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的“老子养生”季羡林谈养生 季羡林的三不养生原则
来源:当家网 日期:2022/9/19 14:48:59 浏览次数: 我要收藏
疯狂的“老子养生”季羡林谈养生 季羡林的三不养生原则
相信大多数人对于国学大师季羡林都是有所了解的,季老让人敬佩的地方除了他的博学多才、学富五车。他的养生之道也是非常值得我们推崇的。季老在养生方法强调三不养生法。那么究竟是哪三不呢?季老的养生秘诀都有哪些呢?下面咱们一起来详细探究一下吧!
季羡林是知名的国学大师,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从北京大学副校长和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的位置上退下来。在那之后,每天在家接待来自各界的来访者。在他的书桌上,永远摆放着许许多多尚未完成的作品。这样样的工作量对于一个耄耋之年的老者而言,实在是太大了。
季羡林是知名的国学大师,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从北京大学副校长和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的位置上退下来
然而,说起来的确很奇怪,除了老年哮喘和白内障之外,事务如此繁忙的季老却一直保持着一副自称“顽健”的体格。每天凌晨3、4点钟,季老的书房中就亮起了北大校园里的第一盏灯,直到晚上10点才入睡。季老的工作和活动日程总是排得满满的。以九十之躯来承担如此重负,没有一个好的身体,实在是难以胜任的。那么,季老到底有什么养生秘诀呢?经多方了解,原来精力充沛、身体顽健的季老有自己独特的养生之道――“三不养生法”,即:不锻炼,不挑食,不嘀咕。
反对为锻炼而锻炼
说起不锻炼,人们可能会觉得很奇怪。其实,季老反对的只是那些为了锻炼而锻炼,除了锻炼之外,似乎就没别的事可做的所谓的“锻炼主义者”。他认为人生的第一要事是工作,如果将大量时间用于锻炼身体,这对于他来讲实在是本末倒置。
在日常生活中,季老并不排斥锻炼,他年轻时就非常喜欢游泳以及打乒乓球。上了年纪之后,在繁重的工作之余,他有时也忙里偷闲地到北大未名湖畔去散散步,以松弛身心,养精蓄锐。
季老一生勤于思考、笔耕不辍,这对于人的大脑来讲,正是最好的锻炼方法,他至今思维敏捷,常常写出备受赞叹的佳作与巨著,这与他平时的锻炼是分不开的。而这个“不锻炼”的提法,不过是季老数十年来执著地将全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而无心他顾的结果。
季老一生勤于思考、笔耕不辍,这对于人的大脑来讲,正是最好的锻炼方法
不挑食、不忌口反而保证了营养均衡
至于不挑食,在饮食上季老一贯的做法是不挑食、不忌口、不吃补品。老人全家的生活都十分俭朴,平时吃的都是普通的家常便饭,在大城市中生活了数十年,他却依旧钟情于家乡的饮食习惯。他的早餐,总是简简单单的几样:几片烤馒头或面包片,一碟花生米和一杯清茶。午、晚两餐也是以素菜为主,较少肉食。一碗绿豆小米粥,就是老人眼中的美味佳肴了。当然,饭桌上也会有惊喜。季老的婶娘将她从北大校园中挖来的荠菜,包成鲜美可口的馄饨,这就是季老赞不绝口的“极品”了。
作为山东人,他有时也要提一点小小的要求:一个辣椒,一根葱,以此作为佐餐的调味品。季老的家人还经常将烤好的馒头片放在他书房的一个饼干盒里,以作为季老工作饥饿时的应急之需。老人这种不挑食、不忌口的饮食习惯,使他平时所吃的食物品种多而杂,从而保证了各种营养充足,均衡补充于身体。这也是他能健康长寿的一大要素吧。
心里没负担加上“勤”,自然百病不生
不嘀咕说的是季老先生心胸开阔,从来不会去计较那些没有办法想开的事情,也不会为自己的健康问题忧心这忧心那的。他非常反对在生活中对自己百般禁忌:吃鸡蛋怕胆固醇,吃肉怕高脂肪,吃饭又时时计算热量,就连吃水果也要消毒几遍。嘀咕来嘀咕去,钱花了不少,自己却落了个瘦骨嶙峋外加营养不良。
季老说自己“心里没有负担,胃口自然就好,吃进去的东西都能很好地消化、吸收和利用。再补之以腿勤、手勤、脑勤,自然百病不生了”。同时,对于寿命的长短,老人也从不嘀咕。他所期盼的只是尽量在晚年把那些对祖国、对人民有利的工作做完。其实这种崇高而又洒脱的境界,也是季老长寿的秘诀之一。
生活有规律也是长寿的奥秘
除了“三不养生法”,季老平时的生活也极有规律。每日3、4点钟即起床,进行学术研究或写作,几千字的文章可以一挥而就。7点多钟早饭结束后,就开始了一天的工作与生活。午饭后,他都要在书房的旧藤椅上小憩片刻。而这时,老人钟爱的小猫咪便会跳上他的膝盖,这老“小”同眠的情景,颇为老人繁忙的生活增添了几分童趣。工作累了的时候,季老会提起水壶为窗台上的花草浇浇水、松松土,在满目青翠之中寻觅一份心灵的宁静和一种生命的活力。
午饭后,他都要在书房的旧藤椅上小憩片刻。而这时,老人钟爱的小猫咪便会跳上他的膝盖
这短暂的活动与休息,对季老无疑是颇有裨益的。晚饭之后的时光,老人则要看看电视新闻、报刊和刚收到的新书与邮件,以了解新的信息和收获新的知识。晚上10点钟准时就寝。除极特殊的情况外,这样的作息规律是从不改变的。
从不刻意追求养生之术的老者,却在数十年繁忙劳碌的工作中,形成了一套很有个人特点的养生之法。
国学大师季羡林的养生之道
没有秘诀的养生之道
在季老生前,当有媒体采访他请他介绍一些生活中的长寿诀窍时,他总是回答:没有秘诀,也从来不追求什么秘诀。尽管如此,我们仍能从季老的日常生活中,挖掘出一些朴素的方法,对我们学习养生十分有借鉴意义。
脑筋要永远不停地思考问题
在西方养生学中有“用脑伤身”一说,而对于一直专注于做学问,经常需要用脑的季老来说,他却认为,用脑是长寿的方法之一。
在西方养生学中有“用脑伤身”一说,而对于一直专注于做学问,经常需要用脑的季老来说,他却认为,用脑是长寿的方法之一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季老曾说:“根据我个人八九十年来的经验,一个人绝不能让自己的脑筋投闲置散,要经常让脑筋活动着。 ”季老甚至将“用脑伤神”的说法改为“用脑长寿”。
季老说,人的衰老主要是脑细胞的死亡。中老年人的脑细胞虽然天天死亡,但人一生中所启用的脑细胞只占细胞总量的四分之一,而且在活动的情况下,每天还有新的脑细胞产生。只要脑筋的活动不停止,新生细胞比死亡细胞数目还要多。勤于动脑筋,则能经常保持脑中血液的流通状态,而且能通过脑筋协调控制全身的功能。
季老还特别介绍了他“用脑长寿”的体验:“我过去经常说不要让脑筋闲着。我就是这样做的。结果是有人说我‘身轻如燕,健步如飞’。这话有点过了头,反正我比同龄人要好些,这却是真的。原来我并没有什么科学根据,只能算是一种朴素的直觉。后来读报纸,得到了上面的认识,沾沾自喜。如果非要我讲出一个养生秘诀不行的话,那么,这也算是我的秘诀吧! ”
早餐必备花生米,午餐晚餐多吃素
季老的饮食十分简单:早餐一杯牛奶、一块面包、一把炒花生米;午餐和晚餐则多以素菜为主。
在季老住院前,北京晚报一名记者曾与他共进早餐和午餐。早餐是小米粥、花生米、腐乳,午餐有馒头、大葱、青菜,此外还有一杯茶。季老特别喜欢吃花生米,有记者问,您这么大了,又没有装假牙,怎么嚼得动?季老笑笑说,没问题。
季羡林的生活俭朴简单,即使身为知名教授,仍是一贯的布衣粗食。有一次,一位新入校的学生见他的穿着如工友,请他看管行李。第二天开会时,才发现他竟然是赫赫有名的系主任。
季老生活中最大的乐趣是看书。他藏书多达几万册。在梵文和西文书籍中,有些书堪称海内孤本。对这么多的书,季老坦白地说,他只看过极少的一点,但他非常欣赏鲁迅所说的“随便翻翻”,知识面越广越好。
顺其自然,坦然面对老去
在季老生前,他深知自己已是老年人,所以也愿意观察许多别的老年人。他们中游手好闲者有之,躺在医院里不能动的人有之,天天提鸟笼持钓竿者有之,这样的人,他绝对看不起。他欣赏那些虽然已经寿登耄耋,年逾期颐,但仍然勤勤恳恳,焚膏继晷,兀兀穷年的人。季老认为,人上了年纪,有点这样那样的病,是合乎自然规律的,用不着大惊小怪。他不想做长生梦,对老年,甚至对人生,他采取的态度是道家的。他的具体态度和立场是:
季老认为,人上了年纪,有点这样那样的病,是合乎自然规律的,用不着大惊小怪
我已年届耄耋,但是,专就北京大学而论,倚老卖老,我还没有资格。在教授中,按年龄排队,我恐怕还要排到二十多位以后。我幻想眼前有一个按年龄顺序排列的向八宝山进军的北大教授队伍。我后面的人当然很多,但是向前看,我还算不上排头,心里颇得安慰,并不着急。这种对生命的态度完全是道家的,但他对工作的态度却是儒家的
我一向有一个自己认为是正确的看法:人吃饭是为了活着,但活着却不是为了吃饭。到了晚年,更是如此。我还有一些工作要做,这些工作对人民对祖国都还是有利的,不管这个“利”是大是小。我要把这些工作做完,同时还要再给国家培养一些人才。我仍然要老老实实干活,清清白白做人;决不干对不起祖国和人民的事;要尽量多为别人着想,少考虑自己的得失。人过了八十,金钱富贵等同浮云,要多为下一代操心,少考虑个人名利,写文章决不剽窃抄袭,欺世盗名。等到非走不行的时候,就顺其自然,坦然离去,无愧于个人良心,则吾愿足矣。
对待名利,季羡林采取道家的态度,是超脱的,他是陶渊明的信徒,陶渊明的四句诗成了他的座右铭。
对待名利,季羡林采取道家的态度,是超脱的,他是陶渊明的信徒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
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正因为这样,名缰利锁对季老毫无诱惑力,他以超然的态度,宽广的胸怀面对生活,这是季老的养心之道,即是养生之道。
结语:上述内容就是对国学大师季羡林老先生的养生方法的详细介绍,通过上文的详细描述,大家对于季羡林的养生之道都有所了解了吧。季老一生都在忙着做学问,但是他的身体也是非常地硬朗,这主要跟他平时养生有方是分不开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学学季老的养生方法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