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的“老子养生”抱朴求真篇之《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来源:当家网 日期:2022/9/19 14:49:12 浏览次数: 我要收藏
疯狂的“老子养生”抱朴求真篇之《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人贵有自知之明”是人们常说的话,不少人把这句话当作座右铭,日日诵读,铭刻于心。这句话最早出于老子《道德经》第三十三章,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这段话翻译成现代汉语是说,能够认识和了解别人的人只能算有智慧,能够认识和了解自己的人才算高明。
老子通过总结前代今世的经验教训,尤其是通过对人性、人生的深入探讨,敏锐地认识到,这个世界上有知人之智的人不少,但有白知之明的人不多。一个人有知人之智当然重要,这可以避免自己看错人用错人。但仅有知人之智还不够,还必须有自知之明。孙子兵法上讲“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己而知彼,一胜一负;不知己不知彼,每战必殆。”这其中的“知彼”指的就是知人之智。“知己”就是要有白知之明,一个没有白知之明的人哪怕把对手了解得非常透彻,也很难保证一定能战胜对方。因为你在了解别人的同时,别人也在了解你。只有知彼知己的人,才能无敌于天下。
作为一名领导干部,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按照老子的说法,就是首先人要有自知之明,能够清楚地认识自己;其次要有知人之明,就是要清楚地认识他人。
做到这两点,实际上是很不容易的。我们知道,有些人经常自我抬高,美化自己,经常为自己所欺骗。能够客观正确地认识自己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苏东坡就曾经写过这样一首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因此,往往会当局者迷。可是,旁观者也未必清呀。原因就是每一个人的立场与观点都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也就不同,这又怎么不被各种事物所左右呢?
认识别人也不容易,因为人总是会受到自己对他人的印象的困扰。《列子》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人丢失了斧子,就怀疑是邻人偷走的,于是他感觉邻人走路的样子,脸上的表情以及所有的动作形态都像是偷斧子的。不久,这个人在山上找到了自己丢失的斧头,第二天他又看邻人,言行举止就都不像偷斧子的人了。这说明不能用自己固定的思维去看别人,一定要全面地看问题。老子说的了解别人的人明智,了解自己的人聪明,这种见解是非常独到的。
刘邦出身于亭长,在秦末农民起义中能够脱颖而出,最终在楚汉之争中打败项羽一统天下,这与他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与自己的属下是分不开的。他用人的基本原则就是,凡是有才能的人,不管他出身如何,都会受到重用。记得当时,樊哙只是一个杀狗的,后来被封为舞阳侯;赶马车的夏侯婴做到了太仆;周勃只不过是一个给人家举行丧事时吹箫的,后来做到了将军;灌婴是做小买卖的,竟然当上了御史大夫;萧何、曹参更是出身于小吏,后来都当上了丞相。
刘邦称帝不久就在洛阳大宴群臣,他问大家为什么他能够得到天下,项羽为什么失去了天下。这时文武百官各抒己见,王陵说,您虽然平时待人傲慢,但是赏罚分明。在派人出兵打仗之后,就给人记下功劳,所以,将士们都愿意为您效劳。项羽则刚愎白用,谁有才能谁受怀疑,谁立下功劳谁就会受到迫害,这就是您得天下的原因。
刘邦认为他们说得都不够确切,于是说“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治理国家,稳定后方,安抚百姓,还充足地供应粮草,我不如萧何统率百万大军,战无不胜,我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是当今天下的奇才呀,我能够重用他们,这就是我能够得天下的原因。项羽只有一个范增,他却不重用,这就是项羽失败的原因。”大家都心悦诚服,认为刘邦说得非常正确。
刘邦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这说明他有自知之明;他准确地把握住了他人的长处,合理使用人才,最终成就了大业,这说明他有知人之智。
三国时期,曹操想攻打袁绍,可是曹操当时并不是非常强大,感觉到自己的力量还不足以与袁绍抗衡,因此就问谋士郭嘉。郭嘉侃侃而谈,回答说,历史上的经验有很多,秦汉末年的刘邦实力不如项羽,这你是知道的,刘邦却善于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项羽尽管强大,但是还是被刘邦打败了。他接着分析说,袁绍有十个地方不如你,你自然就有十个地方胜过他,袁绍尽管现在兵力强大,可是他是不会有所作为的。第一,袁绍讲求繁文缛节,而您却任其自然,这样在统率百官军队的时候就更有效率。第二,袁绍现在虽然非常强大,但他却是逆潮流而动,你顺应道义,顺时势而行。第三,汉末的统治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宽缓,袁绍却还是因袭以前,这样是没有威慑力的;你与之相反,在法治上刚猛,上下都会很守规矩。第四,袁绍在个人品行上看起来是宽和,实际上非常善于猜忌,他经常在任用了某人之后又经常怀疑他,而且任人唯亲,重用的大多是亲戚子弟。你用人不疑,唯才是举,不论亲疏,在度量上胜他一筹。第五,袁绍虽然善于使用计谋,但是却犹豫不决,经常错失良机。在这一方面,你则是能顺应各种变化,在谋略上自然是胜得了他。第六,袁绍因为出身高贵,觉得祖上给他留下深厚的政治资本,就会装腔作势,博得虚名,因此不少阿谀奉承的人都投奔于他。可是你真诚待人,做事实在,不喜欢吹嘘,还赏赐了有功的人,士人们都愿意为你效劳,品德上自然是胜过他。第七,袁绍没有仁爱之心,他看见别人受冻挨饿,怜悯之情立刻表现出来,看不见的时候就不管不问。你虽然对眼前的小事经常忽视,但是在大事上却想得远,给别人的恩惠胜过自己。第八,袁绍的手下争权夺利,混乱惑众,而你驾驭部下得心应手,政治清明。第九,在文治方面,袁绍不能明辩是非,你认为正确的就以礼相待,错误的则依法纠正。第十,在军事上,袁绍根本不懂得用兵要领,你却能以少胜多,用兵自如,士卒同心,敌人都怕你。曹操听后,同意郭嘉的分析,因此决定出兵讨伐袁绍,最终统一了北方。
老子的话对肩负治国理世重任的各级领导干部应当是很有启发的。在现实的政治生活中,很多领导干部因为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与他人而导致了不该发生的失误。毛泽东曾经说过,领导干部尤其是“班长”,要想大事,看全局。其主要职责,“一是出主意;二是用干部”。做到这些需要多方面的素质修养,但能够既“自知”又“知人”是非常关键的,在实际领导工作中,面对错综复杂的局面,领导干部只有了解他人,认清白己,才能有效驾驭全局,做到“百战不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