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的“老子养生”《<道德经>之科学演绎》--第一章
来源:当家网 日期:2022/9/19 14:48:49 浏览次数: 我要收藏
疯狂的“老子养生”《<道德经>之科学演绎》--第一章
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ào)。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人们总是习惯看到自己,看到现有的东西,看到一个“物我”两分的世界,而实际上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人我一体,万物一体,万有相通,天人合一”的世界。而承载这一切的就是“道”。道不是一个具体的事物,它包含宇宙万物而又超越宇宙万物,也就是说,道既在“我”身外,也在“我”身内,在“我”之前,也在“我”之后。因此,我不把“道”看成是人类独有的,如果那样的话,我就无法自圆其说,因为,“道”在人类产生之前就已经存在。我们现在谈“道”,也只是站在人类的立场上来认识“道”,或者叫体悟“道”,不管人们有多么不同的认识,但所说的“世界的本体”,就是“这个”!我可以说它是“道”,你也可以说它是“空”、“上帝”什么的,它,就是那个存在,不以你我的意志为转移!
“道可道,非常道”,很多人以为我在玩文字游戏,这是对我的误解。第一个“道”字,代表的是世界的本体和本源,用中国农业大学潘朝东先生的话来说,道是一切事物(包括物质与精神)及其规律的总和。这里,道,既包括已经显现的物质世界,这部分被称作宇宙,还包括产生这个物质世界的母体,这部分称作宇宙源,在“显”与“不显”之间还存在一个部分,叫宇宙流。也就是说,道,包括宇宙、宇宙流及宇宙源三个部分。这种说法,也是我的本意。第二个“道”字,是表达、讲说的意思。本体论上的道,有的是可以讲的,可以说的;但能讲出来、说出来的,只是道的一部分,是我们能够感知或体悟的那部分,所以,不论你怎么讲,你都无法穷尽“道”理,可以讲出来的部分,也不是那个永恒的道的实体。这是我开篇时必须申明的,我不想说我通天彻地,通晓一切,更多的是怕误导大家,只要大家修养得好,可以掌握比我更适合你自己实际的“道”理,你也可以是老子,甚至可以超过老子。因此,我开篇时必须说明:“道可道,非常道。”
道,也有方法论上的意思,即道路之道的喻义,我们说的修道的道,就是这个意思。我们修道,就是要体道、悟道,就是要了解世界,了解自身,使自己按自己的本性去生活。在《道德经》上所讲的道,是圣人之道,真人之道。何谓圣人?圣人,就是明白了道的人,是“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的人。何谓真人?真人就是达到了“天人合一”高度境界的人,是随心所欲不离道的人。圣人,是有意识合道之人,而真人是自然合道之人。圣人可以再修,就可能修成真人。所以,这个道是返朴归真之道,是长治久安之道,是由个体回归于整体之道,而不是本体论层面上说的道。正是因为道有多种含义,所以,才会让一些人搞不清楚这其中的奥妙,故此,我才会有“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将信将疑,下士闻道,大笑之。”之说;也正是因为有很多人不识道,尽干一些背道而驰的事情,才使得他们整天生活在病痛及痛苦之中,这便融发了我的恻隐之心,怜悯之心,所以,我才答应尹喜的要求,写下这部《道德经》。然而,总是有人误解我,说我是为了推广自己的思想,是为了自己的“名”,你们也不想想,名对我们来说又有什么用,我要是不留下一部《道德经》,谁又能记得我?即使后来人们发现了《道德经》的价值,那时我也已经骑牛西去了,名,对我来说又有何益?
“名可名,非常名。”“道”,只是我对世界本体的称呼,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称呼,有人称作真主,有人称作上帝,有人称作自然,还有人称作宇宙源,统统这些指的是一个东西,就是我说的那个“道”。这就跟你的名字一样,在家有小名、乳名、昵称,在户口上又有个名字,在网络上,你还可以有个名字,有人还有艺名、笔名、外号等等,但这些“名”指的都是你这个人。有了名,别人就好找你,当然,现在即使不使用名字,也可以找到你,如通过照片、录像等影像资料,也能找到你。当你想隐姓埋名或改头换面时,你逃不过DNA技术的检测。所以说,名,只是一个标签,并不能完全反映你的真实情况,但没有名,我们就无法区分不同的个体、不同的事物,甚至,连正常的生活都无法进行。
事物的名,是人们约定俗成的东西,这是对同一种语言来说的。如果语言不同,对同一事物的叫法也就不同,发音不同、文字不同、时空环境不同,即使是同一说法也有可能衍生出新的信息和含义,但它们所反映的事物在本质(本源)上是相同的。正是因为事物本质是一样的,所以不同语言,也能找到相通之处,这也是不同国家的人可以进行交流的基础。名,会因地区差异而不同,它也会因时间差异而不同,现代社会新生事物层出不穷,新名词也就越来越多,特别是互联网络的发展,它完全可以成为一个独立的世界,那里头的名,很多都无法与现实生活对应起来。名,也只是利于沟通、交流的方便法门,是我们认识世界的手段而已。
“名可名,非常名。”我只是想告诉大家,你们不要抓住“名”不放,把精力耗费在这个认识工具上,如果你们无法接受我这个命名方法,心里总存怀疑,甚至是想与我争辩,那么,你们将白听我的讲座,甚至听下去也会对你们有害,因为这样,你会把我所讲的东西当作原材料去加工你自己所需要的产品,而不会从整体上接受我的方法。其实,这不能叫做方法,方法是你在用,你是主体,方法是客体,我说的是“道”,“道”是你与世界合二为一,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在道中消失了,道就是你,你就是道。但你的头脑总在分辨着,如果你不能做到“心死神活”,你的分辨心将让你跟我不同心气,你将不能与我合二为一,我又怎么能带你去与道合二为一呢?请暂时放下争辩之心,不要在名的问题上纠缠不清,暂且糊涂一把,相信一回。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这是要说明道是怎么衍生万物和产生人类的。这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因为这是所有思想理论的根基。西方有西方人的“创世说”,东方有东方人的“创世说”,这一章,也就是我对世界起源的一种认识。有人说,《周易》说的无极,就是我说的道,从本体论上来说,这么理解,也没有什么不可。“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再依次衍生万物”。这是《周易》的“创世”说。道家(真不好意思,不知不觉,我自己也成了一派),也把道画成了一个“太极图”,即阴阳鱼,这个倒是很有创意,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互相激荡而衍化出万物。这个还是比较符合我的思想。
但我说的“道”的里面,不是“阴”和“阳”,而是“无”和“有”,我在这一段中写得很明白。“无”和“有”,与“阴”和“阳”还是有差别的,因为阴和阳都属于有的范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这两句话,在很多版本中不是这么断句的,而是“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我前面讲过,名是我们认识世界而用的方法,而道在产生这个世界时,人还在哪儿呢?就无名有名而论,这从逻辑学上来说也是不成立的。再说,世界上无名的事物多了,那都是天地之始?有名的事物也多了,如果都是万物之母,那世界岂不是乱了套。我说的“无”和“有”是指的“道”的两个面,并不是平常人们所说“有”与“没有”的概念。
现代科学家们公认,现在的宇宙是由“大爆炸”而来,“大爆炸”以前是一个“宇宙蛋”,是一个“太初火球”。这个,用常规思维来理解,不太好明白,有人就问过我,哪“宇宙蛋”或“太初火球”周围是什么?“周围”是个空间概念,那时宇宙还没生成,即还没有产生时间、空间,怎么会有周围呢?我说的“无”并非什么都没有,只是它没有时空显现,而“有”是有时空显现的东西。英国当代数学家、物理学家罗杰·彭罗斯研究认为:在大爆炸后1亿年后才形成了构成恒星的气体(主要是氢),但是由于这些气体的温度还很高,还不会立即形成恒星。在大爆炸后的1亿年内,膨胀的宇宙中均匀分布的是:“许多光子(也就是光)、电子和质子(氢的两种成分)、一些α粒子(氦的核)、还有少量的氢核(一种氢的同位素)和其他几种类核的踪迹,也许还有大量的诸如中微子等等的几乎其存在不能被觉察得到的‘不可见’粒子。”
“无”并不是什么都没有,只是没有时空表现,它是“道”的最初显现,“无”中才生出了“有”,大爆炸后,从“无”中产生了宇宙,产生了各种粒子(“有”),所以,我才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这跟现代科学家们的认识是一样的。然而,“无”在产生“有”之后并没有消失,它仍然是“道”的一个方面,“道”也没有消失,它也仍然存在,并继续控制和支撑着整个宇宙。“始”字,是个时间概念,因此,可以说“无”代表着时间,“有”代表空间,它们是一对世界整体性层面的概念,而“阴”与“阳”是世界万物层面止的概念。在后面,我还会讲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阴阳只是“三”(有)的两个方面,并不是道的两个方面,这个是我跟他们认识不一样的地方。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ào)。”无和有,是道的两面,是产生宇宙和万物的根本法则,与后来程朱理学说的理与气的关系有些相似,跟《周易》说的“一阴一阳,之谓道。”也是基本相同。所以,作为修道之人,一定要牢记这个法则,这也是修道的根本之法。这句话,在后来的各种注解中也有不同的断句方法,有人是这样断句的:“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先观其徼。”这里的“其”指的是道,“妙”,指的是道的理,道的法,以及道衍生万物的神奇,而“徼”的本意,是指边界或有形的意思,这里指的是道的物质显现,即传统文化中的说的“气”物质,也就是罗杰·彭罗斯说的在大爆炸1亿年内呈现的各种粒子,更像现代科学中说的场。这样断句好像也没什么问题,也符合我观道和体道的方法,因为,我们在体道和观道,确实需要经常保持无欲。但这要与后面的话联系起来看就有些不妥了,因为后面讲到“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此两者,指的是道的两面,即“无”与“有”,并非“无欲”与“有欲”,欲,指的是人的欲望或意识,所以说这么断句,就不是我的本意了。
故这句话中的常无与常有,都是我们观道和体道的方法,是法的两个方面。无,既指无欲、无念、无意,也指无所依、无所靠、无所定等意思;有,既指有欲、有念、有意,也指有所依、有所靠、有所定等意思。这与太极图中“阴阳鱼”所描述的一样,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像两条相互追逐的鱼,是运动着的,是变化着的,它们相互更叠,相互支撑,相互转化。只是太极图是平面的,而实际情况应该是立体的,即太极图不是圆形的,而是球形的。这跟佛陀说的圆融的智慧是一个道理。所以,我告诉大家修道的方法,既要常无,又要常有;就如毛泽东同志所说的,既要务虚,也要务实,要把务虚与务实很好地结合起来。这也就是方法论上的道,是一切后天方法的总则。
用“有”之法,来观察世界,这个很好理解,所以用不着讲太多。反正,“有”,能让我们感受到一个实实在在的世界,就是“有”的方法本身,也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在变得越来越多,像你们现在所处的年代,知识、方法、机器、设备、电脑等等,多如牛毛,要做到全面掌握这些“有”的方法,恐怕也是不可能的(当然,对个人生活来说,也没有这个必要)。正是因为你们太“有”了,所以,在“无”的方面,你们就没有了。物质太丰富了,精神就虚空了,因为你们有限的时间大多数都被物质占用了,谁还有多少时间和精力去静心,去悟道。很多人已经成了物质的奴隶,所以生活并不快乐,身体也不健康,家庭也不和睦,原因何在?偏了,走极端了,离道远了。道,是“无”与“有”的平衡,可是你们现在太偏向“有”了,说得俗点,你们太物质化了,而物质化,其实就是僵化,硬化,你们难道没看到吗?现在很多人又硬又臭(呵呵,得罪了),就是物质化了的结果。这种人已经失去了“灵性”,失去了“变通”,因而他们在生活中就会到处碰撞,也会因此痛苦异常,越是物质化严重的人,其痛苦就越大。所以,我在讲课时,就要给大家强调“无”的重要性,本来“无”跟“有”一样重要,但为了纠偏,不得已而为之。
为什么要常无?是因为“有”有其局限性,我们作为认识事物的本体本身有局限性,眼耳鼻舌身意的功能是有限的,眼,只能看见可见光,耳,也只能听到一定频率范围声音,鼻舌身意的功能也是如此,但世界上并不是仅仅存在这些可见、可听、可嗅、可味、可触、可识之东西,很多东西需要用“心”去体验。人们常说:“规律、真相,总是隐藏在事物的背后,它需要我们去发现。”要发现事物背后的规律、真相,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方法来认识,这是通常的做法,但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入,问题会越来越多,而这些问题,早已超越已有知识和经验的范围,就像很多科学发现与发明一样,是在一种“灵感”状态下获得的,而不是靠逻辑推理。
常无,需要我们经常能抛弃已有的感觉、经验及知识,如果总是用老办法、老经验去认识事物,就容易丧失正觉和灵感。那样,则经验越多,危险反而越大,老江湖反而最容易翻船,老经验最容易误导判断。禅宗有个故事,说有人问禅师:“禅是什么?”禅师只顾往杯里倒水,水满了,他还在倒,结果那人就急了,说:“水都满了,你怎么还往里倒?”禅师说:“你现在的大脑就像这个杯子,知识已经满了,你还要我给你讲禅,你又怎么听得进去呢?”杯子,不仅可以装水,也可以装果汁,装酒,装稀饭等等,它的功用多了去。我们的人体也是这样,如果你不能做到常无,你就无法接受新东西。道,不只在一个点或一个面上表现,也不只在一个事物或几个事物中表现,可以说它无时不在,无处不存,我们自以为得到的“道”,也只不过是道的一个微不足道的点或者面,但它本身还不是大道。我们修道的目的,就是要与道本身相沟通,达到更高层次的“天人合一”境界。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无与有,都是出自于道,它们是宇宙“大爆炸”后衍生万物的主体。玄的意思,就是神奇。为何神奇,因为它们相互作用,产生了宇宙及星体,产生了世界万物,产生了各种生命,造就了一个缤纷多彩的世界,它们之间不断地相互作用,是产生世界万物(众妙)的根源,世界上各种神奇,都出于此,所以,可以说是“众妙之门”。
这一章里,我还要强调一点,就是:根据我的“创世说”,世界万物是同质、同源的,是有着内在联系的,是统一在一个“整体”(道)上的。这便是我最根本的世界观,是与现代科学世界观相一致的。卡普拉是这么说的:“现代物理学所展现的世界观的特色可以说是有机的、整体的、生态的。它也可以被称为广义系统论意义上的系统论世界观。宇宙不应再被看作是由不同的客体所组成的一部机器,而应被描绘为不可分的、动态的整体,其各个组成部分在本质上是相互联系的,只能被理解为宇宙过程中的一些模型。”
这一章还需要说明一点:人们喜欢在“道可道,非常道”这句话上做文章,说“道”在根本就说不清楚,你还在说些什么?如果当今科学家们的“大爆炸”理论是比较接近事实的话,那么,在“大爆炸”之前的“道”(科学家称为‘奇点’的那个东西),就确实不可了解,人们能够了解到只能是“时空”范围内的事情!霍金的“无知原理”说的就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