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的“老子养生”任继愈:缘何四度译《老子》
来源:当家网 日期:2022/9/19 14:49:09 浏览次数: 我要收藏
疯狂的“老子养生”任继愈:缘何四度译《老子》
今年已届九十一岁高龄的著名学者任继愈先生,日前完成了他的新作《老子绎读》。这是他第四次注译《老子》。从1956年《老子今译》出版,到《老子新译》、《老子全译》,再到《老子绎读》,50年间,有关老子的新材料屡有发现,使得翻译《老子》成为常新的事业。而1993年郭店楚墓竹简《老子》甲、乙、丙本等新材料的出
土,虽是老人此次决心再译《老子》的缘由之一,但由新材料而带来的文字上的些许变化,却不是他关注的全部。“经典著作经得起读。随着人生经历的丰富,每读一遍,理解就多一点,认识也加深了一层。”任先生说。
老子反映的是弱势群体的声音,表达了农民的愿望和要求
《老子绎读》 任继愈 著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哲学是上层建筑,但是它有一个‘根’。《老子》反映的是弱势群体的声音,它最早也最系统地表达了农民的愿望和要求。”任先生说,这是他最初翻译《老子》时的体会,而几译《老子》,更加深了他的这种感受。
“老子和孔子一样,也是入世的。老子也讲‘治天下’,他也有一个蓝图——‘治大国若烹小鲜’,只是治世的角度和孔子不一样。孔子学说的社会基础是中央、上层社会;老子反映的是下层老百姓的呼声,代表了他们的要求。‘无为而治’的重点是不要扰民、轻徭薄赋、与民休息。
老子学说体现了弱势群体生存发展的需要,他强调以柔克刚、以弱胜强,虽然不是正面冲突,但也是战斗,也还是要‘克’、要‘胜’,因此,老子思想不是绝对的‘退守’,也要进取。
老子学说和孔子学说是互相补充的,是指导我们中华民族前进的两部重要的经典。放眼中国历史,凡是太平盛世,无论文景之治、贞观之治,还是康乾盛世,都是将两种学说协调得好的结果,后者保证了中央政府的有效统治,前者安抚了个体百姓的生计。即便在今天,老子提出的为政不要过多干扰、乱出点子的思想还有现实意义。”
后人替老子讲得再清楚,也不是老子的思想
“后人可以用现代人的认识来解释老子,代替老子作进一步的阐发。但当年老子自己没讲清楚的问题,后代研究者、注释者替老子讲得再清楚,也不能认为是老子的思想。”在《老子绎读》书中,任先生这样写道。在新作的书名中,一个最突出的变化,就是用“绎”取代了以往的“译”。他说:“‘译’,翻译的是老子的意思;而‘绎’,是指在这本书中的《老子》每章前面,我都用说明的方式,表达了在今天的我,是如何看老子的。”
“如今,我越来越觉得,不能把今天研究者的意思强加给先人。比如,有关老子思想是唯物主义的还是唯心主义的,学术界争论了很久,我也是参加者之一,既主张过唯物说,也主张过唯心说,但无论站在哪一方,都发现缺乏足够的证据驳倒另一方。我现在认为,这样划分的方法本身是不对的。因为,无论是唯物还是唯心,都不是老子思考问题的方式,都是用后代的观点来套老子,既不可取,也讲不清楚。
老子本身是什么意思,后代研究者今天看老子思想是什么意思,这两点是应该分开的。在当今很多国学研究的领域中,也存在这样的问题。比如,孔子讲“仁”,有人说这就是和谐社会的思想。这不是对待经典的科学态度。
老子为我们提供了思考问题的另一种视角
以简约之笔曲尽奥妙,以通脱之心纵论古今,是《老子绎读》给记者留下的最深刻印象。“越是玄妙的东西越要用通俗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是一个功夫,很难。”任先生深有体会地说,“四译老子也经历了这样一个由繁入简的过程。”
“‘老子绎读’中的‘读’,不仅仅是我读,而是大家读。中国人应该多读读《老子》。老子的辩证法思想比孔子更加丰富。如何看待强与弱,进与退,大与小……,老子为我们提供了思考问题的另一种视角。
如果把孔子思想看作是对一个事情做“可行性论证”的话,老子则要求我们还要做一个“不可行性论证”,综合两个论证后做出的决定,将会极大地减少判断失误。而在今天的现实社会中,我们做的往往只有前者,说好处的多。这体现了我们思维方式的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