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的“老子养生”道化万物,玄妙有道
来源:当家网 日期:2022/9/19 14:49:15 浏览次数: 我要收藏
疯狂的“老子养生”道化万物,玄妙有道
摘要:道,是老子要说的核心问题之一,它在天地未生成以前就存在于浩瀚的宇宙中,当天地生成以后,道就在万事万物中发挥着自身的作用,贯穿于万物生成、生长、发展、消亡的始终,作为一种自然规律客观地存在着。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道德经第一章》
道,是老子要说的核心问题之一,它在天地未生成以前就存在于浩瀚的宇宙中,当天地生成以后,道就在万事万物中发挥着自身的作用,贯穿于万物生成、生长、发展、消亡的始终,作为一种自然规律客观地存在着。
提起道,我们不免会在头脑中想象它的模样,然而我们的想象带有很大的局限性和主观性,真正的道是不以人的主观意识为转移的,它是客观存在的,但又看不到摸不着,正所谓“大道无形”,我们主观想象出的道的样子,不是真正的道。只能称得上“名”,“名”这个概念也是不能用语言和文字来描述形容的,语言文字的局限性比想象的局限性更大,如果用语言文字来描述大道,只能与大道背道而驰。不能用语言又不能用文字来描述大道,那如何才能认识大道呢?我们可以采用概念和语言,即“有”和“无”这两个“名”。
“有”是存在的意思,它代表一种正在孕育万物的状态,是万物的生母,即万物是从“有”中孕育生产出来的。“无”,是没有的意思,代表天地还没有生成以前的混沌状态,说明天地是从无中生出来。
我们可以将“道”理解为一种“无”的状态,一种“有”的能力。它的本源是“无”,却可以生出天地万物。正是如此,我们可以采取“无”的态度去体认大道的玄妙,大道的原始是空无,我们要想体认大道,就必须抛却所有的杂念,将自己恢复到毫无思想意识的时期,达到一种完全虚无的境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体悟到大道的奥妙。
“无”和“有”是两个我们必须把握的概念,它们是打开“众妙之门”的钥匙,只有通过它们,我们才能领悟大道的实质。
所谓“恒有”,就是一种永恒的有,也叫“大有”,与此相对应,“常无”就是一种永恒的无,或叫“大无”。我们可以通过这种忘却自我一切的“大无”,体悟到天地初生时的“妙”;通过这种包容万物的“大有”,观察到万物未生前的“徼”。
在这里,不论是“妙”还是“徼”都只是对宇宙大道中的某一状态的描述,停留在概念这一层面上,都是“名”。“妙”在前而“徼”在后,概念不同,但它们都是由大道生出来的,都是对大道的发展和变化,同称为“玄”。“玄”的意思是转变。变化来变化去,就构成了天地万物的“众妙”,这里的“妙”与“观其妙”的“妙”本质意义不同,“观其妙”的“妙”表现的是万物中的生机,而“众妙”的“妙”表现的是天地未生前的生机。
老子在文中着重讲了这样几个概念:道的概念、名的概念、有和无的概念、妙和徼的概念、玄的概念。
名叫知的人在玄水边遇见无为谓。知问无为谓:“怎样思索考虑才懂得道?怎样置身处事才安于道?用什么方法,取什么途径才得到道?”一连问了三次,无为谓都不回答。在白水边,知登上狐阙山丘,看见狂屈。知便问狂屈,狂屈说:“我知道,可正要告诉你,又忘掉了。” 知回到帝宫,又问黄帝。黄帝说:“无思无虑才懂得道;无所置身、无有所事才安于道;没有方法、没有途径才获得道。”知又问:“我和你知道道,无为谓、狂屈不知道道,究竟哪个是?”黄帝说:“无为谓是对的,狂屈有些接近,我和你离道还远得很。知道道的不说,说的便是不知,所以圣人施行不言之教。道在自然,不可言得,德在无心,不可行至。而仁是可以作为的,义是可以亏残的,礼是相互作假的东西。所以说失去了道,而后有德;失去了德,而后有仁;失去了仁,而后有义;失去了义,而后有礼。礼是道外化的华伪,是祸乱的开端。因而求道就必得一天比一天减少华伪,减少了再减少,直到无为,无为就无不为了。如果有为,就成就为外物,这时再想返回本源虚无,那就难了!人的生命是气的积聚,死亡是气的消散,了解变化之道,就不以死生为异,而把万物看为一体。你把喜欢的看为神奇,把厌恶的视作臭腐,而在另外人的眼中,臭腐又化为神奇,神奇又化为臭腐,所以整个天下都通同于一个气,体遭圣人珍贵同一。”知又问黄帝:“我问无为谓,无为谓不回答,并不是不回答,而是不知道。我问狂屈,狂屈心想告诉却不告诉,并不是不告诉,而是心中要告诉的被忘了。我现在问你,你知道道,怎么说离道很远呢?”黄帝说:“我和你终究离道很远,因为我和你知道了道。”
18世纪瑞典化学家塞勒在化学领域做出了卓越贡献,可是瑞典国王毫不知情。有一次在去欧洲旅行的旅途中,国王才了解到自己的国家有这么一位优秀的科学家,于是国王决定授予塞勒一枚勋章。可是负责发奖的官员孤陋寡闻,又敷衍了事,他竟然没有找到那位全欧洲知名的塞勒,却把勋章发给了一个与塞勒同姓的人。其实,塞勒就在瑞典一个小镇上。作为药剂师的塞勒,他知道要给自己发一枚勋章,也知道发错了人,但他只是付诸一笑,没有把它当回事,仍然埋头于化学研究之中。
塞勒在业余时间里用极其简陋的自制设置,首先发现了氧,还发现了氯、氨、氯化氢,以及几十种新元素和化合物。他从酒石中提取酒石酸,并根据实验写成两篇论文,送到斯德哥尔摩科学院。科学院竟以“格式不合”为理由,拒绝发表他的论文。但是塞勒并不灰心,在他获得了大量研究成果以后,根据这个实验写成的著作终于与读者见面了。塞勒在32岁那年当选为瑞典科学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