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的“老子养生”道家论打坐之妙
来源:当家网 日期:2022/9/19 14:49:04 浏览次数: 我要收藏
疯狂的“老子养生”道家论打坐之妙
“打坐”又称盘坐 、静坐,它是道教中的一种基本修炼方式,与佛教中的禅坐、禅定及”结跏趺坐 ”有着相同的功能。盘坐又分自然盘、单盘和双盘,最早由古人的散坐和跪坐演化发展而来。打坐既可养身延寿,又可开慧增智,故古人极为推崇。
“打坐”可与道合真得清净
早在两宋金元时期,晁公武收进的 《郡斋读书志》丛书中就有唐代道士司马承祯所写的《坐忘论》一卷,司马承祯曰:“学道之初,要须安坐收心,离境住无所有,不着一物。自入虚无,心乃合道。”
《元始天尊说得道了身经》讲:“打坐可得夫修炼了身,饮食有则禁口独坐,口唇相沾,牙齿相对,眼不观邪色,耳不听淫声。洗心涤虑,对境忘境。万缘消息,外想不入,内想不出。莫起一念,万事俱忘。 ”
道家论打坐之妙
在打坐中由于思想和身体各部位都已放松,所以极易入静,《玄珠心镜注》云:“人能空虚无为,非欲于道,道自归之。”
《道德经》曰:“塞其兑,闭其门”“致虚极,守静笃”“虚其心,实其腹”等都是指入静及打坐的要领,而入静则是打坐的基础和精要。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曰:“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司马承祯说:“夫定者,出俗之极也,致道之初基,习静之成功,持安之毕事。”
王重阳在《立教十五论》中也讲:“凡打坐者,须要十二时辰,往往坐卧,一切动静中间,心如泰山,不云不摇,把断四门,眼、耳、口、鼻,不令外景入内。但有丝毫动静思念,即不名静坐。”
《太平经》说:”求道之法,静为基先,心神已明,与道为一。 ”
在打坐中我们不但要求静, 而更主要的还需求忘,道家中的许多圣贤、真人就是在物我两忘的境界中使自我与整个自然合而为一,从而领悟到宇宙大道及人生真谛。
《道枢》曰:“虚无恍惚者道之根也,生我于虚,置我于也,故生我者神也,死我者心也。”
《内养真诠》言:“道家宗旨,以空洞无涯为元窍,以知而不守为法则,以一念不起为功夫。”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注》讲:“道者无为清净,空寂湛然也。”
道家论打坐之妙
在打坐中什么是虚无和坐忘呢?
《无上秘要》曰:“遗形忘体,泊然若无,谓之虚。”
《庄子·大宗师》云:“坠肢体,黜聪明,离型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五厨经气法注》说:“修性离志,则内外俱寂,无起住心,亦无空心。坐忘行忘,次来次灭”
《庄子·天地》篇曰:“忘乎物,忘乎天,其名为忘己。忘己之人,是 之谓入于天。”
练功修道,就是要以人道效法天道,管子曾说:“天曰虚”所以我们打坐也必须要像宇宙创生之前那样保持虚静。
《庄子·人世间》云:“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所谓心斋,就是让心神洁净无欲念,无欲方能虚静。
又如《玄珠心镜注》中讲的:“守空虚无为,久而神效,如响应声,如影随形也。”和《抱扑子·论仙》中说的:“仙法欲静寂无为,忘其形骸。”及庄子在《逍遥游》一文中形容的 :“坐忘,可游乎无人之野,游乎四海之外”而以上这些论述都是对“虚极”和“坐忘”两意的真实体验和感受。
打坐的一些要点
在我们修炼中,不论内功、外功与打坐都很重视上虚下实,如果是上实下虚则成为头重脚轻的病态。所谓上虚,是指脐以上的上元轻虚,所谓下实则是指脐以下的下元充实。而练功时姿势的重心只有放在脐下,才能使身体稳如泰山、舒适自然。
另外古人打坐也很注重时间,因人是自然之子,我们的气血运行根据“天人合一”理论与宇宙中的运动息息相关,故《性命圭旨》曰: “人若知此天人合发之机,遂于中夜静坐,凝神聚气,收视返听,闭塞其兑,筑固灵株 ,一念不生,万缘顿息”。
打坐的姿势要求做到:头平正、身正直、口齿微闭、舌舔上颚、双目垂帘微闭、气沉丹田、全身放松。
明代高攀龙所著《静坐说》云:“静坐之法,不用一毫安排,只平平常常,默然静去,此平常二字,不可容易看过。”所以我们说打坐时的姿势是很重要的。
另外打坐时还需内观,《云笈七签》中说:“慧心内照,名曰内观”这就是说打坐还需澄其心止,求存其神,内视己身。在我们练功时因坐姿稳固舒适,所以还极易打开“会阴”。
“会阴”穴又称铁门,是万箭不入之地,松此穴可牵动全身,有利于血脉流通、气息运行、启动真气而又不外散。故有强身、健体、 祛病、延寿之功效。
打坐可得“身安”
据有关资料介绍,87岁的郭沫若和活了101岁的少帅张学良在年轻时都常习打坐,故而长寿。南宋时期的爱国诗人陆游命终时85岁,他年轻时修道学禅也常习打坐,所以直至晚年身体都十分健壮并头脑灵活。
《史记》中说:“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 也。”
我国传统的打坐养生功法实际最早可追溯到五千年前的黄帝时代,据《庄子》一书记载,黄帝曾向名叫广成子的人询问学习长寿之道,广成子说:“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劳汝静,乃可长生 。目无所视,耳无所闻,心无所知,汝神将守形,形乃长生。”以上这段精辟的论述, 实则就是在打坐中的真实感受和长生之道。
道家论打坐之妙
打坐可得“智开”
打坐可以开悟增智、顿悟宇宙人生大道。《易系辞》曰:“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司马承祯说:“心者,一身之主,百神之师。静则生慧,动则生昏”道家有云:“大道全凭静中得”。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王维、李白早年受 佛道的影响很深,写了不少玄理禅趣的妙诗和令人难忘的绝句,而其中有不少篇章就是在打坐中悟出的。
白居易在《在家出家》一诗中写道:“中宵入定跏趺坐,女唤妻呼都不应 。”
李白在学道打坐后写道:“宴坐寂不动,大千入毫发,湛然冥真心,旷却断出没。”另有“灭除错疑尽,领略人精要,澄虑观此身,因得通寂照。朗司前后际,始如金仙妙……”
宋朝时期,文学家陆游、苏东坡、欧阳修也习修打坐,如陆游在《好事近词》中写有:“心如潭水静无风,一坐数千息,夜半忽惊奇事, 看鲸波暾日。”
应当说,以上几位唐、宋文豪能够写出如此众多惟妙惟肖的佳作,与他 们静坐练功带来的灵感是分不开的。杜甫对挚友李白入道打坐激发的智慧曾有过这样的评价 :“自是君身有仙骨,世人哪得知其故。”
打坐贵在自然舒适,妙在自然天成,打坐的关键就是在“忘我”中入静,而只有这样才能证悟人生大道、世间真谛。《道枢》中曰:“虚静至极,则道居而慧生也。”
古人程颐在《鹤林玉露》一书中讲:“每见学者静坐 ,便叹其好学。”朱熹也要求学生“半日读书,半日静坐。”
明代王阳明说 :“昔吾居滁时,见诸生多务知解,口耳异同,无益于得,姑教之静坐,一时窥见光景 ,颇收近效。”王阳明还认为静坐可达到“聪明日开,德性坚定。 ”
让我们再认真地审视一下标准的打坐姿态,大家都会不难看出这同样也是个近似三角形的金字塔形状,而从头顶至下的三分之一处正是下丹田所在之地,也正好是“黄金分割率”的0.618之处。
丹田为藏精之府,同时也是炼精化气之所,丹田的真气充盈凝聚成丹后可固本培元、贮存能量。
另外丹田还是任脉、督脉、冲脉经气运行的起点和归缩处,同时也是血气汇集和真气升降的 生发之地。丹田是性命之祖、生气之源泉、阴阳之会,故历代养生名家都极强调下丹田的修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