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的“老子养生”《道德经之科学演绎》--第十九章
来源:当家网 日期:2022/9/19 14:48:49 浏览次数: 我要收藏
疯狂的“老子养生”《道德经之科学演绎》--第十九章
原文: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这段话,有很多人说我跟前面讲的圣人之道相矛盾,说我一会儿讲圣人之道,一会儿又要绝圣弃智,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庄子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真正的圣人,自己并不以为自己是圣人,他只是按道行事,并不认为自己比别人高明、智慧,相反,不是圣人的人,却反而要他人称他为圣、为贤,而且要想方设法去维护这个“圣”名。圣人行事,是以道为根本,而那些自我标榜的“圣人”,他们着眼点仅在这个“圣”名,有了这个名,他们就可以揽权,就有机会被提升,他们的圣人形象是做作出来的,里面没有圣人的内核,这就是你们现在喜欢说的“装”。作为一个君王,不要去关心他人说你圣明不圣明,智慧不智慧这样的问题。如果你想要名,他人就会千方百计地去为你歌功颂德,那怕事实上并不是这么一回事,因为你是君王,大权在握,一些人弄虚作假,是为了讨好你,而他们想得到的是自己的私利,而另一些人为了保全自己,也不得不说违心的话,办违心的事。所以,好“圣”的结果只能是:欺上瞒下,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而好“智”的结果就是:勾心斗角,尔虞我诈。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圣弃智,就是你们现在说的实事求是的态度,一旦君王,或你们现在说的单位领导,他们把自己打扮成圣人、智者,他们就会被名所害,他们就没法对待自己的错误和缺点,很多时候,他们会为了掩盖一个错误而制造出更多的错误,甚至连小孩都明白的道理,他们也要极力歪曲,历史上的指鹿为马,和“大跃进”期间的亩产万年斤粮,等等这样的事情,都是典型的例子。如果一个君王、或领导没有实事求是的态度,没有一个坦荡的胸怀,他们不仅不会承认自己的错误,还要把错误推给别人,甚至是对那些指出他们错误、缺点的人进行打击报复,直至杀头,诛灭九族。中国有句古话“上梁不正下梁歪”,上行下效,连君王或最上层领导都这样,可想下面那些臣子或干部,会是什么样!这种氛围下,老百姓的日子还能好过吗?!所以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关于仁义的内容,在上一章已经讲得很多了,仁义没有什么不好,为什么还要绝、弃呢?在我们那个年代,人们已经摸不到道的门了,他们能抓住的最好方法,就是仁义,但人们往往在突出了仁义后,而忘却了其它,甚至把它们与利益相对立,所以他们往往把讲仁义的人叫做君子,重利益的人叫做小人。在仁义的旗帜下,“假大空”会盛行,不论是什么事情,他们都以仁义作为评判标准,上纲上线,就像程朱理学一样,得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那样的谬论。一个家庭也好,一个个人也好,生存条件都保证不了,还有什么仁义好谈。在“文化大革命”时期,“革命”也是这样一种旗帜,说什么“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很多人饿着肚子也在喊“闹革命”,人们的思想“左”得出奇,但实际上,几乎所有百姓的家庭都在挨饿,而那些被批斗对象的家庭更是如此,他们中的一些子女为了生存,不得不与父母“划清界线”,甚至是反戈一击,这样的家庭还有什么孝慈可谈。即使是在普通家庭,也是谁“革命”谁就说了算,大家都是“革命同志”,只有先进与落后之说,没有长辈与晚辈之分。如果能把仁义与利益和谐统一起来,既有仁义等理性方面的约束,又有物质生活条件的保证,人们的生活就可以安居乐业了,父慈子孝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从道层面上来说,义与利应该是相互对立、相互制约,相互平衡的,过多地强调义的重要而否定利的存在,肯定会出问题。在“大公无私”的年代,谁又能真正做到大公无私,那些喊得越凶的人,可能背后谋私更多,很多人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表面文章很漂亮,而实际上是最自私自利的人。在这种环境下,人们不弄虚作假,几乎都无法生存,这就造成了人们不能务实的生活作风与工作作风,而一个不务实的社会,经济是不可能得到很好的发展。但过多地强调利,而忽视义,也会出现另一类问题,人们的私欲会膨胀,集体观、全局观会遭到破坏,各种巧取豪夺的行为就会产生。在社会物质条件一定的情况下,如果过多地讲巧、讲利,势必会造人们心理上的失衡,虽然人们在各种能力上有所差距,但并没有多少人认为自己比别人差,争权夺利的事情不可避免地会发生,而所谓那些强势群体势必会控制社会上绝大部分资源和财富,相反,弱势群体他们连生存都会有困难,如果社会没有一个好的福利保障体系,不产生盗贼才怪呢?“饱暖思淫欲,饥饿起盗心。”人,没有生下来就想当盗贼的,很多人是迫不得已而为之,虽然有些人成了惯偷,但主要原因还是家庭经济原因或家庭不幸造成的。因此,一个社会在强调经济发展的时候,在建设合理的制度和法律体系外,一定要重视社会福利保障体系的建设,以及慈善事业的发展。否则,人间出现悲剧,是不可避免的,但社会不能不管他们,不论是谁一旦出生了,他既是某个家庭的一员,同样也是社会中的一员,社会同样有责任去帮助他。这就是义!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此三者”,指上面三句话的立论;“以为文不足”,指立论依据不足,有失偏颇。“故令有所属”,指这种偏激的立论的中心思想是:恢复质朴的本色,做到少私寡欲。素,原意是单一的意思,这里是指没有包装,没有修饰的意思;朴,原意是没有被加工的木头,这里也是指没有文饰的意思。文字本来是用来描述客观事物的,但它能否正确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则完全在于用文字的人,即使写文章的人是按其公正的心态来写的,但读文章的人,则不一定能用正常的心态来读,所以偏差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如果写文章的人别有用心,那么,这就是制造混乱的开始。一些人为了推广自己的思想、产品,想让别人更加相信自己,就会在文字上故意宣染,夸大其本身的价值或意义,但实际上根本就不是那么回事,他们有一可能说成十,甚至是个破玩意,他们也要说成是十全十美。现在很多流行的虚假广告就是如此,坑人不少,害人不浅,他们使用的伎俩就是 “华丽”,因为他们知道“素”、“朴”,已经不能打动人心了。
一般情况来说,人们对自己喜欢的东西,会不知不觉地抬高它,而对自己不喜欢的东西,会有意无意地贬低它,这是我们意识常犯的毛病。所以,如果我们过多地强调整体中的某一部分,那么势必会忽视其它部分,过多地强调圣、智,无形中就会反对巧、利;过多地强调仁、义,就会丧失孝、慈;过多地强调巧、利,就会失去仁、义。因此,要做到实事求是地治理国家,要去除华丽,还事物以本来的朴素面目,同时还要减少私心和私欲,还自己一颗恬淡平常之心。一个人私心、私欲太重,内心就会失去平衡,他就会想方设法去满足自己的私欲,他会在广告上玩弄文字,在内容上弄虚作假,而玩弄文字和弄虚作假的目的,就是想颠倒黑白,掩盖真相,以便自己浑水摸鱼。同样,私心、私欲太重,也是上当受骗的根本原因。所以,那些假圣假智、假仁假义之人,之所以是能够得逞,正是因为人们私心、私欲太重的原因。当然,真圣、真智、真仁、真义是好事情,但事实上是,圣人无名,智者若愚,仁者无心,义者无意,一切皆在自然中,一切皆在和谐中,看上去平平淡淡,朴朴素素,实质上却是一种深深的和谐,这远比人为的和谐要高明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