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的“老子养生”老子的养生之道
来源:当家网 日期:2022/9/19 14:49:04 浏览次数: 我要收藏
疯狂的“老子养生”老子的养生之道
老子的养生学博大精深,又至简至易,主张天人合一,形神合一,是一种既养形又养神的完美的养生理论。下面学习啦小编给大家介绍老子的养生之道,希望对你有用!
老子养生之道
老子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这就是说,灾祸莫过于不知足,罪过莫过于贪欲太大,身体的大祸恐怕就要临头了。
现代生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有趣的实验,即将一只装有兔子的笼子放在一个装有猛虎的笼子旁边,让这兔子成天看着老虎而惶惶不可终日,对任何“美味”也不爱吃,也睡不好,结果不多久这兔子就萎靡不振,缩成一团,消瘦无力。
作为对照研究,另一只兔子则被放养在自然的环境里,结果十分健壮。从这个实验即可看出,精神、情绪对于人的健康长寿是多么的重要。
一、强调守中
老子说“多言致穷,不如守中”,意即言多必行不通,还不如保持适中。他还说“飘风不终期,骤雨不终日”,意即狂风刮不到一个早晨,暴雨下不到一个整天,所以还是守中好,“守中”才能长久,才能长寿,狂风暴雨式的生命总是短暂的。
老子认为,应该“去甚,去奢,去泰”,意即应该去掉那些极端的、奢侈的和过分的东西。
他要求做到“方而不剖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意即要做到方正而不显得生硬勉强,有棱边而不至于把人划伤,正直而不至于无所顾忌,明亮而没有刺眼的光芒。这就是说,我们养生的时候做任何事都不要过,这样生命才不受过多的损失。
老子的养生学说,两千多年来一直被历代养生家所继承、发展。
如中国南朝大养生家陶弘景(公元456年~公元536年)就说过:“莫大忧愁,莫大哀思,此所谓中和,能中和者必久寿也。”儒家董仲舒也说:“能以中和养身者,其寿极命。”
二、静以养生
老子在《道德经》中细微、深刻地描述了人做“入静”时的体会和感觉。有人说,老子可能是由于“入静”时深得其中奥妙,才提出了这一哲学观点,并认为养生的道理和治理国家的道理是相通的。
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
这句话的意思是:尽量使心灵虚寂,要切实坚守清静;万物都在生长发展,我观察它们的循环往复,事物尽管变化纷纭,最后都各自回到它们的出发点,回到出发点,叫做“静”。这成了后世人们经常引用的最古老、最经典的诀窍。
可见,老子在其着作中反复强调,要养生长寿,就要习静。他的这种见解,也被中国道家继承下来,如庄子、抱朴子、孙思邈,甚至苏东坡、白居易、陆游等大文学家在这方面都有文字记载留传于世。所以,老子不仅是大哲学家、思想家,而且也是大养生家。
老子的养生观点
老子“养生之经,要在自然。动不知所向,止不知所为,随物卷曲,随波而流,动而与阳同德,静而与阴同波。其动若水,其静若镜,其应若响。”集中起来可以概括为顺应自然,恬淡寡欲。老子认为,咽津养生,是灵丹妙药,自己的津液(唾液)有益于自身。因此他首先主张咽津养生。他平时“叩齿鼓漱”,然后再把这些津液咽下去,每日必做,久而久之,利于健康。唾液是人体口腔内唾液腺分泌的一种含有多种成分的消化液,外观为无色稀薄的液体,俗称为口水。古代称为“金津玉液”,唾液是人体内十分珍贵的一种体液。防治疾病,帮助消化,唾液中含有免疫球蛋白、多种酶和多种维生素,誉之为“人体自产的良药”。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中,把他这种咽津养生之法总结为“服玉泉法”,认为叩齿服玉泉的作用在于坚齿发,利于益寿延年。其次为顺应自然。老子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二十五章)” 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道效法自身、按照其自身的客观规律自由发展,自然而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息息相通,顺应自然之道,适应自然界的变化,则何病能生?又何患不寿?老子认为自然界在不断发展之中,人体必须与自然规律相适应,才能生长。不然,逆自然规律而动,则会生病折寿。这种朴素辩证的养生观,对我国中医学的养生学的形成与发展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黄帝内经》中便是吸收了老子的这一养生主张。最后是恬淡寡欲。老子主张的恬淡寡欲,清净为上,对他的精神修养、情志调节起着很好的作用。他极力主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老子》十九章)的思想,保持人的自然、纯朴之性,减少人的自私、贪欲之心。既反映了道家的处世哲学,也体现了“清静无为”、“致虚极”、“守静笃”(十六章)的养生观。维持清净不乱的态度,保持旺盛的生机。告诫人们不要贪心追求荣利,要寡欲清心,经常保持心态气畅、体泰神清的心理状态,自然可获得健身延年,这不能不是老子长寿的一个主要原因。他还认为人之生难保易灭,气难清而易浊。只有节嗜欲,才能保性命。
《道德经》第八章指出:“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水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惟柔弱而能在方为方,在圆为圆,去高就下,顺其自然,可谓柔之至、弱之极。然而水又能斩关夺道,决堤冲坝,穿石毁物。老子之意,在于揭示刚多易折,以柔克刚之至理。“柔”是修行者应有的一种态度,在生命修养过程中,不同因素之所以能够谐之而和,就在于“柔”。“柔”实际上是强调谦卑修身的重要性。谦卑不仅是一种美德,而且是一种养生的法门。谦卑之所以能够使人长寿,
老子(第九章)说:“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满堂的金玉谁能够永远守得住,富贵了骄傲自满就会招来灾祸;事业成功、声名显著就应该身退,这才符合于大道的要求。其次要不居功自傲。
老子养生观——“虚”、“静”、“去欲”、“去己”。虚者,无物不实之意。道教认为天地始于无,无生有,万物皆生于无。至虚为无。虚心应物,自无穷尽。静者,清明不躁之意。烦躁者,神不静;狂躁者,身不静。静能制动,静能止躁,静可安心,静可健身,故曰人能静者筋韧而力牢。欲者,不可得而强求之,或已得而贪得无厌之谓也。谋名曰名欲,图财曰利欲,贪色曰色欲,皆身外之物。求无止境,或乱心,或犯刑,或伤身,此为养生者之第一大患。故当节之,当寡之,当去之,而不可放纵。去己,亦称“忘我”,人生之患者莫过于死,求无患者,必先去己。何谓去己,不以生身为患耳。老子七章曰:“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此之谓也。
老子认为,口吐浊气,鼻引清气,四肢脏腑皆受其润。如山之纳云,地之受泽。若练得气之十通,则百病不生。他说“知神气可以长生,固守虚无以养神气,神行则气行,神往则气往。若欲长生,神气相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