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中国投资网 > 焦点新闻 >疯狂的“老子养生”《道德经之科学演绎》--第二十三章

疯狂的“老子养生”《道德经之科学演绎》--第二十三章

来源:当家网  日期:2022/9/19 14:48:49   浏览次数:    我要收藏

疯狂的“老子养生”《道德经之科学演绎》--第二十三章
   
 原文: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虽然说,我们能从自然中悟出做人、做事的一些道理,但自然并不是我们讲的那么简单。你们不能动不动就拿“自然”一词,来当挡箭牌,也不能以为抓住自然的某个道理,就掌握了大道,自然是变幻莫测的。你们看看,大风不会整天都刮,暴雨也不是整天都下,刮风、下雨是谁做的呢?是天地,天地都不能让它们长久,何况人的行为呢?虽然我们可以从事物的现象中,总结出一些道理出来,但我们不能执着在这些小道理中,并以此来对待世界上的一切人和事,因为人和事物都是在发展变化之中,没有哪个道理、哪个方法是通用的,或永恒不变的,所以我们还要回到寻求道德的思路上来。从事于大道的,就与大道相同,从事于德的,就与德相同,从事于失的,就与失相同。“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这三句话,前两句好理解,但“失者同于失”,不太好理解,按常理来说,谁会愿意从事于“失”呢?失,这里是指失道、失德之举,失道、失德之情操,那些人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们不相信道德,也不认识道德,他们以错为对,所以也就一错再错。也可理解为,人非圣贤,都会有失误,尤其在修道的过程中,更是失误不断。失败是成功之母,说的是正确地总结失败的教训,有可能取得成功。

 “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品性与言行与道相同者,道也乐意接纳它,品性与言行与德相同者,德也乐意接纳它,品德与言行与“缺失”相同者,缺失也乐意接纳它。这是自然感应规律,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就是这个道理。感应,在现代科学技术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实,人体与人体,人体与物体,乃至人体与自然、与大道都存在感应作用。前面我们讲过,人体是在不断地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这种交换主要是依靠信息来进行的,不论是何种物体,其存在本身就是一种信息系统的组合,它在向外不断地显现和传达自身的信息,同时接收外界传递过来的各种信息,正是因为有信息的相互作用,才带来了物质与能量的相互交换。在人类行为中,也是这样一种现象,正如恋爱中的男女对于“心有灵犀”现象体会尤深,又如志同道合者或者是义气相投者,他们往往容易走在一起,他们通过语言、行为、气质等信息,相互了解,产生同类相吸的作用。其实,不仅热恋男女相互吸引、默契好友相互吸引、人心和大道也可以相互吸引。所以说,人们心里追求什么,就能与自然界相对应的信息相沟通,追求道德者,就可以长久,违背道德者,就不可长久。用气功修炼者的话说,就是“好人聚正气;恶人招邪气”。人们一定要相信这个道理,不要因自己的小聪明,而放弃大道。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何为“信”?从字形上来说,就是人言为信,指的是人说出来的话就应该遵守。而信仰、信念之信,就升华到了心理及精神领域了。在后面,我将讲到:“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此信,就谈到了信德问题了。

把信作为德来修养,这是一般人不能认识到或做到的,儒家说人性中的五德“仁义礼智信”是一个系统,信是其中一个子系统,而这五德的和谐水平和层次高低,就反映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水平。在这里我不想去论述五德之相互关系,就用“木桶理论”简单而喻之,最低一块木板决定木桶所能盛水的能力。人都不会一无是处,而且很多人在某些方面很突出,但往往会因某一方面的缺陷而使自己不顺利,不健康,不快乐,原由就在于此。

在很多人心中,信只是一种手段或一种方法,“信可信之人”或“人信我者,我亦信人”,这些并没有错。社会之中,确实有人缺乏诚信,甚至有人为了自己之私利专门设计骗人。其实,骗人者终将被自己所骗,这个道理,他们不明白,所以做出很多让人可气、可恨,又可怜之事,这种人更多的是缺乏智慧,如果能明白利人就是利己的道理,恐怕做傻事的人也会少一些。

可信之人,我们应该信,相信我的人,也可以信,这是千真万确的。但不讲诚信的人,不相信我的人,我们怎么办?有人会说,不讲诚信的人,我跟他讲什么诚信,不相信我的人,我干吗要相信他?!这就是把信当德,还是当作方法来看的差别所在,有信德的人,对谁对讲诚信,对谁都有信心,不偏不倚。他们相信的是,人都有一颗原本就善良的心,所做出不信之事,是受了名利追逐污染之故。所以,在碰到不信之事时,要以善意和正确的开导方式、办法循循善诱,激发其善心,以自正其行,自正其心。

人们上当受骗,往往是有贪心,所以在有诱饵之时,难免上钩。有信德之人,信什么?他们信公理,守规矩,所以即使在他们眼中都是好人(所谓的坏人也是老师,反面教材而已,属另类好人),也很难上当受骗。可人们会问,现今社会有信德的人太少了,你老是守规矩,不就老吃亏吗?你没看见,那些不排队加塞的,开车硬挤的,他们都能早早办完事,早早回到家里,老实的人却总是要比他们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难道这就公平吗?这肯定是不公平的,总有治安或警察管他们的。当然,只是管得了身,管不了心。心,谁来管,一个是自己管,一个是老天爷来管。我听过一个故事,说是一个喜欢说谎之人,他说谎习惯了,所以在潜意识里,也是这种习惯,有一次一辆汽车从他身边路过,他本意是向右边躲闪,但他却躲避向了左边,结果,汽车把他给刮伤了。这就是人的本性被扭曲了的结果。这只是一个例子,而现实生活中,这种事情比比皆是。人的心,不可自欺!

所谓的天管,就是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和生命运行规律对人心的管理。人的所思所想,所言所行,都不能脱离或违背这三大规律,所谓的“人定胜天”,也是有前提和局限性的,否则,秦始皇还会长命千岁地生活在今天。

现时人们流行谈论信仰危机,我看有点高深了。因为,现在人们连最简单的规矩都不愿遵守,还谈什么信仰问题。小学生都知道“红灯停,绿灯行”,可就有人不管什么灯,他都敢行。还有很多弄虚作假的现象充斥在社会的各个角落。连最简单的公理,都不信了,还谈什么高深的真理,其实,真理就在这些已经发现的规律之中,甚至是简单的公理之中,但人们却喜欢去追求古怪离奇,离道远矣。

现在社会上,有一些人开始信基督教、佛教等宗教,许多人号称要终生追随耶稣、佛陀、真主等等。在我看来,这本是无可厚非的事情,但怎么个信法,却是一个问题。一些人,只注重形式,甚至连宗教本身的要义都不管了;还有些人,好像要回到远古时代一样,现代的东西都予以否定,甚至有人连给小孩打疫苗都不愿意。这已经不是什么信仰问题了,而是迷信了,中毒了!任何宗教都是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所以人的信仰问题,必须与现代社会之实际相结合,要“与时俱进”。特别要提到的是,信仰必须遵守社会发展规律,必须明白人类与自然界(包括宇宙)相互作用的规律。其实,我认为,留传下来几千年的几大宗教流派,各有各的道理,但最终的归宿无非是万物之母,宇宙之源。

我也相信,人与自然乃至自然的母亲有着密切的联系,即古人所说的“道须臾不可离也”,离则性命休矣!而在宗教发展的历史中,自然母亲力量被拟人化,所以人们把上帝、真主、佛陀等等都当作人物来看待,其实,他们不仅仅是人类的母亲,而是整个自然宇宙的母亲。她不是超自然的,她本身就是自然,包括已经显现出来的宇宙及世界万事万物,所以庄子就会说“道在屎尿中”。也就是佛陀所说的“道场就在万事万物中”。所以,信,既要信我们还不了解而且永远无法彻底了解的自然母亲(这看上去有些神秘主义的色彩),也要信自然界已经显现出来的各种规律。所以,求道之人,既不能离开自身而身外求道,也不能离开生活而世外求道。

现在,社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在通过修炼某种方法达到治病健身的目的,而且确实治愈了很多医院里没有治好的病,特别是慢性病。因而,人们总相信外界有种神奇的力量,什么神啊,仙啊,菩萨啊等等,因而整天在祈求神灵的保佑与帮助,其实,这种认识有很大的片面性。我也相信自然界有很多我们目前还不了解的力量,但这种力量是建立在人与自然的作用规律之上的。作为个体的人,都是一切关系决定了的因果,就像是一个多层次复杂系统中的一个结点,这个结点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通过“关系”渠道建立了与别的结点,乃至网络中“纲”与“目”的联系,它依靠这些联系而存在,就像鱼网中的结点一样,如果和它联系的各条线都断开了,那么它也就会从网上掉下来了。一个人也是这样,他要从这些关系渠道中获得支持,得到营养而维系生命。这就是生命的本质,他人即是自己,个体是一个内己,他人(包括外物)是一个外己。这也是那些有生命力的宗教的核心教义,所以,他们都在倡导仁爱,博爱,善良,因为这就是生命的本质。他们为什么会经久不衰?原因就在于此。

所以,相信宗教的力量,更重要的是相信自己内在的“自然”力量。就像把窗户打开,光亮自然会进来一样,不用你去祈祷,她也会进来,甚至,你不知道她是什么,或者根本就不相信她存在,只要你把窗户打开了,你不让她进来也不可能了。所以,很多人以为自己不信什么,但他却会打开窗户,这种能力是自然赋予的,也是从祖辈继承而来的,说自己不信,也只是意识层面上的东西,不信也是信。相反,一些人说相信,却不去打开窗户,那就是信也是不信!就是这么回事,所以现实生活中,那些自以为很有道德修养的人,反而不快乐,不健康,而那么看上去胸无大志的人,却能健康长寿,原因就在于此。合道之事,不是个人意识层面的事,而是实实在在的知行合一的问题。当然,一个茫然的人,也许会瞎猫碰着个死耗子,但他不可能长久。而我上面说的那些能快乐健康的人,可能他们不去相信自然中的那些力量,但他们却总在按规矩处理身边所发生的事情,就像打开窗户一样。

佛陀说,人人是佛,庄子说,处处有道。所以,古人把求道叫做修行,叫做修心养性,不从心、性、行处修养,求道也是白求。所以,各大教派都有清规戒律,这些清规戒律,首先就是要约束人的行为,包括言语,然后,从心性上下功夫,才能有所成就。其实,现代人的戒律也不少,那就是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及社会公德等等,但这些还是与那些清规戒律有差别,因为宗教的世界观,与现代人们头脑中的世界观有区别。很多宗教戒杀生,是因为他们的世界观认为,所有生命是平等的,生命是轮回的,生命是互存的,所以杀生就是杀自己!然而,当人们用生物链的思想来解释生命本质的时候,适度、有选择的杀生也就成了一种“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现象。

很多人信仰宗教或修炼健身气功的人,确实取得了效果。这种效果的关键,也确实就在信中。而信的根本力量,还在于调整了自己,让自己的自愈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西医的鼻祖希波克拉底明确指出,医疗的作用永远都处于辅助地位,而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人体内的自愈能力,这种能力是自然给予的,就在人体结构之中(包括思想意识和情绪)。所有医药都是要通过自愈力而发挥作用的。日本医学博士春山茂雄先生研究表明,人的利导思维和乐观的信念,可以使人脑产生对人体有益的脑内吗啡,还可以使人体产生有序的脑电波,进而使得人与自然相互和谐而减少外界对人体的伤害。这也是《黄帝内经》顺应自然和生气通天的理论思想。所以,各大宗教都在倡导人们要与人为善,要博爱,要仁义,原因就是因为好的信仰和信念,可以使人体产生好的物质,使人们健康快乐。

调整自己,使自己身心相和谐,进而使自己与自然相和谐,与社会相和谐,这是修养的关键所在。和谐了,人体与自然的正常通道就打开了,自然界中的有序物质就可以进入人体。当然,这种通道它自己也有屏蔽功能。这也是自然给予的,是人体中固有的。但是,当人类有思想意识后,有些通道被意识关闭了(包括潜意识、社会意识等)。当然,需要指出的是,人类意识的出现是种进步,它还开发了更多的人体通道与功能,使人类文明不断进步。所以说,意识的出现,本身没有问题,问题是在意识不能正确反映客观实际的时候,这些问题才会产生。

所以,信,不仅有“仰”的问题,也有“俯”的问题,我们不仅要信仰那些高大深远的东西,而且“信俯”那些平凡而细微的东西,正如人们常说的“高处着眼,低处入手”是也。

信,源自于心意,施之于言行,绳之于真理,无真理也就无信可言。真理,何谓也?真理,就是客观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真实。但在佛教经典中却看到,“一切皆由心造”,“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一个唯物,一个唯心,而我自己认为,既要唯物,也要唯心,既不单唯物,也不单唯心,此两者只是“道”的两个方面。其实,都是“真”,就像前面说的有、无都是玄,是道的两个面。事情往往是这样:从这面看是一个样,从另一面看是另一个样,而且物质、意识本来就是一体,至今那些有成就的当代科学家,也没能把他们分开。

现代科学研究证明,人的意识、思想、情绪与人体内的各项物理生化指标有着密切联系。比如,测谎仪,就是利用测试人体的心率及脑电波等指标来检测一个人是否在说谎。人在说真话时,心率及脑电波等各项指标就正常,说假话就不正常。当然,这些正常指标也是通过实验得来的。但生命中,为什么会是这么一种情况了?说俗点,是老天爷定的,用科学的语言来说,是由人体结构所决定了的,用程朱理学的话来说,就是“天理”在起作用,所以他们就强调“存天理,灭人欲”,以期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天理”规定了我们的体温,规定了我们用嘴吃饭说话,用耳听音,用鼻嗅味等等,也限定了各器官的功能范围,比如眼睛看不到红外线,耳朵听不到低频声等等。也正是因为有范围限制,才有正常与不正常之说。所以,程朱理学要求人的言行要遵从“天理”,也就是要遵守真理,遵守规律,这样的信,才是真信,真信才会“合道”,“合道”才能健康长寿。但为什么要灭“人欲”,我自己是这么想的,也许程朱理学说的“人欲”是指超过“天理”范围中的欲望如贪欲奢望等,而不是生命本身中的各种正常生理需要。

人体物理生化指标的正常与不正常,正是我们研究人体与意识(包括思想与情绪)之间相互作用规律的手段。研究表明,人的思想、意识、情绪能够适合三大和谐(身与心的和谐,人与社会规律的和谐,人与自然规律的和谐)规律时,身体的各项指标就正常,人就能健康长寿,反之就不能!同样,人身体强壮健康时,其产生的思想、意识和情绪,也就比较正常。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与其说是两者,还不如说是人的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不可分割。人应该具有什么样的思想、意识和情绪,才能健康长寿,才能感觉到幸福快乐?古人虽然没有仪器仪表,但他们用自己生命的直接体验告诉了我们很多很多,但一代又一代的人们,还是不会轻易相信,直到他们有了与古人相同的经验时,真理才得到最终的确认,而这个共同认可的真理,就是真善美,就是爱!当然,这不是简单的重复,也许是螺旋式的上升。这也是人们信仰形成的规律,人人都得经过这一过程。

人的本性中本来就有信德,它是仁义礼智信的和谐统一,在没有意识或语言之前就存在,犹如婴儿一般,比较纯真,虽然无意识,但很和谐。但当人们有了自我意识后,由于要重新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认识自我,有关“信”的意识就会重新建立,以达到新的和谐水平,而最高境界就是“复归于婴儿”。特别是由于意识是从自身开始而慢慢向外扩展的原因,使得人的“信”,会从自己及周围环境开始,从可见的物质开始,这就会使得人们因“小信”而失“大信”,信“物质”而忘“精神”。这也是人们“不信”或“不能信”的原因之一。

其实,我上面也说了,很多人“不信”也是信,比如人用嘴吃饭说话、用耳朵听音等等这些公理,已经不需要谈“信”与“不信”的问题,这些是信的基础,连这些都不相信了,恐怕也就活不成了。所以,人们“信”的差别,不在基础部分,而在“上层建筑”方面,最终会表现在信仰及精神境界上。

信仰,对一个人来说,在孩提时候,就被家长和老师们种下了种子,孩子们相信和认真的程度,是大人们无法比及的。“信仰”的大厦在我们受教育的阶段已经由他人帮我们建立,但这不是真实的信仰,因为这种信仰是在未踏入社会之前,仅从某些知识和行为要求中建立起来的,特别是教育本身 “教好不教坏” 的信条和原则,使得人们接受的教育大多都是理想化的东西,并没有经受社会实践的磨练与检验,而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也会使得人们在成人之后,不得不重新修理或建设自己的“信仰”大厦。需要说明的是,父母的言行,在一个人信仰形成的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虽然我们不让孩子们过多的接触社会,但孩子们还是通过父母的言行或多或少地在了解社会,并通过父母的言行,学习做人的一些准则,这也正是所谓的“言传不如身教”的道理,所以大人们的信仰与信德,会无形中影响孩子们的信仰与信德,如果大人们自己都未建立正确的信仰与信德,就要靠孩子们自己在未来社会实践中去努力实现了,但终究如何,则是诸多因素和机遇来决定的,不可一概而论,也许,这就是社会上人们信仰和信德不同的原因所在吧。

信得真,行得真,果必真。如果,做事总是不成功,确实应该在“信”字上下功夫。古人云“信是道元功德母”,也就是说,信是成就一切功德和事业的母亲,信就是打开“道门”的钥匙!

一个信字,包括信仰、信心、信念、信行,而信德是以上几个因素的综合体现,它反映出一个人在“信”方面的综合水准,犹如智商、情商一样,是一个数字式的衡量标准。在前面,我们讲到过德商问题,得出了一个公式:德商=情智×智商×健商。套用上面用的公式,信德=信仰×信心×信念×信行,信仰是信的核心及基础,没有信仰就犹如建房没有地基一样,信仰的内容就是真理,但有人会说,可人们通常说的信仰指的是一些宗教或理论思想,不是你说的真理呀,谁会不相信真理而坚持错误呢?!是的,但什么是真理,各人却有各人的认识,各家各派也有不同的认识。从人类已有的文明来看,已经有很多思想家和宗教派别的理论存在,它们也都是在揭示真理,但我认为这些都是相对真理,因为它们都要受到当时的经济、文化、科技水平及自身条件等因素的限制,因而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正如马克思所说“哲学家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来观察世界,但重要的是改造世界”,即使是改造世界,也要受到当时各种条件的限制,何况世界还在不断地发展。所以,可以说,没有任何一个人或任何一个派别可以穷尽真理,否则世界将停止不前!但各家各派的理论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客观真理,特别是那些经历了几千年、几百年的理论,可以说是比较正确的相对真理。但相对真理,总是在随着人类的各种思考、实验及实践活动,以及现有物质条件和科技发展水平而在不断地发展。所以,从信仰上来说,生搬硬套地走复古路线不行,没有信仰更不行。

需要指出的是,各种信仰之间都有相同的基础,那就是:相对真理都指向绝对真理。所以,各种信仰在高层次的归宿上都有相同之处,就是在很多内容上也有相叠与相通之处,而且它们之间还相互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如禅宗,就是佛教传到我国以后,吸收了儒家和道家的很多思想内容而建立起来,应该说,禅宗就是有中国特色的佛教。

有人说,我不相信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高深理论,我就相信科学,相信实实在在的东西。相信科学,也是一种信仰,但科学本身也有不同的层面,有机械论层面的,也有相对论层面的,还有量子论层面的,等等,你要信的也应该是发展中的科学体系,而不是单一理论,否则,不能是真信。

现在社会中,很多人都说,自己相信“权”,相信“钱”,这些实在的东西,用不着去务虚。其实,这也没错。因为,权钱,也是社会规律中的一个方面,通过权钱,你也可以达到一种信仰。但仅仅相信权钱,是不能达到信仰的,因为我们说的信仰是对世界的整体看法,包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即使相信权钱,也应该按权钱的规律去办事,才能是真信,如果相信权钱而不顾及其它,甚至不择手段,最后受害的还是自己,因为规律本身是有力量的,背弃它,就会受到它的惩罚。事实上,很多不在乎权钱,而把权钱放在正确位置上(即权钱是为人生服务的)的人,才更容易得来权钱。

而信心、信念和信行,是建立在信仰基础之上的。有了信仰,就会对世界、社会及他人产生信心。信心与信念不同,信心是一种心态,它会表现出乐观自信的情绪,它主要源自于无意识和潜意识领域,而信念则属于意识领域范围,信念需要思考,需要自我确认,但信心则是发于内心,有时候都不知道它是怎么来的。所谓的信行,就是信心和信念都很坚定地去处理各种问题,而犹而不决地去办事,往往办不成事,还反过来影响自己的信心和信念。此乃是本篇文章的正题“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人们在对待某些事物(如命运、神灵等)时,常爱说的一句话就是:不可不信,不能全信。为什么不可不信?因为,这些事件出现时,我们不能用已有的知识,特别是科学知识来解释,尤其对于心理和精神领域的一些事情,人们更不好解释,但事实确实存在,只是找不到原因,所以不得不信。这尤如一个答案先出来了,然后要找到其问题的各项要素一样,这是一个非常难的事情,比如人类的出现,要找到其诞生的原因,目前来说,虽然有各种各样的理论来解释,来推测,但没有一个理论能解释得透彻无比,让人们觉得像1+1=2那样准确无误,所以,我们不得不承认,还有我们没有了解的力量存在,甚至这些力量,是我们无法彻底了解的,因而,我们不得不信。但为什么不可全信?如果我们完全相信一切都是由命运或不可知力量决定了的,那我们将丧失主观能动性,而且事实上,在很多范围和领域的事情,是可以由人来控制的,事在人为吗!所以,我们又不能全信。也许,这正是“相信”与“怀疑”这一对矛盾的客观存在的真实性。

谈“信”,不得不谈到它的对立面“疑”,这是一对矛盾统一体。有信必有疑,但信什么,疑什么,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我想最终还要回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上来。一个人的信,是否真实,要用一些事实来证实,古人用“福禄寿”来评判人的价值,这是有道理的。福,就是有衣有食,有田可种,家庭人丁兴旺和睦,禄,就是吃俸禄,是指有能力为更多的人做贡献,吃公家饭,寿,就是健康长寿。这些都是以结果来检验目标和手段正确与否的办法。

相信,是信的显性,它体现信及事物的稳定性,而怀疑是信的隐性,它体现信及事物的变通性。事物的稳定性,是信的基础,如果没有稳定性,人们无法去信,但事物本身是在发展变化的,因而信也会发生变化,当原有观念、信念已不适应事物的发展变化时,“疑”自然就产生了,通过疑再去重新认识事物的新形势、新状态,就能达到一种新的“信”,所以说,疑是体现事物的变通性。其实,疑也是信的一部分,只是隐性而已,当我们说信什么时,就是不相信其反面,此时,疑被隐藏了。所以,事物的相对稳定性,是让我们信的依据,而事物的变通性,是我们重新认识(疑)的理由。没有怀疑,就没有新的认识,但只有怀疑,人们将无法正常生活。

信,还有个重要问题,是如何信的问题。前面我们谈的是信什么的问题,也可以说是“信”的本体论问题,现在我们要谈如何信,或者是如何建立信的问题,这是“信”的方法论问题。任何思想理论,其背后都有人为因素,特别是属于社会科学领域里的东西,无不打上时代的烙印,打上作者社会关系的烙印,即使是留传几千年的文化体系,它们也是在不断发展更新中,在与时俱进。所以,信的首要问题是:信它的某些言论,还是信其整个理论体系,是信它表面的文字,还是信它体系中透着的灵魂。学言论,学文字,都好学,但要掌握某个信仰中的整个理论体系和它的灵魂,却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所以,信仰,往往会有真信,假信的问题,真信有益,假信却有害。假信的人,有些是有意的,是想通过某种信仰来达到他自身的目的,信只是做给别人看的,自己心里并不信,而更多的假信的人,是无意的,他们没有系统地了解整个体系,也没有通过实践达到了解体系灵魂的程度,他们只信了某些言论,其实践,也只是做了某些表面上或形式上的东西,所以在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时,会出现种种不适应,而且这些人还会以“高调子”来贬低别人,否定社会,心里总是看不惯,想不通。不论是有意不信装信,还是无意的假信,最终都会给自己带来不健康,不快乐。

信,还有第二个重要问题,就是以瑕疵而否定整个体系。我们说了,不管是什么思想理论,它都有时间上的局限性和作者本身社会关系的局限性,有些东西确实与现代社会及科学理论不相符合,这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有些人以此而否定整个传统文化或其它文化体系,我认为是不妥当的,最起码是不客观的。现在,一部分人在宣传传统文化,而另一部分却在反对,特别是一些反对者持全盘否定的态度,我认为这是对祖先的不恭,我们不能以现代人的认识来要求古人,我们要学习的是古人思想体系中的灵魂,而不是教条。而且,有些人毛病不轻,总是要与祖先比智慧,要把祖先批倒批臭,我不知道这些人还讲不讲道理,还讲不讲孝道,还懂不懂谦虚,否定祖先的智慧,也就是否定自己的智慧,我们现在站得高点,看得远点,不就是因为我们踩在他们的肩膀上吗,何况我们体内还流着祖先的血?!

信,必然见于行,“欲知其人,先闻其声,再察其行”。言行一致,能知其信,言行不一,也可知其为人。列夫·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我给它演绎一下:“快乐的人们都是相似的,不乐的人却各有各的原因。”我们从一个人的言谈举止中,就能看到一个人的人生态度、做事原则,就能推测其人生信仰或信条。因为善良快乐是人的本性,偏离了本性,就会失去快乐,进而失去健康。一个人的言行,也像文字或音符一样,会随着时间的进度,形成一篇文章或一首乐曲,人们可以从这些文章或乐曲中读出或读懂一个人的心声,除非你不用心去读、去听,或者你根本就是一个文盲或乐盲。文盲可能因为不识字,而看不懂文章的意思,但就是乐盲,也能听出一些节奏和音质等方面的问题来。像愤怒、仇恨、担心、恐惧等不良情绪或心态贯穿在言行中,就会像听到尖叫、号啕一样难听,是不会招人喜欢的,而且有些人的言行,即使音乐大师来调整,也编不出一首乐曲来,因为它本来就杂乱无章,就像毫无规律的噪音。心中无曲,言行无章!

仁哲圣贤,是人们学习的榜样,人们在学习他们的过程中,已经在接受他们的信仰,接受他们的理论,但由于古往今来可让我们学习的人和理论太多,以至于我们不好选择!所以,家长在帮我们选择,老师在帮我们选择,甚至单位、政府都在帮我们选择。当然,我们应该相信他们的选择,因为父母、老师是不会让自己的子女与学生走歪门邪道,单位、政府也是不愿让自己的成员成为不良之辈!但在我们接受了别人的知识与理论后,我们还要在社会生活中进行实践,进行消化吸收,让它来指导自己的工作与生活,并在各种实践中建立起自己的信仰与信念。光信别人的不是真信,还要达到自信。如果仅把名人圣哲的格言警句或思想理论装进自己的头脑,不仅容易造成混乱,而且会使自己无所适从,因为很多格言警句或思想理论都有特定的条件和特定的环境,如果仅从字面去理解,他们之间还是矛盾重重,到底信谁,无法选择。所以,真信,必须达到自信的地步才对自己有益

达到真信,我们就能分辨是非,就能做到:既看到各家各派的优点和长处,又能看到他们的局限性和缺点,既不迷信于某个人,也不迷信于某家某派。古人说“万物相通,万有一体”,一切皆源于人心和本性,任何人或任何派别,他们之间都有相同之处,也有相通之处,因为大家都是人,之所以表现出不同,是由于后天环境不同和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而造成的。所以,我们要透过祖先留下的文字而看到其真实的生活,就像孔子听琴而能察文王一样。也许,这就是真信,就是要达到自己与环境和谐一体的感觉,就像人们说的“球感”,像那些球星们达到的“人球一体”的感觉!有了真信(自信),我们可以在任何文化体系的殿堂中参观学习,可以走进去,也能走出来,不至于迷失在文化体系本身中。

自信,来源于学习,来源于实践,但如何去学习,如何去实践却是一个问题。俗话说“师傅引进门,修行在个人。”虽然说个人的努力是关键,但师傅的传教也是至关重要的。现代教育中,教师以教科学理论及技能为主,对于人生和社会问题教得比较少,当然,也教了很多做人的基本道理,但很多意识形态中的东西并没有涉及,所以,这部内容对大部分人来说要靠自学的。在社会中自学,对大多数人来说,没有老师可寻,只有那些有宗教信仰或对这些东西感兴趣的人会去寻师访友,而能找到一个真正明白的老师,那是件幸事。他能牵着我们的手去进入某个殿堂的大门,只是我们往往不能彻底相信某一个老师,因而总是在门口打个转就去别的地方了。当然,我们也不应该仅仅相信某一个老师,我要强调是:要跟一个老师,就放心地跟他进去,好好地看看,好好地学习,最后还要出来。也许,通过这次学习或旅行,你就达到了自信。如果你很用心,这个殿堂里的内容,你就都明白了,而知道了这个殿堂,其他殿堂也就好进,也好了解他们了,也能明白他们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别所在了。有时候,当你穿过一个殿堂时,你已经明白了,你从此不要再去逛别的殿堂了,因为你已经通过相对真理接触到了绝对真理。你的“人心”与“道心”的通道打开了,就像学会了走路再也不用扶了一样。所以说,学习之初不宜太杂。

要达到真信,既要相信老师,也要相信老师讲的道理,并把这些道理用到自己的实践中去,从而达到自信。其实,很多老师都给我们提供了一些简便易行的方法,只是因为太简单,人们反而不信。比如,很多信仰及理论中说的善、爱、孝、义等等,但在关键时刻,人们却往往抛到脑后去了,那时的脑子里只剩下名啊,利啊什么的,其它什么道理都想不起来,如果这时,他能够记住一些简单的教义,也许很多不愉快的事情就不会发生。当然,如果一个人能吃透其体系中的精髓,能活学活用,做到利人利己,利于社会,利于自然,既对现在有益,又对未来有利,那真是善莫大焉!其实,简单的教义中,蕴含着深奥的道理,修行就得从这些简单的教义开始,并反复实践,最后完成从简单相信,到深层次相信的过程,进而提高个人修养之水平。所以,学习之初不应该从深奥的道理入手,而应该从坚定地实践教义入手,边实践边思考,并在实践中求得真信。

真信,不仅是意识层面上的事情,而且是深入本性层面里的东西。通过意识层面的不断修炼,可以不断净化心灵,恢复天性,把信深入到心里去,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高度和谐,从而实现完满健康和快乐人生。
>> 更多相关信息:
在百度中搜索疯狂的“老子养生”《道德经之科学演绎》--第二十三章 在好搜搜索疯狂的“老子养生”《道德经之科学演绎》--第二十三章
在必应搜索疯狂的“老子养生”《道德经之科学演绎》--第二十三章在搜狗搜索疯狂的“老子养生”《道德经之科学演绎》--第二十三章
>> 关于企业公告的相关资讯
推荐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