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中国投资网 > 焦点新闻 >疯狂的“老子养生”老子的语言

疯狂的“老子养生”老子的语言

来源:当家网  日期:2022/9/19 14:49:15   浏览次数:    我要收藏

疯狂的“老子养生”老子的语言
 凡是认真读过《老子》的人,都不能不信服这样一个判断:老子是一位真正的诗人,《老子》就是一部洋溢着人类高尚情感的哲学诗。
    我们说老子是一位诗人,首先是因为他具有诗人的情感。一个人读《老子》,起初也许只会困惑于文字的障碍、意义的深邃,但是当他读过几遍之后,渐渐地就能从那些外表冷峻的文字背后,感受到作者良心有力地搏动。到此,我们阅读《老子》的每一章,都仿佛能够看到一位智者的身影,就像我们阅读《离骚》或者《九章》,脑海里就会浮现屈原行吟于汨罗江畔的画面一样。
    说起屈原,我们习惯上把他称作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诗人。对于这样的称呼,屈原当然受之无愧,可是在我看来,这也许对老子有那么一点不公平。诚然,屈原的作品要比《老子》更富有感染力,因为他所写的,除了个别地方以外,绝大多数都是自己所经受的不平,虽然“明月兮佩宝璐”,但是“世浑浊而莫余知”;纵然“贞臣无罪”,但也“被离谤而见尤”。读着这样的诗句,不能不让有情之人动容。可是我们阅读老子的时候,也不能不为老子忧民忧世之心所感动。《老子》之书,虽然不见半点有关个人的笔墨,却表现出了他同情天下的博大情怀。他没有抱怨自己的一切,他一直在为民众鸣不平,替民众诉委屈。我们看下面一节,老子把心中的愤怒表现得如何淋漓尽致。他说:
    使我挈有知,行于大道,唯他是畏。大道甚夷,民甚好解。
    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资财有余,是谓盗竽,非道也哉!
    当然,我们不能仅仅凭一个人所具有的热忱和思想就把诗人的桂冠授予他。一个诗人,不但应该具有善良、高尚的心灵,还应该具有自己美妙的歌喉,毕竟“在心为志,发言成诗”。而在这方面老子也是当之无愧的。
    我们看《老子》的原文,没有一篇不具备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我们读老子的时候,往往会情不自禁地吟哦一番,就是这个原因。不过,对于我等普通人来说,读《老子》也许只能感受到句子之中节奏的魅力,对于其间的韵律却多难体会,其原因主要在于两千多年以来,字的读音,有的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所以能够充分体会老子音韵之美的,恐怕主要还是那些音韵学家们。朱谦之所著的《老子道德经校释》中引了几位音韵学家的话:
    邓廷桢曰:“诸子多有韵之文,惟《老子》独密;《易》、《诗》而外,斯为最古矣。”刘师培曰:“欲考古韵之分,古必考周代有韵之书:而周代之书,其纯用韵文者,舍《易经》、《离骚》而外,莫若《老子》。”
    朱谦之又在此书所列的专题《老子韵例》中说:
    余以为《道德》五千言,古之哲学诗也。既曰诗,即必可以歌,可以诵;其疾徐之节,清浊之和,虽不必尽同于三百篇,而或韵或否,则固有合于诗之例焉无疑。
    朱谦之还胪列了大量例子以证明自己的意见。现取其一条如下:
    老子五千言,其疾徐长短,用韵体制各殊:有通篇用韵者;有章首用韵,而中间或尾声不拘者;有问句助语自为唱叹,不在韵例者。此盖哲学诗之体裁有所谓“自由押韵式”。就其用韵之格式言之,有与《诗经》绝同者,如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歌、支通韵)。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之部)。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侯部)。
    又如十章:载营魄抱一,能无离?
    专气致柔,能婴儿?
    涤除玄览,能无疵?
    爱人治国,能无为?天门开阖,能为雌?
    明白四达,能无知(歌、支通韵)?
    此一唱三叹,以声论声,即置之三百篇中,亦不知有何分别;然而终不同者,则三百篇皆吟咏性情之作,而此则以说理竞长。所谓哲学诗之特点乃在内容,内容有异而形式随之,所以老子用韵体裁与诗有同有异,而与易则无不同也。
当然,音韵还只是诗的外在形式,只有音律还算不上诗,至少算不上好诗。好的诗歌,除了上面已经提到的要具有一定的思想内容和容易吟诵的音律之外,还不能缺少形象的表现  方法,比如说比喻的方法。而这一点,在《老子》一书中,也极为突出。
老子是一个非常善于运用比喻方法的人。单以《道经》这一部分为例,我们就可以看出,  比喻的应用随处而有。比如老子形容道的功能的时候,就用了好几个喻体: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上善如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
卅辐同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也。埏埴而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当其无,  有室之用也。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他把道比作鼓风囊,说它虽然中间虚空,可是在按压之下,空气源源而出,不可穷竭;    他又把道比作女性生死器,视之为天地之根;他还用车轮、容器、户牖比喻道,来说明“无”  并非无用的道理。而对于圣人所处的地位,他又多次以水、山谷、江海为喻,来教育侯王们  “处众人之所恶”,“利万物而不争”。
 不过用心的读者在此可能产生疑问,比喻这种方法,用之于诗自然不可缺少,可是用之  假定于哲学理论,是不是不够严谨呢?毕竟,话说得好不好,和话说得对不对是两码事。一个正确理论的成立,关键是要看它是否合乎逻辑,而不是看它是否言辞动听。比喻的方法合乎科学的逻辑吗?这个问题对于老子的理论,的确有致命一击的作用。
这个问题,在西方科学思想进入中国之前,是不存在的。因为中国人向来都喜欢使用比喻的方法论证道理,老子如此,孔子如此,后来的很多哲学家思想家皆如此。可是以演绎为代表的西方思维方法进入中国之后,中国人突然发现,自己的很多哲学思想,大都建立在比喻或者类比上面,于是感到非常悲哀。我国著名的逻辑学家金岳霖曾说,中国历史上的许多哲学思想,正是碰到逻辑证明这块礁石而沉没的。
的确,这种比喻方法,或者说类比方法,在西方思想家眼里,根本就不能导致科学的证明。亚里士多德早就说过,类比只是一种或然性的证明,它的结论有可能是真的,也有可能是假的。如果在一个论证中,只采取类比来推理,那么它这个论题并不能说得到了证明。
到此,也许有的人已经完全丧失信心,原来《老子》瑰丽的语言所包装的,其实只不过是根基松散的、接榫不牢靠的一座塔楼!这的确是一个大问题,大到非本书所能容纳,也为我之学力所不及。但是我有一点想说,比喻或者类比这种思维方法,并不是一无是处,它在自然科学的发展中起过作用,对于社会思想也并非有害无益。康德曾经说过,“每当理智缺
乏可靠论坛的思路时,类比这个方法往往能指引我们前进”。而就老子所使用的比喻来说,它们都根基于这样的一个理论假定,那就是,世界上存在一个无处不在的、无所不及的道。一切服从于道,这是万物都具有的属性,有了这个共同的属性,自然能够以此喻彼。所以,如果你想驳倒老子,你就必须推翻他那个理论假定,而这个假定,恐怕不是那么容易推翻的。
    当然,这已经偏离了本节的主题。我们说老子的语言,除了有诗的特质之外,还有很多显而易见的特色。比如对偶句式的运用,排比句式的运用,在《老子》一书中,都随处可见。
    《道经》第一章有这样的记载: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
    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在这一章中,前三句话皆为对偶,形式上富有对称之美感,读起来也有节奏之顿挫抑扬。下面我们再看《德经》的第一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面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也。
    在这一章中,排比句式的大量应用,非常恰当地契合了意义上的递进,造成了一种十分有力的效果,充分地表达了作者厌恶、痛恨礼治的思想感情。
    总之,通过以上非常粗浅的分析,我们可以亳不夸张地说,《老子》的作者,不但在思想上是一个先行一步的伟人,在语言应用上也是一个顶尖高手。读《老子》,不但可以使我们的智力得到锻炼,还可以使我们得到语言上的项级享受。
>> 更多相关信息:
在百度中搜索疯狂的“老子养生”老子的语言 在好搜搜索疯狂的“老子养生”老子的语言
在必应搜索疯狂的“老子养生”老子的语言在搜狗搜索疯狂的“老子养生”老子的语言
>> 关于企业公告的相关资讯
推荐编辑