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的“老子养生”《<道德经>之科学演绎》--第七章
来源:当家网 日期:2022/9/19 14:48:49 浏览次数: 我要收藏
疯狂的“老子养生”《<道德经>之科学演绎》--第七章
原文: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上一章谈到了谷神不死,接下来我们要谈天长地久的问题。天地,因为由“不死”之大道而生,所以能够“长久”,但长久不等于不死。现在我们知道太阳大概还有80亿年的寿命,而地球还有40亿年的寿命。对人类来说,“天”是有好多重的,古人老说有“九重天”,其实“九”只是个象征数,是很多的意思,但跟人类有直接关系的天,主要还是太阳系中的天,“地”就是指地球。外星球,是否有像地球生命一样的生命存在,或者别的什么类型的生命,这是人类一直在探索的问题,但我认为这不是一个问题,我们前面也讲过“道”是活的,“天地”也是活的,在地球上能产生我们这样的生命,在别的星球也能产生别的生命,只是因为宇宙太大,我们无法接触到更远距离的星体。现代科学观测表明,太阳系的直径是120亿公里,地球同整个太阳系比较不过是沧海之一粟;银河系拥有1500亿颗恒星和大量星云,直径约10万光年,厚约1万光年,太阳系同它比较也不过是沧海一粟;总星系已经发现的星系有10亿个以上,距离我们有几十亿光年到100多亿光年,银河系同其相比较不过是沧海中的微小“沙粒”。宇宙之大,寿命之长,是人类难于想象的。但其“长久”之道,则是值得我们去效仿的。
“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天地,由道而生,故叫“不自生”。有人说,我们也不是“自生”的啊,是由爹娘生的啊,但这不能算是“不自生”,因为你生下来跟父母还是一个种、一个型。有人接着说,但人类不是自生的,它是由自然而生的,它是否可以长久啊?是的,它应该比较长久,但它必须继续得到自然的养育。其实,这里说的“不自生”,还有另一层意思,就是“养”的问题,天地通过玄牝之门扎根于大道,靠大道继续“养”育着,所以可以长久,人类也一样,必须明白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养育”关系,否则也不可长久。自从人类诞生意识以来,“自我”意识越来越重,把自己当成了自然的中心,在把世界万物当成客体的同时,把整个自然也当成了客体,这样就把自己从自然中分离了出来,人类从此走上了“不归”路。我们现在的人类,只能看到有形的“自我”,而看不到无形的“自我”,更看不到“生”我“育”我的自然母亲。人类已经是这样,个体的人,我们也是这样,这就是很危险的事情。
“外其身”,就是要把“身”还原于外界的关系中,这要求我们不能把“身”作为生命的核心,“身”只不过是我们在自然网络体系中的一个结点,这个结点通过无数的“连线”系在网络之中,如果这个结点的连线全部断裂,那么这个结点就将从网络中掉落。作为个体的人,我们追求长久,追求领先,这本是无可厚非的事情,但是现在的一些人太自私了,只看到一个身内之身,而看不到身外之身,所以他们以破坏身外之身来养身内之身,最后得到的结果是没有其身。比如人类在远古时代,人们还没有很重的自我意识,其财产都是共有的,好山好水是大家的,也是自己的,不需要像现在的人们那样,把它圈起来变成自己的,其实是圈起了小部分而失去了大部分,本来是人人拥有全部所有,却变成了人人拥有其所有。“内”、“外”意识形成了,似乎只有“内”才是自己,“外”只是他人(或自己不拥有的),所以人们要拼命地去争夺“外面”的财物、名声、女色,以壮大自己。自己能占有的、能控制的、能支配的越多,就说明自己越能耐,自己就能越幸福、越快活,人生就越有价值。其实,不然!事情往往是太自私而不能成其私,而只有那些看重整体利益,并对整体利益有贡献的人,才能真正成其私。成其私是结果,是循道的结果,而不仅仅把“私”看是目标的结果。这就是“外其身而身存”的道理,是循道、遵道的智慧。
“后其身而身先”,也是这个道理,后其身,就是要求不与他人争,因为争,就是跟自己争,是“内我”与“外我”的相争,争,本身就是一种消耗,争来争去,生命被耗光了,还谈什么“先”与“后”的问题。
“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就是要让我们看到人与外界的正确关系,看到自我与他人的正确关系。虽然说“自我意识”的发展,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个进步,但这种意识还只是属低层次的认识境界,并不是人类高层次的智慧。从现代科学的整体有机论来看,宇宙是一个大系统,而人类所居住的地球只是宇宙中的一个小系统,人类社会又是下一级的子系统。系统就像网络,但不是平面网,而是多维的时空网,我们单个的人,只是网络中的某个结点,这个结点通过网线或其它的联系方式与其他结点、网络上的纲目等进行连结,这也正是马克思所说的“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不只是单个的人。所以,我们不能只是看到“自身”(内我),而看不到“身外”(外我)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否则,就是一种片面性的认识,由此而带来的是自我意识太重,往往会因为“意识到的自我”而损害“意识不到的自我”,即北大教授张世英先生所说,会因为“在场”的“我”损害“不在场”的“我”。“在场”的我,即是网络上的结点,而“不在场”的我,就是网络上的其他部分。“在场”的我,如果没有连线与外界连结,这个我将会从网上消失。所以,与外界的连线及通道,是自我获取营养的途径,如果连线少了或通道不通畅,自我就会营养不良,就不可能长久。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这看起来很矛盾,其实,这就是你们经常说的辩证法。私,是一种客观存在,本身并没有什么毛病,因为人人都有其私,只是私,往往容易让人走向极端,让人只看到一个“内我”,而看不到“外我”,只看到眼前,而看不到长远,只看到局部,而看不到整体。我们现在应该用系统的观念来看待这个问题,在人类社会中,私是指系统内人的个体利益,公是指社会的整体利益,从根本上来说,公也是要为各个私服务,公中包括了私,而私也是公的一个部分。公与私,是一对辩证关系,过多地强调或突出哪个方面都要出问题。“大公无私”,在社会某些阶段或某些特殊时期,是可以提倡的,但长久下去,就会打破公与私的平衡,特别是当某些“私”,甚至是大多数“私”连生存都出现了问题的时候,“公”恐怕本身就已经出现了问题,这时社会不仅无法正常发展,甚至连安定都难于维系。那我又为什么要说“无私”故能成其私了呢?无私,就是要把私放到公的系统中,把自己放到与别人同等的位置来对待,并按事物的本来规律来行事,无私,并不是要把“私”消灭,如果“私”都被消灭了,公也就不存在了。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只能看到自己掌握着的那点“私”,而看不到“公”中自己所拥有的更大的“私”,只能看到眼前的“私”,而看不到长远的“私”,故此,他们往往会因为“内私”而破坏“外私”,最后,就不得其“私”,不能善其终。无私而成其私,应该是社会作为一个系统所固有的原则,人们只有遵守它,社会才能保证社会中每个人的“私”。所以,那些以大局为重,心胸开阔,有公心,又能关爱他人的人,他们能比一般人健康长寿,而且事业有成。故此说,天地无私,其可长久,人若无私,就可健康长寿,就可事业兴旺。
现在的人们,因为生活条件好了,都热衷于“养生”,一些人对自己的“身体”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怀,生怕自己的身子骨亏了,各种营养品、保健品都吃着,什么劳动或家务也不做了,整天坐着、躺着,以为这样就是“养生”了。其实,“养生”跟“养身”不一样,“身”只是“生”的一个方面,人还有精神,精神方面的健康,对生命的保养来说,同样重要,甚至比躯体的健康更为重要。如果一个人过多地关注躯体上的感受,恰恰反映出其“怕死”的心态和意识,而这种心态和意识恰恰会干扰躯体的安宁,因为这种心态会给人带来内心的焦虑与紧张,反而对健康和长寿没有什么好处。所以,在养生的过程中,人们仍然需要有“外其身而身存”的意识和精神,要在“忘我”的境界中,达到身心的和谐统一,达到与自然、与社会的高度和谐。俗话说“怕死的人,总是死得早”,就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