲大道的行为与理念。

“智慧出,有大伪。”很多人根据这句话,说我的思想是愚民政策,说我是反对智慧,这确实是一种误解,我讲的都是圣人之道,如果是愚弄的话,那也不是要愚弄老百姓,而是那些什么圣人啊、贤人啊、君王啊、大臣啊之类的,如果他们都傻了,老百姓不就受实惠了吗?!这只是说笑而已,这句话的真正意思是,人们强调有为的智慧太多了、太过分了,把它的地位太突出了,弄虚作假就会盛行,大的欺诈也就会相继而生。这里说的智慧,是人的大脑的功能,是人的有意识部分的功能,它不是对人整体上的评价,前面我们说过,德商是全面评价人的最终指标,它是智商、情商和健商的综合反映,而这里说的智慧,相当于我们说的智商部分。在人性五常中,太突出“智”的重要性,其它四德,就被忽视了,整个人性体系就被破坏了。我不反对智慧,但要弄懂什么是真正的智慧,这个很重要,现在人们说的智慧,是“术”层面的事情,如权术、谋术、学术、技术等等,这些并不是大道层面上的智慧,它是人的大脑的功能,大脑有“自我创造”的能力,它无需根据实际,就可以编造出一系列的故事,因此,我们的世界在真实的基础上,又添加了许许多多虚假的东西,真真实实,虚虚假假,错综复杂,教人眼花缭乱。这就是当今的世界。为什么会这样?是因为“智慧”太突出了,就失去了仁义礼信等的约束,最终导致了人性的偏斜与混乱。

“六亲不和,有孝慈。”六亲,是指因血缘和婚姻而产生的关系,但具体指的是那些关系,历代各家都有不同的说法,我也不去一一介绍。我这里说的六亲,是一个大家庭内的关系,古人说的家不像你们现在说的三口或四口之家,而是一个家族,“齐家”的家,说的也是大家庭,一般来说是祖孙三代,但有些家庭也有四世同堂或五世同堂的。古人以尊老为美德,如果一个家庭最老的长者还健在的话,他们是不会分家的,所以这里的关系就更为复杂,一对老人名下有好几个儿子,每个儿子又有好几个儿子,一大家子,几十口子,虽说都是亲人,但在每个人心中,亲的程度不一样,对待儿子跟对待侄子总有些不同,再加上妯娌们之间的关系,一个家庭也就是一个小社会。利益之间的冲突,是家庭不和的主要原因,其次是权力,再次就是偏爱、歧视等等不公正、不公平行为所引起的。如果一个家庭和睦,大家都心平气和,都能以大局利益为重,各自都按自己的职责行事,贤者不居其功,能者不惜其力,这也就无所谓“谁孝”与“谁不孝”了。正是因为很多家庭失去了和睦,才要求讲孝与慈,以维持家庭的团结,这并不是最上策的办法,不得已而为之,亦属有为之法。

“国家昏乱,有忠臣。”国家是由无数个家庭组成的大家庭,利益、权力、地位之争,同样是乱的根本。昏,主要是指君王而言,乱是指臣民而言,君王昏庸,既不懂以道治国,也不懂以仁义治国,法规不彰,礼仪不整,这样的国家不乱才怪呢!但为什么会有忠臣呢?是因为总有人不昧良心,愿意杀身成仁,所以人们就会敬重他,尊他为忠臣。但是,这不应是社会的骄傲,这不是什么好事,忠臣是针对奸臣为言的,有忠臣就有奸臣,就有昏君,忠臣往往都不能善终,这是个悲哀。当然,我不反对忠臣的气节,在国家危难之时,有人能挺身而出,这是国家之幸事,但这种幸事,太悲壮了,最好不要发生,还是庄子说的那句话“不如相忘于江湖”。岳飞是历史上忠臣最有说服力的代表,但历史上,却把造成这种悲剧的责任完全推到奸臣秦桧身上,这只是原来封建王朝记载历史的弊病,史官不愿意,也不敢得罪帝王之家,所以只能这么写,这么传,老百姓也不能知道真相,因而历代就这么传下来了。但真实的情况是由于赵构的昏庸和自私引起的。赵构自从登上皇帝宝座后,他日夜恐惧的只有两件事,一是恐惧他的哥哥赵桓突然被释放回国,他的皇帝做不成,而且有被控非法篡夺的可能性。二是恐怕民间武力和从民间崛起的将领,万一再发生陈桥式的兵变,他的皇帝同样也做不成。所以,他不愿意岳飞直捣黄龙,迎回他的父亲与他的哥哥,他就让秦桧用十二道“金字牌”招回来,并以“莫须有”的罪名,置于死地,这就是问题的实质。

这一章,还是上一章“太上,不知有之”(隐藏的和谐)的继续,像“仁义”、“智慧”、“孝慈”、“忠臣”等这些看上去美好的理念,实质上是由系统不和谐而造成的,大家应该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 更多相关信息:
在百度中搜索疯狂的“老子养生”《道德经之科学演绎》--第十八章 在好搜搜索疯狂的“老子养生”《道德经之科学演绎》--第十八章
在必应搜索疯狂的“老子养生”《道德经之科学演绎》--第十八章在搜狗搜索疯狂的“老子养生”《道德经之科学演绎》--第十八章
>> 关于企业公告的相关资讯
推荐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