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的“老子养生”道家和合生成论的当代价值
来源:当家网 日期:2022/9/19 14:48:58 浏览次数: 我要收藏
疯狂的“老子养生”道家和合生成论的当代价值
任何理论的探索归根到底都涉及思维方法的探索。任何理论的创新也往往以思维方法的创新为先导,推进理论思维的创新。正确的理论只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不会因为时光的流失而被淘汰。老子和古希腊的赫拉克利特是生活在公元前五世纪前后的两位无神论者和朴素辩证法的奠基人,是人类智慧的两颗巨星和世界哲学的拓荒者。
一
西方传统哲学主流的思维模式是“主客二分”的一分为二的二元值逻辑系统。把任何事物的多样性皆归于二,最终统一于一。节节如此,一致无穷。尽管一分为二的思维方式能够简化处理众多的二元关系的问题,但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前进,这种二元逻辑系统的局限性,日渐突现,特别是拒斥多样化的有效性,对待现实世界的多样化,只能简单地作二元处理。不得中道而行。人为地制造“非此即彼”的取舍和崇尚“你死我活”的斗争,或两败具伤的价值冲突。这种传统的思维方式二元逻辑系统的价值目标,不能容纳多样性的存在,只能达到“一”的终极目标。不论一分为二,一分为三,或一分为多的多样性,只不过是达到“一”过程中不断被抛弃的中间状态,充其量只是达到“一”过程中的工具和手段。在对待“二”、“三”、“多”被抛弃的过程中,必然要采取残苦斗争的方法和手段,促使一方尽快吃掉另一方。经过斗争和较量由“多”到“三”,到“二”,最后归于“一”。犹如“天无二日”,“民无二主”那样,必须尽快统一到“一”终极价值目标。在获得这个“独一无二”的“一”以后,便会千方百计地维护此“一”的独尊性,权威性。视与此“一”相异的学说为“导端邪说”,一切与此“一”相背的行为活动为离经叛道。置于严惩打倒之后犹恐不够。这样以来此“一”便会产生强烈的保守性、封闭性和固步的不变性。以及浓厚的排他性,独断性和独裁性。最后导致被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和人类社会历史进步的挑战。这种“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是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根基,成为西方哲学思维方法的定势影响深远,与多元逻辑系统蕴含着不同的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
二
中国传统哲学的主流思维模式是“天人合一”。尽管儒道两家“天人合一”的内涵不同,对道的理解各异,但其“由人及天”和“由天及人”的两种文化体系,都主张把握中正之道,处理好人生,治理好社会。相传为孔子编著的儒家经典之一《尚书》大禹漠记载:“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是说人有私心是很危险的,道心是很微妙的,人们只有精诚专一,把握中正之道才能处理好人生,治理好社会。子思所著《中庸》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相对于两端而言的中,由于它脱离了两端的范围,不属于两端的任何一端,便由之自成一种相对于两端而存在的质。道家坚守中道的哲学思想,是以宇宙生成变化的根本规律建设人文的意义,在于昭示出一种辩证平衡的法则。老子说:“多闻数穷。不若守中”。(《老子》通行第5章)是说宇宙间的一切事物,相反相成的两个方面不停地变化转换,人们怎样才能把握住它们呢?唯一的办法就是把握对立统一的中道。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传统哲学的思维方式,虽然也都承认事物的二维状态,儒道两家所提倡的中道虽然不尽相同,但是,都认为事物的两极皆从属于道,都不拒斥多样化、多极化的有效性。适应多元值逻辑系统发展需要。尤其道家“由天及人”的文化体系,生成性思维的哲学体系,主张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和谐相处,与马克思生活世界观所提倡的自由的、自觉的、劳动联合体的自然人化,人自然化具有一致性。
老子以道为核心的哲学体系,在前人认识的基础上,确立了道的内涵和外延,使之成为哲学范畴,具有更深刻的涵义。老子论道之道,再也不是原本意义的恒道,分为可道、恒道与非恒道三层涵义。恒道的物质性“道之为物”、“惟恍惟惚”(《老子通行本第21章》)与道的精神性,“道法自然”(《老子》通行本第25章)的统一,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客观与主观的统一。恒道的普遍存在与非恒道万物的总道理,是一对重要的哲学范畴。是道理的集成。老子以道为命题的哲学体系,就是论说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各种道理的学说。恒道决定非恒道,道理来源于恒道,道理的真伪是否与恒道一致为准则。可道是指人们的认知和论说,只有认知才能论说。可道是恒道与恒道的中介。恒道与非恒道的统一,是老子论道的内涵,可道是恒道与非恒道的外延。
老子以道为命题哲学体系立论的基础是“天人合一”。老子所说的天是宇宙自然之天,天之道是宇宙自然规律之道。老子所说的人,同源于道,同构于物,同归于根,同合于一,以人之道,合天之道。天与人同归于道,达到人生理想境界。是古之善为道者至高无上的准则。天之自然规律之道,相应相求,相互依存,主宰万物“利而不害”。(《老子》通行本第81章),“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老子》通行本第77章),“抚育万物,生之蓄之,长之育,亭之毒之,养之覆之。”(同上第51章)。“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为天下贵”。(同上第56章),是说挫损消磨千差万别的浮操锋芒,化解由生理感官的感受与经验所产生的片面有限性所引起纷繁矛盾。协调一切事物隐蔽的瞬间千变万化。综合消除一切事物的全面局限,挫损浮躁锋芒,协调隐蔽的变化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和谐。概括天道的自然本性为“和”,此“和”并非一团和气不言斗争之和,是中和达道相反相成的对立统一。以天之道,合人之道,是“和”的相合,即为“和合”,是老子哲学思维的精髓。战国时期已经有学者,把老子哲学的精髓复合为“和合”。“保合大和乃贞利,首出庶物,万国咸宁”《易、乾卦篆辞》,阴与阳的和合,主观与客观的和合,意识与物质的和合,是达到完美形态的重要条件。
综观中国和世界哲学史,从古代哲学,近代哲学,到现代哲学都可以发现自始至终都凝结着对“一”的追求。近代哲学寻求世界的统一性,科学的统一性,文化的统一性,一至于人类活动的统一性,始终不倦地进行着对“一”的追寻。以“一”为价值实体和价值本质,以“一”的思辩方法为理论前提。任何“一分为二”,“合二而一”,“天人合一”,都是对“一”的表述形式,都要还原为本根的“一”,实现统一性。但是二元值逻辑系统与多元值逻辑系统,蕴含着不同的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老子》书中所说的“一”是“道”的代称词,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和谐,达到完美形态的表述。“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候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同上第39章),老子主张,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和谐,和者睦也,中和生新之意,谐者相合也,协调化解冲突之意。和谐生力,和谐生新,和谐生美,和谐兴旺。和谐是一种胸怀广扩容达,和谐可以融合超越创新,共同发展前进,是人类的最高境界。和合生成性思维方式并非中西传统哲学的合二而一的思维模式,并不止于某一领域,且不放弃理想的目标的追求,而是融合超越创新,永葆智慧活力的众玄之门。
三
任何理论都是时代的产物,都是对人类社会历史活动的理论解释。人类社会活动是一个永无止境地表现越来越丰富、复杂的发展过程。人类社会实践的发展变化,使原来理论解释的影响力递减,决定了任何理论都要随着人类社会历史活动的发展变化,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创新发展。对新的社会实践活动作出新的理论解释。而任何理论的创新发展都离不开原发理论的阶级基础和新的实践活动的具体情况。工人阶级革命理论的创新发展不能脱离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本国的具体情况。中国传统哲学精髓的“和合生成性”思维和马克思的生成观、生活世界观一脉相承,对化解经济全球化所面临的诸多危机,具有强大的魅力;对回应西方文化的挑战,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对社会的现代化转型,化解日趋严重的贫富分化,具存内在驱动力。当代社会历史活动的现实,迫切需要继承超越中国传统哲学的“和合生成性”思维。以崭新的面貌走向世界,走向现代化,创新理论,化解危机,促进经济全球化的健康发展。
“和合生生”指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化解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老子以宇宙万物的相互依存,相应相求,相互联系的运动规律审视自然界是一个环环相处,“疏而不失”无形的生态网。人类索取自然物质的行为不能独立于自然界之外,不能违背自然界的运动规律,必须与自然界和和谐相相,“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同上第42章),“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同上第77章)。维护自然生态平衡, 确保自然界延续生生的良性循环。老子认为自然界是一个“道生之,德蓄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同上第51章)的发展过程。“知常日明,不知常妄作凶”(同上第16章)。违背了自然界的发展规律,必然要受到自然界的惩罚。“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也”(同上第59章),老子“和合生成论”的生态智慧是化解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生态危机的超时代妙方。日本物理学家汤川秀树于1968年就指出:“老子在两千多年前,就予见,并批判今天人类文明缺陷的先知。老子似乎用惊人的洞察力,看透个体的人和整体人类的最终命运”。老子在两千多年前就说:“吾言甚易知也,甚易行也,而天下莫之能知也,莫之能行也”。(同上第70章),当今世界人类同住一个地球村,化解人类共同面临的生态危机,是每一个地球村村民,不分种族,国界和区域之分的头等大事,都应该知之而行之自觉的从自我做起。
“返朴归真”复归人的自然本性,升华人的理想人性,指导人与人和谐相处,化解人类面临的道德危机,推动社会秩序的健康运行。道家生成性哲学思想认为人是自然物的组成部分,具有无私奉献的自然属性。但是,人的道德观念又受人与社会交往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个体性、群体性社会属性的制约。人的道德观念既有自然结构可塑性,又有其所处社会环境形成差异的固本性。特别是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服务的社会性与谋利的合理性的条件下,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复归人的自然属性,制约趋利无度的行为,针对人我同类,引导推已及人,启发同心同德,知行合一的自律,与法律约束的他律并行,达到“返朴归真”的意境,实现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人际和谐相处的道德建设目标,化解道德危机,改善社会秩序,走社会主义创业之路,实现谋利性与服务性的统一,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运行,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条件。
“悟本达道”化解人类精神危机,建设精神家园。中者天下之大本也,和者天下之达道也,把握相反相成的对立统一规律,致力于化解冲突和危机,拒斥挑起和加剧冲突的行为,限制确欲无度的生活方式,保持自我和谐精神状态,引导区域协调发展。促使不同国家的均衡过渡,引导经济全球化持续健康发展。
“融合超越创新”,迎接不同文化撞击,回应西方文化挑战,坚持拿来主义与送去主义互动,合理吸纳不同文明成果,不要食西不化,不要一概排外,融合超越创新,化解不同文明的价值危机,建设世界文明多样化,推动不同文明国家的现代化转型。
“真善美求一”,推动不同社会制度改革发展,缓解世界两大群体对立情绪,架通共同发展桥梁,化解社会信仰危机,迎接21世纪全球一体化时代,建立一个经济全球化责任,分担好处共享的社会新秩序,探求人类理想社会形态,推动人类社会持续发展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