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的“老子养生”解读老子,探索本原 (4)
来源:当家网 日期:2022/9/19 14:49:10 浏览次数: 我要收藏
疯狂的“老子养生”解读老子,探索本原 (4)
【原文】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解读】知道其雄壮波涛,守护其雌柔细流,成为天下江河之源泉。成为天下江河之源泉,永恒的品德不会离开,回归于婴儿一样自然状态。知道其明亮,守护其黑暗,成为明物质和暗物质组成的天下模式。成为明物质和暗物质组成的天下模式,永恒的品德不会差错,回归于无穷无尽的联系和互动状态。知道其荣耀,守护其混浊,成为人间虚怀若谷之人。成为人间虚怀若谷之人,永恒的品德就会充足,回归于自然纯朴。自然纯朴,打散就会成为利器;圣人应用它就会成为百官之长。因此,在大的社会运行机制中不能把自然纯朴的东西割裂分散。
【探索】不管是“天下溪”还是“天下谷”,都是自然界的产物,常德不离,常德乃足,复归于婴儿,复归于朴。到鄂尔多斯西北部,沿着乌仁高勒深深的峡谷走去,在五圣水之地峡谷阶地上有一座庙宇,这是由班禅大师道尔吉贵冠的、有一代神明奇观堪布尊称的著名医学家达尔玛扎拉森敖訾尔.班迪达(哲人学者)于1921年主持建造的迪雅恩庙,在自然景观与人文气息的交融中体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溪流有溪流的清澈,峡谷有峡谷的深刻,这都是大自然的造化,是人的天性与自然界的灵性的沟通与融合。走进峡谷,追溯源泉,感悟虚怀若谷的无为境界。我写过诗歌《虚怀若谷》:洪水清泉涤世俗,悬崖峭壁斩红尘。惊涛骇浪随它去,于无声处定乾坤。这或许就是对自然法则的巨大能量的一种感悟吧。
《道德经》第二十九章
【原文】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夫物或行或随,或觑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解读】如果想要夺取天下而且强权统治,我看这不能达到目的,无可奈何。天下蕴涵着神圣的物质能量和生命活力,不能靠个人意志为之,不能靠强权统治。靠个人意志为之就会失败,靠强权统治就会失去政权。因此圣人不靠个人意志,也就无所谓失败;不靠强权统治,也就无所谓失去政权。人和事物都顺其自然,有的愿意走在前面、有的愿意跟随其后,有时暖风习习、有时寒流凛冽,有的健康强壮、有的体弱多病,有时顺利走运、有时坎坷多难。因此圣人对一切事物都能想得开,不会极端、没有奢望、无须恒泰。
【探索】曾经,“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而在未来社会,“欲取天下”就会变成荒唐可笑的事情。蕴涵着神圣的物质能量和生命活力的“天下神器”,是不可夺取的。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天地之子,却妄想夺取天下,如同缺德逆子迫害和亵渎父母。我们把“天下”可以理解为国家。不管是国家还是天下,主要是人与包括土地在内的自然界的关系。马克思认为,“在亚洲,国家既是作为土地所有者,同时又作为主权者而同直接生产者相对立。在这里,国家就是最高的地主。在这里,主权就是在全国范围内集中的土地所有权”;“从一个较高级的社会经济形态的角度来看,个别人对土地的私有权,和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私有权一样,是十分荒谬的。甚至整个社会,一个民族,以至一切同时存在的社会加在一起,都不是土地的所有者。他们只是土地的占有者,土地的利用者,并且他们必须像好家长那样,把土地改良后传给后代”。从国家是最高“地主”的封建社会,到整个人类社会都不是土地所有者的未来和谐的地球自然村,靠的就是对“天下神器”的理解和尊重,靠的就是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完善,靠的就是对人本身属于自然、以及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自然规律的认识和把握。
那么,为什么“欲取天下”?什么是国家?在人类初始阶段没有国家,在未来和谐的地球自然村也不会有国家。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国家是在利益冲突中“欲取天下”的变态畸形产物。恩格斯指出:“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互相冲突,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有一种表面上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这种力量应当缓和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以内;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相异化的力量,就是国家。”他说,“既然国家只是在斗争中、在革命中用来对敌人实行暴力镇压的一种暂时的设施,那么,说自由的人民国家,就纯粹是无稽之谈了”;“一到有可能谈自由的时候,国家本身就不再存在了”。“国家不是‘被废除’的,它是自行消亡的”,其主要原因,是“生产者自由平等的联合体的基础上按新方式来组织产生”,“公共职能就失去其政治性质,而变为维护真正社会利益的简单的管理职能”;“国家真正作为整个社会的代表所采取的第一个行动,即以社会的名义占有生产资料,同时也是它作为国家所采取的最后一个独立行动。那时,国家政权对社会关系的干预在各个领域中将先后成为多余的事情而自行停止下来。那时,对人的统治将由对物的管理和对生产过程的领导所代替”。
《道德经》第三十章
【原文】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解读】以自然法则引导和辅佐大众和君主者,不以武力逞强天下。所谓以其人之道还其人之身,凡事有报应。军师所到之处,荆棘横生。大战之后,必然出现灾年。善于做事的人达到目的、有所成果就行,不敢以取胜而逞强。取得成果而不矜持,取得成果而不自夸,取得成果而不骄傲,取得成果而不独自占有,取得成果而不逞强。有些人物正当强壮就开始衰老,这说明不入道。不入道就会夭折。
【探索】我选编出版过《中国古代诗歌联艺欣赏》一书,选编了自己喜欢的八百多首诗歌,分为三大部分,再根据题材分为各个小节,即:第一篇“山水情”:游山 玩水 登楼阁,所见 田园 好风景。鸟语 花香 咏物趣,送别 思念 闺怨情。第二篇“人生哲理”:伤农 征战 百姓泪,遗恨 人生 探哲理。杂谈 闲赋 诗言志,历代名句成一集。第三篇“饮酒歌”:悲欢知多少,把酒问青天。甘苦在心里,真情留人间。我对其中的伤农 征战 百姓泪,感触很深,特别理解“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年年战骨埋荒外”,就是“凶年”。司空曙《梁城老人怨》诗云:“朝为耕种人,暮作刀枪鬼。相看父子血,共染城壕水。”张籍《邻妇哭征夫》:“双鬟初合便分离,万里征夫不得随。今日军回身独殁,去时鞍马别人骑。”除了战死之外,活着的人也很痛苦,从唐代几首诗中可见一斑,如殷尧藩《关中伤乱后》:“去岁干戈险,今年蝗旱忧。关西归战马,海内卖耕牛。”卢纶《逢病军人》:“行多有病住无粮,万里还乡未到乡。蓬鬓哀吟古城下,不堪秋气入金疮。”
自私、贪婪、凶残、暴力是战争的根源,而遵循自然规律就不会发生战争。虽然“不知有之”,但是总会有以自然法则引导大众并辅佐君主的“太上”。根据自然法则,善于做事的人达到目的、有所成果就行,不敢以取胜而逞强。依靠自然规律以及自然能量才能取得成果,因此取得成果不能独自占有,而是让人们共享发展成果,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有效避免战争,避免“不道早已”。
《道德经》第三十一章
【原文】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详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莅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解读】武夫成为战争者,使用不祥的利器,连动物也恐惧和厌恶它,所以有道的人不会轻易接触。君子安居乐业则以左(明亮)为贵,使用兵不厌诈之术则以右(阴暗)为贵。战争者使用不祥的利器,不是君子想用的东西,万不得已才会使用它,淡然低调为上策。胜利了也不要洋洋得意,而洋洋得意者,就是以杀人为快乐。以杀人为快乐的人,就不可能得民心于天下。吉祥的事情崇尚光明磊落,凶残的事情崇尚阴谋诡计。自卫的将军居住于明处,进攻的将军居住于暗处。只要谈论战争事宜就要像对待丧礼一样处之。战争杀人众多,不得已时要以悲哀的心情去参与,打了胜仗要用丧礼的仪式去处理。
【探索】对战争“物或恶之”,何况是人呢,真是“寸心攒百箭”。如陆龟蒙《孤烛怨》诗云:“前回边使至,闻道交河战。坐想鼓鞞声,寸心攒百箭。”怨妇变成老妇人,如李端《宿石涧店闻妇人哭》诗云:“山店门前一妇人,哀哀夜哭向秋云。自说夫因征战死,朝来逢着旧将军。”将军凯旋而归,可是丈夫战死了,妇人只能哀哀夜哭向秋云。可是就有人为了“觅战功”愿意发动战争,如张蠙《吊万家冢》诗云:“兵罢淮边客路通,乱鸦来去噪寒空。可怜白骨攒孤冢,尽为将军觅战功。”陈陶《续古》:“战地三尺骨,将军一身贵。自古若吊冤,落花少于泪。”真可谓“一将功成万骨枯”,勋章背后皆血泪。正因为如此,也确实应该“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莅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地球原本是一个自然村。在一个自然村里,并不是因为人们要自由流动而引发战争,而往往是因为人们自我封闭,不让别人流动而诱发战争。台湾诗人卜衮先生的《界》值得人们深思:“心好比被刀割划着/心好比被撕裂割划着/地球是完整的被天制造的/不过,人以其小小的心/将地球小块小块地界出自己的世界”。把完整的被天制造的地球,好像心被撕裂割划着一样,以其小小的心小块小块地界出自己的世界,就有可能诱发战争。在现代社会如此,在古代社会也如此。就像曹邺《筑城三首》中诗云:“筑人非筑城,围秦岂围我。不知城上土,化作宫中火。”还有陈陶在《续古》中诗曰:“秦家无庙略,遮虏续长城。万姓陇头死,中原荆棘生。”常建《塞下曲》诗云:“北海阴风动地来,明君祠上御龙堆。髑髅皆是长城卒,日幕沙场飞作灰。”
《道德经》第三十二章
【原文】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解读】道从来是无形的,可以叫做淳朴无华。虽然道的形象似乎小的看不见,但天下也没有什么事物能支配它。侯王如果能够遵循和守护它,万物将会自然顺应。如果天地人合一,那就像普降甘露一样,老百姓用不着谁来发号施令也能自然而然地平等均衡地生存。世间万物从诞生的那一刻就依据自然法则有了各自的价值和名分。价值和名分也既然有了,人们也将知道顺其自然适可而止。知道顺其自然适可而止就可以避免危险。比如“道”的作用在天地自然界,就像川谷作用于江海,川谷是源泉,江海是归属,各有各的价值和名分。
【探索】川谷之所以成为川谷,江海之所以成为江海,不是想不想的问题,也不是要不要的问题,而是由自然法则所决定的。也就是说,高山大海很壮观,但是成为高山大海都是由无形的自然法则所决定的。川谷与江海,没有贵贱高低之分,是一个很自然的循环系统,是价值和名分的自然轮回。因此,人们也应该懂得这个道理,“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从而“知止可以不殆”。我第一次去鄂尔多斯西北部的迪雅恩庙时,走进乌仁高勒深深的峡谷,写过一首诗《莫论高低》:“人往高处走,路险多碰壁。水往低处流,化作彩云飞。”水往低处流才能化作彩云飞,这是一种循环和轮回,是顺应自然法则。所以只要我们也能够顺应这种自然法则,那么走进低谷也会潇洒走天涯。
《道德经》第三十三章
【原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解读】知道别人的人有智慧,自我了解的人很明智。战胜别人的人有力量,自我战胜的人很强大。知足者富有,坚强践行者有志气。不失去他所遵循的自然法则的人能够长久,躯体死去而灵魂不亡的人才是真正的长寿。
【探索】人是自然界的产物,是人的自身自然与宇宙自然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互动和转化的产物。整个宇宙自然以及人的自身自然,都是由无形的信息形态的暗物质和有形的物质形态的明物质组成的。在人与自然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互动和转化中,由于人们认识和把握自然法则而与永恒的自然法则融为一体,使认识和把握自然法则的能力和成果变成人的灵魂和文化,得到传承和发展,因而永存。故“道乃久”,“不失其所者久”;“没身不殆”,“死而不亡者寿”。
从生命科学和生命文化的角度来看,人的生命是由物质结构的躯体和信息结构的灵魂组成的。躯体是载体,它会老化和消亡;灵魂是主体,它能传承和发展。如恩格斯所言:人的物质结构,“生就意味着死”,“死亡或者是有机体的解体,除了构成有机体实体的各种化学成分,什么东西也没有留下来”;而人的信息结构,“还留下某种生命本原,或多或少和灵魂相同的东西,这种本原不仅比人,而且比一切活的机体都活得更久”。在人化世界里,比一切活的机体都活得更久的东西,就是作为人的灵魂的文化。 当文化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存在的自然法则时,人的文化灵魂便与永恒的自然法则融为一体,具有了长久的生命活力。因此,在文化领域和灵魂层次,老子“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庄子“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外死生无终者为友”。个体生命有个体生命的信息结构,人类社会有人类社会的信息结构,浩瀚宇宙有浩翰宇宙的信息结构,因此,当它们以信息形态与自然法则融为一体时,个体生命的信息结构便与自然法则一起得到永存,个体生命在信息结构领域里,可以跨越时空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未来探索者为友。作为一个自学者,在科学文化探索领域里,我的半辈子主要就是与老子、鲁迅、李白、杜甫、马克思、恩格斯等故人打了交道,所以我能够最真切地体会到,以信息形态跨越时空,开始自己的生命旅程,并与故人为友这一点。就我的“思维”和“存在”来说,虽然有形的躯体“存在”在非常狭小的地方日复一日地伏案而坐,但无形的信息“思维”却在无限广阔的空间自由翱翔,而且不断开拓新的领域。
文化是以信息形态形成和发展的。信息结构与物质结构具有可分离性。当某种以信息形态形成的文化,从母体即个体头脑这个信息化了的物质结构,通过语言文字等媒体传播出来时,就可以使这种信息结构穿越历史时空,在“社会公共大脑”里得到传承和发展,使个人思维变成社会意识。人根据自然法则创造文化,而根据自然法则所创造的文化,对下一代来说,不仅可以决定人的生活起点、成长条件和发展形式,而且还可以成为某种生命本原,通过完善人的自身自然,创造新的高质量的生命体。西方“智慧设计”理论认为,地球上的生命非常复杂,不可能通过进化发展而来,肯定还有一种更高的力量参与生命创造。我们认为,人类除了躯体的物质结构的缓慢进化之外,还有灵魂即头脑里的文化的信息结构按几何级数发展的迅速进化。在本质意义上,自然法则,作为“某种生命本原”,作为“智慧设计”内容,它参与生命创造。 “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从环境创造人的角度来看,从信息结构预先预定新的一代得到一定的发展具有特殊的性质来看,每个时代社会“公共大脑”里形成和发展的信息结构总的能量,对每个新的个体生命来说,作为某种生命本原,都会形成某种“环境势”,产生特定作用。
《道德经》第三十四章
【原文】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解读】自然法则浩瀚无边呀,它可以遍布上下左右、无处不在,万物生存都依赖于它。道给予万物生机而无言,功成事遂而不占有。养育万物而不认为自己是主宰 者,从来没有私欲,它的存在可以说小到看不见;万物生存都归功于它,而它不认为自己是主 宰者,它的功德又是多么大了不起。正因为它不自认为大了不起,所以才成就了它的大了不起。
《道德经》第三十五章
【原文】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解读】如果有人能够认识和把握客观存在的自然法则,天下人都会前往交流探讨。很多人前往聚集而不会造成危害,却更安全更太平。音乐和美食,能使过路的行人停下脚步。而把无形的自然法则说出来,好像平淡得没有味道,看它看不见,听它听不到,用它却用不完。
【探索】个人生命短暂,人们来世匆匆而过,能摸一把大象的某一个部位就很不错了,很难看到完整的大象,更谈不上“执大象”。要想看清作为自然法则的大象全貌,必须融会人类智慧最高结晶。我们认为,东方文化的精华是老子哲学,西方文化的精华是马克思理论。之所以能够融为一体,是因为他们原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从不同的角度,同样揭示和反映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唯一的内在本质规律,其核心内容都是“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的自然法则。就算没有老子,宇宙本原客观存在,万物依然道法自然;就算没有马克思,人类最终也会“把劳动力从商品地位解放出来”,这是客观规律所决定的。我们研究老子和马克思等,只是借用智慧的大门走进去,而根本目的是进一步深入探讨他们所揭示和反映的自然规律本身。如果说“执”是认识论层次上的智慧和能力,那么“大象”是本体论层次上的客观存在。
在鄂尔多斯,很多企业和政府部门向鄂尔多斯学研究会咨询文化建设情况,并愿意合作举办文化论坛,主要是因为我们与市内外各方面的专家学者保持着广泛联系,可以整合各种智力资源。我们应该重视和珍惜这种优势,在举办各种文化论坛的同时,有效整合各种智力资源,拓宽视野,抓住本质,着眼未来,顺应规律,自觉主动科学地致力于鄂尔多斯智库建设。文化论坛和智库建设的最高境界,不仅能够跨行业、跨地区凝聚当代人智慧,而且能够穿越历史时空融会贯通古今中外人类智慧最高结晶。如果说每一个文化论坛都是为了打开一扇智慧的大门,那么最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论坛肯定会是老子文化论坛。美国学者蒲克明肯定《道德经》是未来世界家喻户晓的一部书。可见老子对未来世界的影响力。据有关资料,《道德经》传入德国已有三四百年历史。德国哲学家莱布尼兹根据老子的阴阳学说提出了二进制思想,而黑格尔把老子学说看成是真正的哲学,海德格尔更把老子的“道”视为人们思维得以推进的渊源。德国的政治界、科学界也推崇老子思想,每年德国还会举行国际老子研讨会。《道德经》的德文译本多达82种,研究老子思想的专著也达700多种。德国电视台一项调查表明,老子还是德国人心中“最知名的中国人”,每四个德国人家里就藏有一本《道德经》。一位叫马克的德国人说:“这是中国的经典,也是我们的经典。”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被译成外国文字发行量最大的世界文化名著,除了《圣经》以外就是《道德经》。《圣经》讲的是宗教,宗教有其产生、发展和消亡的必然性;而《道德经》讲的是哲学,作为科学之母的哲学与人类永远同在。世界上再没有哪个民族哪个国家的学者,只用五千余字就能浓缩人类的智慧。不少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和著名科学家把自己的科学发现归功于老子这个东方圣人的启示。日本学者汤川秀树说:“早在两千多年前,老子就已预见到了未来人类文明所达到的状况。”美国学者卡普拉惊奇地发现了道家哲理与高能物理现象的吻合,他在《物理学之道》中说:“中国的哲学思想,提供了能够适应现代物理学新理论的一个哲学框架,中国哲学思想的‘道’暗示着‘场’的概念,‘气’的概念与量子‘场’的概念也有惊人的类似。”
当代中国学者也认为,老子是中国古代第一个提出系统论、整体论的圣人。《道德经》是世界上惟一微型百科全书,是振兴中华的智慧宝藏,是人类走向幸福之途的明灯。认为中国和世界上的一切,最好的态度莫过于“顺其自然”和“无为而治”。杨克中研究员认为,老子在两千多年前就已洞察到宇宙发端于虚无,物质生成于秋毫,甚至可以与当代的量子宇宙学和亚粒子物理“接轨”,其天才猜度之深远,不但贯通当今科学之龙骨,甚至还超前若干。而在历史上,非常奇特的现象是,成吉思汗一向平等对待各种宗教,但对道学的宽容远远超出了他所制定的札撒。一个所向披靡、横扫欧亚大陆的天之骄子,听过长春真人讲解之后,认为道学有“玄旨”,是“仙命”,“恭敬”地聆听,虔诚地“遵从”。我们要想在其内在联系中,有所发现和突破,就必须对老子道学也要有深入的研究。对老子道学,鄂尔多斯学研究会有一定的探索。例如在《鄂尔多斯学研究》2006年第1期发表的《信息形态看老子——“道”乃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就从新的视角、用新的方法研究老子。现在,我们通过“解读老子,探索本原”,对《道德经》每一章分为【原文】、【解读】和【探索】三个部分,充分应用信息时代互联网的便利条件,采取开放和互动的方式来研究探讨。虽然刚刚开始,效果却非常好。我们把《道德经》八十一章,先在“与1亿新锐博友为邻”的网易博客,每一章作为一篇日志刊载(数十个博客圈子评为五星级在推荐、已有一千多条评语,我非常感谢全国各地网友的鼓励和支持),每三章分为一组在光明网博客刊载(部分被评为精品),每九章分为一组在中国智库网、中国老子网、历史千年网等网络媒体刊载(到了一定的程度,相信众多的海内外网络媒体会刊载)。我们准备用一年半左右的时间过三遍,第一遍主要是解读原文,第二遍主要是结合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的精华部分换一个角度来思考,第三遍主要是融会贯通探索本原。我们认为这种新的课题和新的研究方法非常好,感觉很美妙、很神奇。要是人们感兴趣,只要在谷歌、百度等各大搜索引擎输入“解读老子,探索本原.网易”,就可以了解我们每一天的研究进展,可以随时提出自己的看法,共同参与我们的课题研究。还有两年,我们准备把它作为鄂尔多斯学研究会成立十周年献礼作品,希望更多的人们能够共同参与,从而凝聚更多人的智慧。如果我们真的能够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唯一的内在本质规律,那么这种文化魅力所推动和引领的就不仅仅是鄂尔多斯的发展,而且还会有更广泛的社会意义。也正是在真正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探索规律执大象,举办论坛天下往。
《道德经》第三十六章
【原文】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解读】想要将它合拢,必定因为它是张开的;想要将它削弱,必定因为它是强大的;想要将它废除,必定因为它是兴盛的;想要将它取得,必定因为它是给予的。这就叫有洞察细微征兆的明智。柔弱可以胜过刚强。鱼不能离开深渊,国家的利器不能随便耀示于人。
【探索】任何事物都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有张必有歙,有强必有弱,有兴必有废,有与必有取。“柔弱胜刚强”,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泛指,柔弱可以胜过刚强。二是特指,在柔弱的暗物质领域的胜利,优于在刚强的明物质领域的胜利。人的一切社会活动以及整个宇宙天体的运行,都是通过调控无形的信息结构来支配有形的物质结构的过程。因此,运筹帷幄、决胜千里,都是通过调控无形的信息结构来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